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会酒坊走来的龙徽酒业

2016-08-24李常升于绍洋

国企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委员长酒厂朱德

文/本刊记者 李常升 于绍洋 图/姚 锐

从教会酒坊走来的龙徽酒业

文/本刊记者 李常升 于绍洋 图/姚 锐

从四百多年前的一座天主教墓园到专供教众弥撒、祭奠的“上义洋酒厂”,再到1959年的北京葡萄酒厂,再到1987年的龙徽酿酒有限公司的成立,历经教会酒坊、公私合营、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到如今的国有控股,龙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中国葡萄酒业的变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百年缩影。

唐诗里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从古代开始就有酿造葡萄酒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之后,龙徽作为北京第一家葡萄酒厂,在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下,成就了如今龙徽葡萄酒的百年品牌。龙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葡萄酒文化的象征,今天跟随龙徽酒业党委书记王欣的脚步,本刊记者来到龙徽葡萄酒博物馆,共同感受龙徽葡萄酒的百年历史。

中西合璧,诞生百年精华

北京龙徽的起源要追溯到一百年前,法国天主教圣母文学院的修士们就开始在颐和园北面黑山扈教堂周围种植葡萄,撒下了葡萄种。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修士沈蕴璞,也就是龙徽酒厂的创始人,在北京阜外马尾沟(今北京西城区的马尾沟)创建教堂酒坊,聘请法国人里格拉为酿酒师,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用于教会弥撒、祭祀和教徒饮用。

有教堂的地方就必有葡萄酒,龙徽酒业党委书记王欣告诉本刊记者:欧洲人把白葡萄酒比喻成圣母玛利亚的乳汁,把红葡萄酒比喻成耶稣的血液,所以就产生了红白葡萄酒。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传教期间,因为非常喜欢北京,就向当时的皇帝申请将自己安葬在北京,于是利玛窦的墓地就被选在了“滕公栅栏”。在博物馆的起源厅我们还能看到展柜中陈列着一百年前教会酒坊生产的葡萄酒和酒标,龙徽最早的酒标背景是一片栅栏。多年后我们依然能看到这里还埋葬着汤若望、南怀仁等明清时期著名的外国传教士,滕公栅栏最终成为北京专门的天主教徒墓地。

后来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反洋人、反洋教的高潮中,栅栏墓地被摧毁、教堂也被摧毁。在重修教堂后,新教堂在民间被命名为“上义教堂”或者“栅栏教堂”。

今天漫步在北京市委党校,从利玛窦墓园的西侧我们就可以看到黝青色的“山字楼”,这座山字楼是圣母会在1910年建成的,因其外形像“山”,故称为“山字楼”。当时法国圣母会总院的法籍神父沈蕴璞先生借助圣母会6000银元的投资在那里创建了北京第一家葡萄酒厂——上义酒厂,生产的十多种葡萄酒,专供教堂做弥撒用。上义酒坊最初就只有“山字楼”中的小酿造车间,还是作坊模式,后来随着产量的扩建,酒坊也在不断地扩大,直到1946年上义洋酒厂正式注册。

新中国成立后,上义洋酒厂仅仅剩下了13人,此时这座小酒厂虽然是这13名老员工唯一的生计来源,但却遇到了厂址搬迁的难题。因北京市委当时已经将酒厂地址“栅栏教堂”定位为党校的地址,为了给上义洋酒厂选择一个新厂址,工业局派来的驻场员王鸿和祝俊杰开始蹬着自行车在如今的西三环和五环之间物色地点。

选来选去,二人转到玉泉路附近,偶然因为骑车骑得辛苦劳累,坐下歇口气。就这么一歇,意外发觉脚下半荒的土地沙土质很强,这正好是葡萄喜欢的贫瘠土壤,而且这里背靠一座小土山,未来还能把葡萄园扩展到山上,二人都觉得这是块不错的葡萄园基地。就这样,龙徽半个世纪以来的新厂址——玉泉路2号选定了,意外的收获成为龙徽酒厂最早的车间,也是今天龙徽葡萄酒博物馆的所在地。

今天龙徽博物馆还悬挂着当时上义洋酒厂13名员工合影的老照片。照片中,13名酒厂员工在上义洋酒厂的大门前,带着为支援抗美援朝所捐献的酒。而这13个人在酒厂最艰难的时候仍然将酒的年产量保持在10吨左右。

