APP下载

101岁老红军曾化东:从革命摇篮走上战场

2016-08-27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6期
关键词:黄安红安县徐向前



101岁老红军曾化东:从革命摇篮走上战场

曾化东 ,1915年10月出生,湖北红安县人。1932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做过担架员、通讯排长等,1936年1月入党。1945年至1960年任旅大市公安局科长、旅大市法院院长等职,1960年任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2年11月离休。

今年101岁高龄的曾化东老人,左眼已在2011年因病摘除,右眼随后也失明,但他的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孩子们用轮椅推他出来晒太阳时,每当听到人们的笑声,他就跟着微笑。对于从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的曾化东来说,曾经的长征,不仅仅意味着万里征途,更是一条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

在革命摇篮里长大

湖北省红安县,旧称黄安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十余万英雄儿女的生命,被称为“革命摇篮”。红安县出了上百位将军,也是董必武、李先念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有专家考证,这是全国唯一以“红”命名褒奖的县。

1915年10月,曾化东出生于黄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7岁起读过近2年私塾,12岁时给人放牛。彼时的黄安,革命大潮风起云涌。1927年,黄安、麻城3万余农民自卫军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当时曾化东只有12岁,还很懵懂,但也跟着村里的大人们热血沸腾地参与其中。

1931年,就在黄安县,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这引来了国民党方面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再次“围剿”,第一战便是黄安战役。这次战役历时43天,红四方面军歼敌1.5万名,缴枪7000支,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个地方的苏区连成了一片。同年,16岁的曾化东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赤卫队。

1932年,17岁的曾化东正式参加红四方面军,因念过书,被安排在一个无线电训练班短暂学习。当年10月,曾化东到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卫生部当担架员,从此正式走上战场。

攻占通南巴战斗中救回徐向前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转移到陕西省西乡县钟家沟地区。当时这一地区四川军阀混战,川北兵力薄弱,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红四方面军遂决定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翻越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1月25日,战事正激烈,担任师卫生部宣传队队长的曾化东随所在部队,在四川省南江县城东北面距城20里、海拔千余米的鹿角垭和甑子垭作战。就在敌人的炮火正猛烈之时,最前方传来消息:总指挥徐向前受伤了!由于不知道徐向前所在的具体方位,战士们只好分路分批寻找,曾化东也是搜救队伍中的一员。

搜寻中,曾化东和五六个战友匍匐着把一名倒在地上的伤员拉进了战壕,抬起来就向山坡跑去。子弹擦肩,炸弹随处爆炸,曾化东和伤员都被炸得滚下了山坡。从昏迷中醒来后,曾化东挨个摇晃战友,发现一起上山搜寻的战友大都牺牲了,而他们救护的那个伤员还活着,在半昏迷中咒骂着:“讨厌!讨厌!”曾化东和另外一位还活着的战友顿时眼睛一亮——这不正是徐向前总指挥在打仗时的口头禅吗?

搜救徐向前的任务完成了。曾化东赶紧招呼前来接班的战友,把徐向前抬下火线进行治疗。

这段往事,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占通南巴地区战斗中的一个片段。曾化东所在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西出夺取南江,红四方面军在一个多月的作战中,占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8个团,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鸳溪口强渡嘉陵江后正式入党

一份珍贵的手写档案,简单记载着曾化东的履历。晚辈们了解到的曾化东入党经过,只是一段泛黄的文字——1935年,在四川懋功罐子窑红三十一军卫生部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4年春天起,曾化东历任红三十一军卫生部宣传队长、通讯排长。1935年,曾化东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经历了红军史上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江大河作战——强渡嘉陵江。

1935年年初,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并准备北上四川。为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以牵制敌军主力。

那时,他们刚刚取得了粉碎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胜利,红四方面军专门成立了直属水兵连,为强渡嘉陵江作了精心准备。而国民党为了阻止我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一线。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在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抢滩,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线。与此同时,曾化东所在的第三十一军与第九军一起在鸳溪口和涧溪口直插嘉陵江西岸。我头戴斗笠的十万大军跨过了嘉陵江。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三十军在政委李先念带领下进入懋功,与刚过雪山的中央红军会师。懋功,也成为曾化东入党的地方。

