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们,怎么了?

2016-08-27陈敏

中国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校园家庭孩子

文-陈敏

视点

孩子们,怎么了?

文-陈敏

这些被欺负的怯懦孩子将来会如何?可能不再相信世界,成为悲观主义者。可能成为杀手,以暴制暴。

一早起来,看到微博上一段视频。在一群校服的围观中,两个女生戴着口罩,撕扯一个短发女孩的衣服。短发女孩一手捂着被打红的脸,一手捂着私处,四处闪躲,像被猎枪追赶的一只小鹿。

唉,又是校园暴力。

这段视频没有马赛克,女孩全身被看见,每一位转发者都在以"正义"之名,二次加害;下面还有网友回复:"我也曾是校园一痞。被打的肯定不是好鸟,看她穿的内衣!"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想到6年前,在一档法制片里,我第一次目睹少年暴力,简直不能置信。

那是在四川一个县城的公园僻静处。几个少男少女殴打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踹,踢,强迫下跪......施暴者中有个15岁女生,爱提问题,女孩回答是或不是,都啪地扇一耳光。男生们一旁哄笑:你发表一下打人感言!之后,他们强迫女孩来到其中一个男生家里,拖到了洗手间。遭到三个男生凌辱后,女孩被警告:"如果回家敢说出去,就拿刀砍死你!"

这段手机视频泄露后,有记者找到了年轻的"罪犯",镜头对着他们的白球鞋。

"为什么这样做?"为首的女生答:"当天心情不好,在公园看对面走来的女孩不顺眼,就拉来过过手瘾"。

"不觉得她很可怜吗?""谁让她那天碰见我们,活该。"

调查后,这个女生从小在暴力家庭长大,后来父母出外打工,她成为空巢少女。在网络游戏大面积降临的当下,她在网吧结交了一帮难兄难弟,成了大姐大;常常逃课,通宵杀鬼杀兽,呼朋引伴,"杀人和被杀"都是平常事,反正花点钱就能满血复活。

案发后,母亲痛哭流涕地说,她以前是个乖巧的女孩啊。

这样的校园施暴者,六年来究竟是少了多了,未见统计数据,但是因为网络发达,传播日广。

很快,我见到了这名学生。长睫毛、大眼睛,头发浓而密。她和我的一对儿儿女差不多大,正该是青春无敌、神采飞扬的年纪,此刻写在脸上的却满是痛苦、拘谨和不安。简单的交流、疏导,排除她思想上的包袱后,我和阿孜姑带她去到医院。

孩子们,你们怎么了?

如果你连一朵落花都会怜惜

一个孩子, 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有个知名的豆瓣网络论坛:"父母皆祸害",至今活跃上万名网友。

创始人说:"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 ,间接人格伤害 ,父母间的争吵、家庭暴力,性别歧视,或对孩子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我们这些人需要被社会看见。"

孩子的行为,跟小猴子、小狮子一样,最初都来自对父母的模仿,因为没有更好的方式学习。而在一个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父母出去打工,他多半会丧失掉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

曾看过电视台一档纪录片,拍摄山里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对着镜头说出对父母的思念。有几个孩子都在表达:我不想他们,我恨他们!

模仿和反抗,都可能是暴力的,甚至是对自己。有孩子在母亲出去打工后的一个月,将课本付之一炬,在柴房上吊自杀。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德国人卢安克,在广西农村义务支教多年。他不因孩子调皮或者乖巧,就更爱谁一些,他不给孩子们设立统一标准,只给他们编歌谣:"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我不知道。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感受生活的滋味。"

在孩子扭打的时候、流泪的时候,他会抱住他们:"因为爱他们,改变就自会发生"。不少像卢安克这样的中国支教老师,也成为了留守孩子的第二父母。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近年来一直给家长义务讲课,强调给孩子"生命教育",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觉得生命本身有情、可贵。如果父母只是关心孩子能否考所好大学,进家高薪单位,孩子也只会体验到被工具化攀比的无聊浅薄,更易反抗,或则放弃。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正如邓康延说:"水果、碗筷、座椅皆有生趣;花木、鸟兽、山河各具性情。"

记得有个故事,一个孩子站在树下,风来满树落花,她久久站着不肯移步,母亲大声呼唤,她着急地答:"我怕踩疼了这些花儿!"这位母亲于是笑着等她。

如果你连一朵落花都会疼惜,又怎会不爱身边的同伴?

无知和恐惧的,不仅是这些孩子

家庭,是教育最初的课堂。

1954年,20岁的傅聪留学波兰,父亲傅雷从此以书信传情。

傅雷在信中不讲成功学和厚黑学,而是年轻人应当如何做正直的人,"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丰子恺则教育孩子如何生活:"做人全无感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他又羡慕孩子们:"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

到了文革时期,多少家庭被连根拔起,多少情感被颠覆践踏,父子成仇,师生相杀。萨特设置的地狱密室,没有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要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猜忌折磨,"他人即地狱"在那段特殊历史里一语成。

岂止可惜,更是可怜。我们经历过的历史浩劫、反复革命,让家庭宗法教育几乎断层。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负面,是让世人谈房价超过谈理想,谈高薪甚过谈灵魂。

孩子们从家庭进入校园,也会看到差距。家庭背景的差距,理想的差距,性格的差距,财富的差距......蒋方舟曾提及她在重点中学的生活,校内会挂出标语,"欢迎太子酒店某某就读本校",几乎无人觉得不妥。进入清华大学后,她看到同学们提早计算北京房贷,参加各种竞选,叹说:"作为即将同板结社会搏杀的新选手,他们只想要做蚁族的蚁王"。

象牙塔内,已非净土?

如果教育成了一场竞争,而不讲授仁爱、公平,不讲恻隐之心和良知情怀,那么成败也会借助暴力在各个领域流行。何谈人文素质?只有动物凶猛。

施暴者越是肆无忌惮,被欺者越软弱,旁观者也越冷漠。

在那档法制纪录片里看到,小女孩跪着挨打时,不远处就有人走动,却无人过问......从公园到男生家的距离里,她肯定路过公园管理站,闯过马路,路上任何一个擦肩而过的成年人都可施以援手,然而她选择了沉默。当天回家后,母亲看到女儿伤痕累累,再三追问都得不到实情,只好报案。

这些被欺负的怯懦孩子将来会如何?

可能不再相信世界,成为悲观主义者。可能成为杀手,以暴制暴。

美国校园霸凌事件最严重时期,正是电脑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1999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的科伦拜恩校园,两名高中生持枪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一名教师,后自杀身亡。警方调查发现,这些枪手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长期被人欺负,忍无可忍,就以杀人来报复。

今日中国,随着城市化扩展,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校园霸凌不容忽视。最糟糕的事情,是学校、家长对此的不在乎,认为不过是孩子们打架,批评教育就行。如果事闹大了,不少家长用钱或者关系摆平,法律概念淡薄。

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说得不到教育感化的人性,都是恶的。

一个遭受欺辱长大的人,长大会如何对待社会?无知和恐惧的,不仅是这些孩子,而且是培植出他们的社会。

猜你喜欢

校园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