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优步天价并购释放三个信号
2016-08-26叶健
本刊记者/叶健
滴滴优步天价并购释放三个信号
本刊记者/叶健
在经过一系列的猜测、否定、证实后,滴滴还是和优步走到了一起,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实际上,当初滴滴和快的合并,就有人在观望什么时候滴滴会再和优步中国合并,经过一年半的等待,这一天终于来了。这起合并的背后的动力来自何方,折射出了网约车行业怎样的变迁,对于后来者又有哪些启示?
要是赚钱谁还合并
如果放眼四周,合并速度能赶上网约车行业的,大概也只有钢铁行业了。一个行业出现大量的巨头合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赚钱。反过来,如果赚钱谁还和你合并,为什么没人猜测BAT合并呢?
滴滴和优步的合并,本质上是对烧钱模式的告别。
网约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烧钱史。滴滴和快的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血腥的烧钱模式,滴滴和快的合并后,又和获得海量融资的优步开启了更高级别的烧钱比拼。最终,在烧死了一堆对手后,硕果仅存的几个平台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只是为了抱团取暖。
但是,烧钱模式本身是不赚钱的,只是为了吸引用户。网约车的悲剧正在于,无论你技术多么厉害,补贴的高低才是决定市场份额高低的唯一原因。薪不尽,火不灭,灭火的最好方式不是划清楚河汉界,而是必须天下一统。所以,网约车行业在互联网行业中集中度是最高的。
没有悬念的商业故事是乏味的,网约车行业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乏味。一位优步的员工告诉记者,早就猜到优步中国会和滴滴合并,唯一不知道的就是什么时候。
优步在华未接地气
优步中国被滴滴出行收购,本质上又是一起中外互联网公司角逐的落幕,并且以外方落败而告终。
如果审视多年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案例,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国外互联网公司能够在中国称雄一方,从最早的ebay,到后来的雅虎,再到后来的亚马逊,以及今日的优步。
外国巨头折戟中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也不乏共同因素。比如,这些外资企业的本土化程度严重不足。以优步为例,其在中国的很多管理层人员,基本都有国外留学经历。这样的要求并非过高,但是以此为主流要求时,就会很容易不接地气。同时,过于严格、理性、西方化的成熟管理制度,也让这些公司从一开始就不像创业公司,更像是一家成熟的跨国企业。
对于中国政策的重视不足,也让这些跨国巨头吃了不少亏。此前一些地方交通部门在约谈网约车平台时,经常找不到优步的人,甚至经常不知道联系谁。但是,交通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行业。不止在中国,优步在很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也都与政府颇有分歧。这种强硬的姿态,也让优步在发展中吃了不少亏。
商业是现实的艺术,商业实践从来都是用结果来解释过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于正雄心勃勃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外国企业在中国犯的错,更要成为中国企业不能忘记的课。
应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从最早的电商大战,到团购行业的“千团大战”,又到O2O行业的烧钱大战,再到网约车平台的补贴大战,中国互联网行业正从蛮荒不断走向成熟。每一次大战之后,都会诞生一两个巨头,比如电商的阿里巴巴、团购的美团、O2O的饿了么,以及网约车平台的滴滴出行。
回顾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过去,基本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胜利。
中国有着巨大的互联网人口市场,有着充沛的寻求暴利的资金、有着太多有待填补的互联网应用空白。因此,每一次商业模式的创新,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本土制造,都会像水一样快速填满市场,市场快速地从萌芽走向成熟乃至衰老,然后大家再等待下一波浪潮的来临。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相对简单,所以进入门槛并不高。
金融科技知名投资人郭宇航告诉记者,和中国的创业者相比,发达国家创业者的兴趣已经不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了,而是会更重视技术创新。反过来,现在印度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则非常迅速地将中国已经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复制过去,正如十年前中国企业从美国取经那样。
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不是层次问题,而是阶段问题。网约车平台的合并,或许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其迸发出来的烟火,同样可以视为商业模式竞争时代的终结,以及技术创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所有的创业者都会开始明白,当你不如巨头有钱时,你只能在别的领域发力。
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新的热点,商业模式创新渐少,而技术创新渐多。例如VR、AR、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命科学、量子通信等等,这些都不是半路出家的创业者可以异军突起的行业。即使滴滴出行,如今也非常重视技术,在其最新一轮融资中,很大一部分资金都将用于技术研发,包括无人驾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