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词韵
——访青年词人陈维东

2016-08-24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恩师创作老师

书香词韵
——访青年词人陈维东

【编者按】陈维东是近年崭露头角的青年词作者,其与陕西籍著名歌手周澎合作的《美丽中国走起来》更是在2016年央视春晚开场第一曲唱响。他的歌词古朴、典雅而富含思想,在各类征集中缕缕获奖。他虽不是陕西人,却与陕西有深厚渊源。这一期,就让我们走进陈维东的歌词世界,分享他的创作故事。

陈维东,江西省莲花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会员,入选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中国音协第三期全国优秀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结业。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主办,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承办的国家文化工程《百年乐府》编辑委员会编辑。

涉足歌词创作以来,创作了2016央视猴年春晚开场第一曲《美丽中国走起来》、2016陕西电视台少儿春晚开场歌舞《金猴闹春来》、CCTV6播出数字电影《山丹丹花开》同名主题歌、湖北卫视和陕西卫视联合热播的电视剧《我是你的百搭》主题歌《痴爱》等千余首作品。

其歌词以“雅致诗意而不失通俗、词句新颖而不违语法、内涵丰富而不失逻辑、跌宕起伏中铺展唯美画面、自由挥洒里内藏哲思,作品中浸透着书香词韵”为典型特征赢得大家青睐,有《我想去台湾》《故乡谣》《请到安居古城来》《三沙恋》《剑门蜀道》《望秦》《回家》等百余首(部)作品在各类大赛、征集中获奖。主要代表作有:《美丽中国走起来》《西湖听雨》《大西安》等。

Y:音乐天地

C:陈 维 东

Y:维东,你好!这几年你在创作上高歌猛进,写了不少好作品。作为我们《音乐天地》的老朋友,对你一直很关注,今天想和你聊一聊你的创作故事。

C:过奖了。好作品谈不上,我只是一个“以文字为游戏,在文字中寻找乐趣”的业余词作者,写了一些小玩意。感谢《音乐天地》对我的抬爱和帮助,也非常高兴能够再次被《音乐天地》关注。只希望我这“胡说八道”,不至于误人子弟。

Y:客气了。那我们就从你如何走上创作之路开始吧!

C:好的。我是江西人,江西自古文人墨客多,有“节义文章之邦”的美誉。我总觉得江西可能拥有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水土,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让我沾了一点点灵气。加上我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算是书香门第,这样的家乡和家庭环境使我具备了创作的基础。

我祖父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地图测绘等工作,他在古诗词方面有较深造诣,文化传承上受他的影响最大。学业上则受我父亲影响很大,他在对我的培养上比较“激进”,很小就被识字、读诗,没有童年、没有自由,熬夜、挨揍都是家常便饭。我高中以前基本都是他教,学校对我其实没起什么作用,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小学和初中给我的只有屈辱感。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但回过头去看看,以我当年这么叛逆的个性,若不采取这种“高压政策”,还真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然光“高压”也不行,幸亏有我母亲起了很大的缓和作用,她也为我受了很多委屈,很不容易,同时她的善良和直爽、开朗性格也对我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尽管这个家庭从来没想过要培养我写歌词,我读的也是理工方向,但文化传统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文字产生了兴趣。

另外还有我叔叔以及陕西的音乐环境成全了我。我叔叔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陈大明,是他引导我走上这条路。陕西的朋友、老师、前辈们也都对我给予了帮助,比如老前辈党永庵老师、尚飞林主席以及侯玉峰主编都对我都很关照,《音乐天地》也登过我不少歌词和文章。可以说因为跟陕西结缘,才让我踏上了歌词创作之路,并在这片人文深厚的土地上汲取营养。

Y:刚才提到你的叔叔、著名作曲家陈大明教授,你能否谈一谈他又是怎样帮助你走上歌词创作之路的?

C:我叔叔既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歌词启蒙老师,还是我最密切的创作伙伴和朋友。

我在正式迈入歌词创作行列前其实也写过歌词,但那是偶尔写着玩,直到2008年7月的一天我叔对我说“你文字功底还不错,要不试试写歌词吧”这才一发而不可收。他教给我写歌词最基本的知识,比如“歌词要简单,要让人一看就懂”“结构上最好写成4+4,最后一句要能结束全篇”“要唱着写,这样会更有旋律感”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培养了我的填词能力。

我叔叔始终都是我最坚实的创作后盾。那时候我真的写了很多烂词,但再烂他都给谱曲,实在不满意了,也会提出修改意见,这鼓舞了我并让我在鼓舞中不断进步。他还积极引导我参加征歌活动,自掏腰包、任劳任怨的制作、录音,这点对我很关键,我就是通过征歌活动才让大家渐渐熟知的。

