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跳痛人生”
2016-08-27潘玉婷
文_本刊记者 潘玉婷
刘轩:“跳痛人生”
文_本刊记者 潘玉婷
刘轩,作家刘墉之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音乐人、电台主持人、品牌顾问、台湾著名作家、画家,最新被大陆观众广泛知晓的身份,是《我是演说家》2015年年度冠军。如果你没有见过刘轩,可能会因以上内容臆想出一个分身有术的人,而其实,刘轩如你我一样是凡人——他戴黑框眼镜,梳整齐的偏分,有家有室;他用超多的努力换得逍遥的“跳痛人生”——所谓“痛”,是英语“Tone(语调、声调)”的谐音,“跳痛人生”是指不停变换生命的旋律,在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状态中自如穿梭,在看似冲突的多种身份中活出更精彩的自我。刘轩相信人的种种经历最终会相连,并确认每个人于这世界的身份。
我是演说家
2015年年底,在《我是演说家》第二季中,刘轩摘得总冠军,成为“全中国最会说话的人”。
时间回到2015年年初,《我是演说家》栏目组看到刘轩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在TEDx Taipei所做的“掌握幸福的关键”的演讲后,便主动邀请他参加节目。刘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参加节目有可能面对被淘汰的风险,可他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他想把心理学分享给上千万观众。
他第一轮演讲的主题是“助你好运”。作为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跳痛人生”的实践者,刘轩将看似神秘的心理学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一次亮相,导师乐嘉、华少、张卫健为他“亮灯”,鲁豫“爆灯”。
一场场PK制的演讲下来,刘轩分享了曾与父亲发生的激烈冲突、获得幸福的密码、爱情故事……再以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它们,让小故事升华成为有价值的理念,观众的接受度很高。
8岁去美国,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生活了数十年,刘轩具有西方人的随性奔放;又因父亲刘墉的熏陶,他身上隐隐透露着一丝东方文化的沉稳温润;奶奶是北京通县人,在家里面听惯了“京片子”的他,说话时又会蹦出“胳膊肘儿”“伺候”之类京味儿十足的词,让人觉得亲近……这些特质,都让刘轩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显得与众不同。
最后一场演讲,主题是“勇者敢言”,刘轩坦然讲出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偷”寿司的糗事——本以为店家的柜子不上锁,便是默认卖不掉的寿司可以随便拿,他便“偷”寿司来吃,可事实上,那是店家留给流浪汉的晚餐。当刘轩承认自己偷了寿司时,店家将心比心原谅了他,并让他再带一份寿司回去。
故事很小,但刘轩说,潜意识告诉他,应该分享这个故事给所有的聆听者,“勇者敢言”不仅仅是敢说敢做,还包括做错事、说错话时拥有认错的勇气;同时,原谅他人也需要勇气,因为你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觉得你好欺负,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人需要很大的勇气说对不起,还需要更大的勇气说没关系。
整场演讲,有引人共鸣的故事,有切身的反思与体会,其间还穿插心理学的知识,层层深入——旋即,跨界演说家刘轩登上热搜榜,搜索关键词除了刘轩、心理学博士,还有“刘墉之子”。
“刘墉的儿子”不是职业
事实上,在《我是演说家》之前,我对刘轩的印象更多是刘墉先生书中的少年——在书中,刘墉细细地讲述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比如,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他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要在路上要花3个小时;他对儿子说:“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刘轩也是那个留学海外,在《奋斗书——刘墉父子相对论》中思想前卫的“叛逆者”,大胆讨论着“爱情可以跳槽或者早退吗?梦想需要计划或者练习吗?金钱到底是好还是坏?人性到底是卑劣还是崇高”等问题。
彼时的刘轩,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这光环照亮了前路,也造成了阴影。
有媒体在交给刘轩的采访提纲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最初对你的了解是基于你父亲的书,这会不会让你觉得有压力?”那位记者接着写道:“他没有作答,不知是不屑回答,还是觉得这问题不好回答。”
我也向他抛出了这个问题,刘轩很快回复:“完全不会。”在刘轩一本书的序言里,他写道:“如今过了不惑之年,我逐渐发觉,或许在耳濡目染之中,我继承了一些父亲的特质。再加上文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使我得到一些更新的观念……”
