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
——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上)

2016-08-24王良波

影剧新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王良波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
——歌剧《青春之歌》导演阐述(上)

王良波

歌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创作的。创作伊始,本着立足今天审视历史和用今天的审美去诠释经典为原则,根据演出立意,以及歌剧的规律、特点的需要,对原著内容做了大量的删节、提炼、开掘和重构。在历时近十个月的选材、结构剧本情节框架、词曲创作。这部歌剧的投入正式排练,并于2009年5月1日首演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歌剧《青春之歌》的演出,不仅要传达出对特定年代的青春礼赞,更要透过时代传递出我们对青春的认识,并延展出对生命、爱情和人生价值的思索与考量。

现在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就歌剧《青春之歌》导演创作予以阐述和说明。

一、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杨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创作,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自发表以来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中外文字18种),介绍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说在国内轰动一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更是成为一种精神向导,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堪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之冠,代表了从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春之歌》曾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其中最为成功和有影响的是195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崔嵬导演,谢芳、康泰、于是之、于洋主演的彩色故事影片《青春之歌》。

歌剧《青春之歌》所展示的故事内容,主要集中在1934年冬末到1935年初春这段时间。序幕以老北京城——北平为主要场景,剧情内容发生在1931年夏天的北戴河。这一时期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九一八”事件,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指导下,集中强兵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把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致使东北地区三千万同胞沦落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

歌剧《青春之歌》的故事就发生在外忧内患、国破家亡;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剧中卢嘉川在《让祖国在抗争中重生希望》的一段唱词,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广大青年学子的共同心声:

动荡的岁月惊醒了不幸的国人,多难的民族发出被迫的吼声,民族危亡国土沦丧,誓用热血卫我中华!

二、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与情节结构

全剧主题思想是精神的火花;是心灵的对话;是作品的灵魂;是创作激情的源泉。它既是创作者对生命的感知,对世事的感慨、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创作者对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格的认知、审视与思考;更是创作者希望借助作品与观众在思想精神层面上进行碰撞和探讨的命题。

歌剧《青春之歌》的主题可以归结为:青春的选择。从这一命题出发探讨青春怎么样度过才有意义?青春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引申出对生命、青春、爱情、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拷问。因此,全剧演出极具现实意义:弘扬“五四精神”,呼唤青春为理想奉献,唤起树立正确人生观、主流价值观意识。我们想以此传递出这样一种认知与回答:只有当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价值融入于社会主流价值时,青春的风采、人生的精彩、生命的绚烂方能得以彰显和体现。我们赞赏这样的人生态度:从寻求物质家园到追求精神家园;从寻觅情感归宿到追索心灵归宿;从而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由小爱到大爱的生命蜕变!

为了更好展现这一主题,全剧由“投海获救”、“邂逅卢兄”、“红书启蒙”、“卢兄被捕”、“救卢遇胡”、“卢兄就义”和“投身社会(寓意爱国革命)”等主要事件构成全剧基本情节结构框架,分为序幕、第一幕、第二幕和尾声四个部分组成。

序幕是1931年夏天的北戴河;第一幕有三场戏分别是:第一场新年的北平街道,第二场余永泽家,第三场除夕夜白莉萍家。第二幕有两场戏分别是:第一场六国饭店舞厅,第二场狱中牢房,共计五场主戏。尾声是写意的,具有表现性、象征性和语汇性的“游行”。

在剧本情节结构设置上,采取删繁就简方式,不囿于小说情节脉络,不以复述小说情节故事为重点,而是将视点聚焦于人物心理、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以林道静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经历、思想情感和心路历程为主线,以她与余永泽、卢嘉川和胡梦安代表着不同生活道路、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三个男人间的情感纠葛为基本情节脉络。

以林道静成长过程中的“心灰意冷无助弃生的少女”、“安逸生活中善良迷惘的少妇”、“跨出家门勇敢自信的热血青年”、“投身时代大潮社会洪流中,有着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的新时代女性”四个时期和“重生——复活——新生”人生的质变三个阶段,共同构成全剧叙事段落,展现她人生轨迹的变化与发展,从而重点展现林道静精神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以及她对爱情、理想、信念的追求和生活道路的选择。

三、关于人物形象系统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戏剧作品优劣成败的关键。

(一)人物形象

由于原小说作者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极大地抑制了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情感,以及人性层面上的开掘。因此,小说原著中人物形象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类型化、脸谱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物形象缺乏个性特征,成为作者伦理道德评判的代言人。

导演二度创作时,尤其对演员表演创作过程中,要求一定要深入挖掘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理情感、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如: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胡梦安和白莉萍等,从人文的角度,人性的高度,对人物重新进行定位、丰满和塑造。

强化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一些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少一些阶级分析的善恶评判。强调人物的成长性(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思想境界的提升,世界观的建立,价值观的形成……等等),以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形象,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年代,恰巧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变化甚至是巨变,构成了他们面对现实生活和人生道路的主要特征。而他们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加催生了这种变化的进程和表现。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人物性格刻画的是否独特鲜明,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否丰满鲜活,往往取决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程度。现剧本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特点稍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人物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唱词,在这一点上似有较大地修改余地,以便为演员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空间。