另外,除了他帮我谱曲,还积极的把我推荐给他的学生、同事、朋友。比如刘章、左辉奇、赵亮棋等,当然还有我堂妹陈丽春,我们有很多合作。他的同事、朋友任意、刘宝玲、孟刚等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多有力支持。后来又间接认识了王小鹿、张云珊、祁越、赵洪生、梁凡等一批好朋友,这些人都对我给予了很多帮助。尤其是王小鹿等朋友,有求必应、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的为我录唱了大量作品。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帮助,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Y:刚才说到你是通过征歌活动才让大家熟知的,但很多人都觉得征歌有太多“黑幕”,你是怎样看的?

C:我是征歌活动的受益者,征歌活动成就了我。不仅给了我更多的创作动力,也促进了我创作能力的提升,让我收获了荣誉并使我为业界所知,还让我收获了友谊结识了很多主办方、词曲作者。

说到所谓“黑幕”,我个人是从不去管的,我一向都是努力做好自己能控制的层面。从2009年8月开始参加征歌,那年共投七次稿,三次初选入围、两次获优秀奖、一次杳无音讯,唯一有价值的获奖是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会歌征集。2010年几乎没参加征集活动,2011年获得第一个高奖金奖项,2012年开始大面积丰收,2013年开始“爆发式”的获奖。这也充分说明了,要获奖更主要的还是看作品本身,只有创作能力进步了才离“奖”越来越近。当然我能获奖,除了自身努力外,最主要的还是有“三靠”:靠作曲曲好、靠演唱唱好、靠运气好。

Y:那在靠歌词创作很难生存的今天,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了歌词创作?

C:我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业余作者至今也没能靠歌词来生存。创作是我的兴趣,要坚持下来并不难。只要投入时间和热情,就能创作,我很多歌词都是在地铁、公交上写出来的。当然我能够取得今天的这点成绩,离不开音乐界、诗词界那么多前辈的提携。

不过,说到“坚持”,这么多年来我敢于坚持留在北京,其实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遇到了一生的恩师——闻闸先生,他是我的“靠山”。

Y:刚才说到“音乐界、诗词界很多前辈的提携”,能简要谈一谈吗?

C:没问题。我能有这么快的进步,前辈的提携让我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帮助了我创作能力提升,还给予我机会。

比如田晓耕老师,他是我的贵人。2014年9月他推荐我进入《百年乐府》,让我这个音乐界边缘人窜进了核心圈,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进入《百年乐府》编委会后,除了选编过程中向大量作品学习,更多的是能有机会向专家们学习,比如王立平、宋小明、蔡世平、王玉民、虞文琴、晨枫、金兆钧等老师。选编“词卷”时,我跟虞文琴、田晓耕两位老师搭档,工作间隙他们毫无保留的把创作经验、看稿经验都讲给我听,让我取得了飞速进步。最直接的是《美丽中国走起来》,最初的创作源泉和思想核心就是虞老师提供的。

再就是宋小明老师,他对我的创作影响特别特别大。宋老师给予我的关爱是“润物细无声”的,他常在编辑会之后和我分享创作经验和手段。特别是去他家,宋老师不光给我讲他的创作思维过程,还要搭上饭钱。我觉得“创作思维过程”是创作中最宝贵的,但他无私的给我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宋老师不遗余力对后辈的提携,我想会是一段段佳话。

王玉民老师,除了跟我聊创作,更多是着重对我日常工作能力的培养,还经常语重心长的给我讲做人做事的经验,并给予我很多学习机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以身作则的德行和稳重,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并践行。

蔡世平先生是原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院长是一位很有中国文人情怀的诗人,主要从事古体词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情趣,在自然天成中注入了人生的思索。我们的深入交往是随《百年乐府》编辑组去考察、调研,期间朝夕相处,他对我的作品给予了最为独到的指导。后来又常去他家,他也总是毫无保留的发表真知灼见,甚至直接帮助修改。比如,我曾学写一幅对联“雨润清荷 玉盘凝露婷婷立,心怀霄汉 江月照人岁岁安”,他改“怀”为“飞”,这一改就让幅小对生动、趣味了许多。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个人,就是熊纬老师。如果说我叔叔是我的歌词创作启蒙,那熊老师是我歌词创作的领路人。2009年8月15日我去江西省音协提交我第一次参加征歌的稿子,恰逢周六不上班,省作协有人加班,从那弄到了当时素不相识的熊纬老师的电话,熊老师让把稿子放传达室。几个小时后他给我来电话,说:“看到了你的稿子,今天恰好有点空,如果还在南昌,你可以过来一下,我们聊一聊”。见面后熊老师主要以《大地飞歌》为例给我讲了两个多小时,让我在歌词创作中第一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后我们基本保持一年一见,每次相见都有新的收获和进步,因此是他引领了我持续创作的道路。