所以,我们低估了刘轩,这个当年被称为“台湾最出名的儿子”的人,已自带光环,他有着耀眼的学历和超强的行动力,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刚才还在录音室以音乐人的身份制作震耳欲聋的混音专辑,转身便回到家,陪一双儿女玩耍;作为时尚杂志总编,对各大国际时尚品牌了如指掌,却依旧从市场阿婆的改衣哲学里觅得生命的真谛;刚还以心理学博士的身份做演讲,没过24小时,已杀到第三届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赛的现场,以活动大使的身份亮相;在镁光灯下录影、拍照、赶工,却依旧迷恋深夜书桌前的独处、静思、写作,出版《Why not?给自己一点自由》《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书,成为畅销书作家……
该如何称呼、界定他,作家、音乐人、电台主持、品牌顾问?他说,都可以,而最让他开心的介绍是“他是个曾经帮助我很多的人”“他是对我有正面影响的人”“他是我的知心好友”。
问他:“怎么看在大陆仍然常会被介绍为‘刘墉之子’?”刘轩巧妙作答:“‘刘墉的儿子’不是一份职业,我有着自己努力得来的丰富的职业身份。”
小确幸
与在大陆不同,在台湾年轻一代中,刘墉的头衔是“刘轩的父亲”。
超人的职业跨度,在各类当下年轻人关注的行业里的作为,以及被上一代诟病不够专精的“跳痛人生观”,在年轻人看来都很酷,加之刘轩乐于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创意,他俨然成为台湾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明星,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刘轩也自觉承担起了一份社会责任。
2015年开始,刘轩发起了一个名为“下一杯咖啡”的活动。活动规则很简单,就是在咖啡厅里帮下一位客人埋单,并留下一张写有祝福的小纸条。
做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刘轩觉得,城市里的人天天擦肩而过,但彼此没有交集。可如果在一个满是人的地方觉得很寂寞,不是一件很令人难受的事吗?这个活动是要提醒大家,温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一个陌生人给你留下的祝福纸条,可能会让你发觉自己并不寂寞。
在台湾街头,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亲手写下一张卡片,然后嘴角上扬,将幸运传递给下一个人,你是幸运的获得者,也是传递者。这是刘轩想要传达的最基本的观点——paying it forward,把好运“往前送”。这很基本,但需要每个人都做些小事,才真正拥有价值。
但做这样的“小事”还远远不够。
在台湾,有两种观念很流行。一种是年轻人常会开玩笑称台湾为“鬼岛台湾”,刘轩说,一句玩笑话,透露了年轻一代对台湾未来的迷茫,犹豫着该何去何从。刘轩通过演讲、采访等方式告诉那些年轻人:“好运不用向上天祈求,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充满希望的道路!”
2 014年,他出版了一本心理学著作《Get Lucky!助你好运》,不是“祝”,而是要“帮助”年轻人培养获得幸运的心理习惯,通过传达幸运的信号、培养自我效能感、撰写感恩日记、维持社群网的弱连接……由内向外整理自己的思考、见闻,联结身边的各种机会和贵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幸运和幸福。前一段时间,他又推出《Get Lucky!助你好运Ⅱ:幸运透视眼》,教大家如何获得幸运。
另外一种流行观念是“小确幸”——年轻人追求“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满足于平稳的生活状态。对此,台湾地区多有讨论,台湾领导人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当下追求“小确幸”的台湾年轻人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当台湾‘小确幸’遭遇大陆‘大抱负’”这样的对比。
刘轩不反对“小确幸”,但他对“小确幸”的解读跟一般的台湾年轻人不太一样,或者说与媒体塑造出来的“小确幸”不太一样。
“小确幸”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篇散文,里面讲到,当跑完一场马拉松时,一杯冰啤酒都能带给你无比的幸福,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小确幸”。
在刘轩看来,当“小确幸”到了台湾,就只剩下一杯啤酒,少了那一段马拉松。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小的东西,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小小的幸福。所以,台湾的“小确幸一代”被很多人批评,觉得如果整个社会都去追求“小确幸”的话,就没了大建设。
大家忘记的是,在“小确幸”之前,是有一番努力的过程的,因为努力,才会觉得事情有价值,才可以从中找到幸福。所以,“小确幸”少不了努力和付出。
这是刘轩追求的“小确幸”,也是他想引导台湾年轻人追求的“小确幸”。但是在“跑马拉松”时,如果你忙碌到连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的时间都没有,也需要警惕。
刘轩提醒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记得跟家人、朋友通电话,慢下来,去好好挖掘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助你好运
▌《读者·原创版》:在美国读完硕士之后,你回到台湾做DJ、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品牌顾问、作家……做这么多事,是想证明自己,还是因为兴趣?