全剧是以林道静这一人物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为主要结构线索。林道静作为一个时代的青年代表的典型,也是全剧主人公和焦点性人物,对她的形象塑造更要强调和强化这一特征。扮演林道静的演员应当铭记人物的四个时期和三个阶段,并在表演创作过程中,要有真切的体验和准确的体现。

林道静的思想脉络,从心灰意冷无助弃生到视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她的人生轨迹,从悲观的逃避现实,到乐观的选择生活;她的情感世界的变化与走向,从狭隘缠绵的“小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男女之爱,包括与余永泽的夫妻之爱(其中包含着很大程度的感恩成份),以及与卢嘉川的沁入心灵的纯洁爱情,在与卢嘉川诀别和卢嘉川就义之后,升华为广博的“大爱”——国家之爱,民族之爱。

我以为,林道静作为全剧的贯穿性人物,似一条无形的轴线,串联起所有人物之间的纠葛,构成了人物形象系统中的支撑点。因此,这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心路历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能很好的承载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主导思想内涵。

1、林道静(18岁——22岁),以杨沫本人为原型的青年女性形象,后成为爱国青年。

人物形象基调和性格特点:清纯秀丽,外柔内刚,热情倔强,冲动易感,喜欢幻想,有叛逆意识。在先进思想启蒙和以卢嘉川为代表的进步青年的影响下,逐步成为具有理想目标的爱国青年、新时代的女性。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著的《流年碎影》写道:“她17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很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于感情。”透过这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捕捉到她的一些形象和性格特点。

2、卢嘉川(22岁——24岁)北京大学学生,中共党员,学生领袖,北平市东城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人物形象基调和性格特点:儒雅洒脱,乐观豪放,聪明睿智,思想活跃,有较强的亲合力。他是一名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的革命青年,甘为理想舍弃生命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和剧本中对这个人物形象在生活细节上着墨不多,稍显单薄欠缺一些生动,而又有生活质感的细节,极易导致从概念入手,刻意去演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从而使人物形象缺乏真实感可信度,最终令观众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个人物形象还需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很好地去开掘和丰富。

3、余永泽(23岁——25岁)北京大学学生,胡适先生的得意门生。人物形象基调和性格特点:博学沉稳,谦虚有礼,处事严谨,治学勤奋,待人接物细腻周到。他是那个年代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读书救国是他的人生信条,成为学者是他的人生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遇事不惊静观其变。可以视他为保身主义者。

此人物形象的原型是张中行先生。张先生被誉为“未名四老”(即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先生)之一。对这个人物形象不要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更不可把他视为批判和鞭挞的对象。因为,他的人生信条和人生目标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错误,学生本就该关注于知识,醉心于学问,痴迷于学术,这一点无可厚非理所应当。时至今日,我们不是还在倡导“知识改变命运”,“科教兴国”等等。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大的社会背景,只有革命的暴力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忧外患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从而显得余永泽这样持读书救国思想的青年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因此,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给以他应有的尊重和公允的历史评价。

对于杨沫和张中行二位前辈在人生道路做出的不同选择的问题上,有学者给以了这样的评述:在张中行这样的当事人看来,自己选择的是疑的路,杨沫则(选择的)是信的路。疑,就不轻易被情感的冲动所裹挟,在静静地思考里看人看事;信,就卷入时代的大潮里,去殉道于自己的理念的世界。希望扮演林道静、余永泽的演员能从这段评述中得到启发。同时在塑造卢嘉川和余永泽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演员要很好地找到二人之间的反差,以期达到互衬互映的艺术效果。

4、胡梦安(近40岁),国民党北平市市党部社会局局长。人物形象基调和性格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文质彬彬,绅士风度,心有城府,不露声色,善用心计。他是逆历史潮流的又一类别的青年典型形象,是国民党政府反动政策的代言人,也是构成全剧反贯穿行动的一个人物。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同样不要采取简单地批判和否定态度,这样容易走上类型化、脸谱化和概念化的歧途。还是要从客观的角度辩证地去看待他,他也应是一位青年才俊,否则无法担此重任,成为国民政府高官。只是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所奉行的人生信条和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卢嘉川为代表的引领社会大潮的青年形象构成了鲜明地对比。可以说他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实用主义代表性人物形象,是我们要予以批驳和否定的对象,但要把握好批驳和否定的尺度,我们批驳和否定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他的思想,他的人生态度、人生信条和人生目标。

6、白莉萍(21岁——24岁),北京大学学生,后成为响誉京城的交际花。人物基调和性格特点:高雅大方,热情爽快,坦诚直率,擅长交际,讲究实际。她是一个令人惋惜自甘沉迷于物质生活的女青年形象。惋惜她是因为她也曾是热血青年,也曾饱尝故土沦陷国破家亡的痛苦。(未完待续)

王良波:中央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春之歌
春之歌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春之歌
舞剧《青春之歌》创作艺术特征探析
表演艺术家谢芳的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