当然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老师、前辈对我的提携,还有通过其他不同场合认识的很多老师和前辈,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我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获得了进步并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在这方面我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我也始终铭记并心怀感恩,尽最大的努力以不负众望。

Y:刚才还说到“你一生的恩师闻闸先生”,说他是你的“靠山”,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刚才还说到“你一生的恩师闻闸先生”,说他是你的“靠山”,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C:闻闸先生是我一生的恩师。我是2009年9月辞职去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在课堂上与恩师相遇。后蒙闻先生不弃,并把他的学识、经验倾囊相授,开拓了我的思维。而且在我还认为“歌词创作是不务正业”时,是他鼓励我要坚持走这条路。

恩师并不从事歌词创作,所讲内容也跟歌词无关,但这些知识却都被我运用到歌词创作中。他甚至还为我创编了《歌词创作》书稿的提纲,尽管这书我并没完成,但通过这个撰写过程,我的创作能力无形中又得到了提升,并初步形成了一套创作理论。

恩师也是我在北京的“靠山”,假设有一天在北京真的走投无路了,我觉得他是我最后的依靠。也因为有他,才让我“有恃无恐”的一条路走下去,未曾想竟也能走出了个“子丑寅卯”。

Y:最后,我还想让你谈谈你在创作上的一些理念,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分享。

C:这没什么好保密的。我一直都很乐意把我的创作理念传递给大家,也曾撰写过创作论文还是咱《音乐天地》给连载的。

说一说我认为的最容易进入的几个创作误区:

第一沉浸于文字技巧。文字技巧的确是一种创作手段,但总玩味技巧,也就没意思了。“词以抒情,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歌词作品更需要捕捉内心深处的“情”,若是能在情中“言志”、“载道”,那就是上上之作了,《敢问路在何方》(阎肃)《我的祖国》(乔羽)《苦乐年华》(张藜)。

第二以所谓的“不因韵害意”当用韵不讲究的借口。不少作者在创作上随意换韵甚至两句一韵、一会押韵一会不押韵,需知“韵”是歌词创作最基本的规矩。只有先“守格”,才能“破格”,而后“立格”,真到了一个境界,或许真能写出“无韵之离骚”来也说不定。

第三把“流行”和“民族”或“传统”对立起来。我们在创作中不要也不应该去搞对立,顺其自然顺着内心深处的情绪发展去创作才最重要。

接下来聊一聊我在创作中比较注重的几点:

第一强调歌词的故事性。恩师闻闸曾对我说“优秀歌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如《红梅赞》(阎肃)《思念》(乔羽)《我和我的祖国》(张藜),我非常认同。

第二尽量回避人称。用人称来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并非彻底拒绝。2011年某天我在恩师课堂上写了一首词,他看到了就轻声说了一句“能不能尝试把人称去掉呢”,我照做后发现效果很好,这也就成了我一个创作习惯。

第三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这些经过时间洗礼的诗文,常读常新,在与古人文字的碰撞中获取创作的火花。我个人除了常化用或引用古人的句子或意思,在创作中还比较注重平仄。一是努力回避三连平或三连仄;二是而且尽量让对应句平仄相同,尤其是最后一字;三是在用韵上偏爱用平声韵。

我觉得不要把创作太当一回事,更不能不当一回事,所以在创作中还是要有所侧重有所考究。希望以上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最后用我的一首自题词与大家共勉:

书 香 词 韵

●陈维东

字里行间流淌平仄风雅,

言为心声抒写横竖撇捺。

举杯邀月情洒海角天涯,

人间百味浸透酸甜苦辣。

挥毫泼墨吐纳乾坤变化,

凝神静气歌吟礼乐诗话。

忠孝仁爱胸怀家国天下,

淡泊明志沉浮半盏清茶。

一卷书香倾注一生牵挂,

一脉词韵润泽一曲音画。

词韵书香尽染秦砖汉瓦,

书香词韵收藏春秋冬夏。

Beauty of the book and poem——interviewing the young poet Chen Weidong

猜你喜欢

恩师创作老师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追思恩师黄晓同
老师,节日快乐!
创作随笔
老师的见面礼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六·一放假么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