刘轩:因为兴趣,或者说是因为这些像是一个个好玩的挑战,一个个能够学习的机会。这里面有不少事情是在接触之后才成为兴趣的。我进入社会比较晚,所以一开始觉得需要“赶进度”,但不会觉得需要证明自己。我是通过工作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读者·原创版》:其中哪一份工作对年轻时的你来说意义最为重大?
刘轩:广告制作,因为那是很实际的商业体制内的工作,有很明确的任务。所有的创意都必须有逻辑,而且要对应客户的需求。每次提案失败,都是经验的积累。
▌《读者·原创版》:但有一种观点是博则不精,很多人被要求专心做一件事情。
刘轩:世界上永远需要一些专精的人才,但也需要一些能够把不同资源聚集在一起,或是能融合不同的概念和经验,并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的人才。“广”或“深”是两条很不同的发展路径,适合不同的个性。
▌《读者·原创版》:你说过,“现在我们可以摆脱明星效应,或是大众媒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串联自己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规则’”。你认为的“新的规则”是什么?
刘轩:机会不再是“从上而下”——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现自己,分享自创内容。只要别人认同你的价值,或觉得你有价值,你就有机会发挥影响力,制造改变。这新的规则有了更多自由,但同时也更需要自律和责任感。
▌《读者·原创版》:你为什么会参加《我是演说家》?
刘轩:我有一位阿姨是节目的忠实观众,她觉得我应该试试看。我一开始觉得面对那么多强劲的对手,我大概只有一次机会,不过想到可以跟上千万观众分享心理学,这机会太难得了!而参加这个节目,我的收获除了名次之外,更见到了这种节目的制作过程,是很棒的学习经历,同时我的构思和诠释的能力,经过这段经历的磨炼亦大有提升。
▌《读者·原创版》:在《我是演说家》这个节目里,你总是在有条有理地表达,保持微笑。面对有难题出现的生活场景时,你是如何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
刘轩: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能够分析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反应。这并不表示我不会有情绪反应,但给了我一个选择空间和控制情绪的机会。
▌《读者·原创版》:平常人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把一颗心安顿好?
刘轩:听起来很基本,但其实最令人满足的人生就是最基本的人生:睡饱了,吃好了,运动、晒太阳、阅读、思考,多陪伴朋友和亲人。
▌《读者·原创版》:你曾写过许多散文,但是《Get Lucky! 助你好运》却是一本功能性十足的心理学书籍,让大家学会掌握幸运。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转变?
刘轩:这是我一直都想写的书。我平常喜欢读的也是这方面的书:用科学理性分析和研究,来找出最有效率、对我们身心最有益的生活方式。而且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噪音之中,焦虑又无助。这些方法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分享给大家。
▌《读者·原创版》:能分享一个获得好运的方法吗?
刘轩:每天睡前回想过去的一天,记住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如果这么做,持续两周就会开始感受到一点儿效果。
▌《读者·原创版》:在众多角色中转换,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刘轩: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能够多陪家人,而且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因为这是一切的根本。
▌《读者·原创版》:你跟家人的相处非常令人羡慕,你对家庭生活秉持一种怎样的理念?
刘轩:幸福需要不断经营、沟通、牺牲、妥协,这很不容易。我相信“施”比“得”更能给人快乐,只要能得到感恩的响应。家庭生活不需要我总是在场,但重要时刻绝对不能缺席。我也相信,儿时的缺失会导致一辈子的追寻,不过足够的自觉能够让人跳出这个困境,让过去不再主导当下,这时则有机会重新创造幸福。
▌《读者·原创版》:你说应该把家庭当作一个“球队”。
刘轩:当然。大家都是队友,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贡献,我们同舟共济,没有人应该理所当然地被伺候。
▌《读者·原创版》:你曾经也是叛逆的“问题小孩”,以过来人的身份,你会有什么建议给现在的年轻人?
刘轩:永远问“为什么”,包括问你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良心,把经验——成功的与失败的,都当作学习。
▌《读者·原创版》:四十不惑,出书、演讲,你的脚步没有放慢,你期许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刘轩:我致力于做个有用的创意人:能为所有我服务的对象——家人、读者、听众、客户,还有我自己,创造价值。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