强渡嘉陵江,后来被研究者们普遍认定为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开始。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起,到1936 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一年半,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

爬雪山时用白雪埋葬战友

从嘉陵江边到会宁,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不到1000华里,红四方面军却走了一年半,其间反复迂回,往返行程超过1万华里,仅过草地这种最艰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曾化东最痛心的回忆,是在大雪山党岭山上,他亲手用雪埋葬了战友的遗体。

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气候变化无常,积雪终年不化。当地藏民都说:党岭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没有人能活着下来。

在山脚下,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曾化东和战友们吃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青稞野菜饭”,然后就出发了。走到半山腰,战士们已经冻得手脚失去了知觉。暴风雪刮得天昏地暗,战士们站不住脚、迈不开步、睁不开眼,大家跌一跤爬一步。

曾化东搀扶着一名50多岁的战友艰难行走。战友身体羸弱,走不动,曾化东就让他拽着马尾巴走,自己在后面催着他,怕他昏睡过去。终于到了山顶,那名战友累得倒地就睡。仅仅三五步之遥,曾化东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紧跑过去一看,战友已经死了。

曾化东痛苦极了,后悔自己没狠心再催他一把,也许那样他还能活着下山。最后,曾化东用雪把战友埋葬在了党岭山的山顶。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常常想起这名自己亲手埋葬的战友。曾化东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他在宣传队里拉胡琴,大家都叫他“王琴师”。

战场上对敌人唱“劝降歌”

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以勇敢顽强著称,多出战将,人们了解的激战颇多。其实,战斗还有另外一种形式——作为宣传队的演员,有一副好嗓子的曾化东不光唱歌为战友鼓士气,还唱“劝降歌”给敌人听。

“我们都是自家人,兄弟们赶快投降红军吧……”老人仍然清楚记得这首“劝降歌”,歌曲的名字叫《欢迎白军投诚歌》。

战场上,宣传队战士们携带的是胡琴、鼓、锣之类的轻便乐器,分成几个小组灵活行动。每组五六个人,战斗间歇时在战壕里唱歌给对面的敌人听,一般是独唱或者二重唱,其余人伴奏。

敌人听到歌声,有时甚至会叫好:“再来一个!”而有时则会传来枪声。曾化东渐渐摸出了规律:敌人喊好时,一定是“长官”不在,他们是真的愿意听歌。

长征结束后,曾化东不再从事宣传工作,而是在部队里当了文书。

他离开家乡后母亲与妹妹沿街乞讨

曾化东自17岁加入红军参加革命后,再未返回家乡工作。

在一份1950年手写的档案上,曾化东提及:“1937年时,与家通信,知道,家现有母亲,弟弟两个,弟媳一个,妹妹两个,共6人,自房13间,当出8间,自己只有5间,田地山林都没有,其他一切情形均不知道。”1937年时,曾化东离开家乡5年了,父亲已不在世,“我在家时,父亲是打油出身,母亲是家庭妇女”。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50年的13年间,曾化东再未能与家里取得联系。据曾化东的女儿介绍,战争期间,曾化东曾想方设法打探母亲及家人的下落,几次得到的消息都是“红军离开黄安向西转移后,家乡被炸,母亲和妹妹沿街乞讨去了”,曾化东还有个妹妹做了童养媳。后来,曾化东的妹妹弟弟多留在湖北老家,只有一个弟弟在辽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化东终于与家人取得了联系,把自己工作积攒的钱按月寄回老家。女儿们还记得父亲的这些往事:“他一生都很朴素,不会享福,总是觉得亲人吃了太多苦。”

□本栏编辑/牛泽群

本期稿件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提供

猜你喜欢

黄安红安县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的家风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徐向前:我是个穷司令
自撰联(行书)
飞来的木桶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
红安县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起底黄安:一个是非不断的台湾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