领导关怀,龙徽度过艰难

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外交部、商贸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在青岛举行了一次“四部会议”。会上,当时的上义葡萄酒酿造厂生产的大香槟、干白葡萄酒、威士忌和金酒被作为指定的国庆用酒。在这项光荣任务获得的同时,酒厂也更名为“北京葡萄酒厂”。

1959年10月15日,对龙徽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有一位特殊客人的临时来访,让这座具有“小作坊模式”的小酒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搬到玉泉路的北京葡萄酒厂,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当时中国的轻工业发展得还不是特别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时任北京葡萄酒厂厂长的任玉玺带着厂员不辞辛劳地经营葡萄酒厂。

1959年10月15日下午,任玉玺刚走进市轻工局的会议室,局里的同志告诉他:“有一位大人物要来咱们这视察,你赶紧去看一下。”听说这位大人物是朱德委员长,任玉玺的心被惊了一下。因为没有提前通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任玉玺赶紧借了局里的车往回赶,刚好赶到酒厂,朱德委员长也到了。

朱德委员长访问北京葡萄酒厂是一个临时的决定,在听说葡萄酒厂搬到玉泉路后,条件非常艰苦,而他又非常关注北京的轻工业。此外在不久前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宴会上,北京葡萄酒厂出产的大香槟酒引起了诸多人的兴趣。在1955年为十大元帅授勋时,毛主席将一瓶大香槟酒作为共和国的礼物,赠与每位元帅。而朱德委员长这次的到访,也真正见识到了龙徽的这款大香槟酒。

朱德委员长曾有留学德国的经历,他对香槟的工艺也是略知一二,他没想到在中国这个没有葡萄酒酿造传统的国家,竟然也能做出原汁原味的法国工艺的香槟酒。

仓促之间,任玉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带领朱德委员长去参观了香槟、干葡萄酒的生产车间。这一参观,让朱德委员长意犹未尽,尽管这个小厂房已经有年产量32吨的记录,但朱德委员长对任玉玺说:“酒厂太小了,参观才走了十多分钟就完了,你需要把规模做大一点,像样一点!”

于是在朱德委员长的批示下,北京葡萄酒厂被批准了400吨的产能,当即酒厂的规模就获得了飞跃的提升。在随后的一年里,北京葡萄酒厂新建了一号车间,并且经历过三次扩建最终实现了年产量400吨的产能,从此彻底告别了“作坊”模式。

在朱德委员长的关心下,把当时最好的工业加工的水果都给了龙徽。在跨省运输非常严格的情况下,朱德委员长就指派北京市政府在龙徽运输的各个环节都开了绿灯,给予特殊照顾。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朱德委员长对龙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不仅如此,刚建立的北京葡萄酒厂面临着人才瓶颈和橡木桶材料短缺的问题。朱德委员长最看不过眼的莫过于偌大的一个酒厂,竟然连一个工程师都没有。他指示酒厂去找轻工业部要人,但刚刚建国不久,最缺的就是人才,国家分配给龙徽三名中专毕业生,这才算是解决了酒厂的燃眉之急。

接着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生产困难,也就是橡木桶短缺的危机。龙徽用来贮存葡萄酒的橡木桶能够让葡萄酒充分汲取橡木的精华并赋予葡萄酒一定程度的氧化。合适的橡木桶能够让葡萄酒更加美味,一个橡木桶装完两次就不能再用了。而在当时林木短缺的情况下,朱德委员长还特别批示林业局从东北的吉林向龙徽运送了林木,如今在龙徽的地下窖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橡木巨桶。

见证历史,龙徽收归国有

龙徽葡萄酒的前身北京葡萄酒厂当时的几大产品还见证着从近代到当代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历史进程。龙徽博物馆有一款“镇馆之宝”的葡萄酒,这款葡萄酒曾经是中美破冰的见证,而那段风云往事至今让人感到骄傲。

这款酒叫“薄荷蜜酒”,酒瓶颜色犹如万红丛中一点绿,晶莹剔透。在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会见首次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北京葡萄酒厂作为受命特制的传统薄荷蜜酒,作为国家礼品要赠送给尼克松总统及美国代表团的随行人员。据龙徽葡萄酒党委书记王欣介绍,这款酒采用秘制的原酒调配、贮藏而成。酒体呈现绿色,清澈透明,有清晰的薄荷香气,人饮用后会感觉神清气爽,另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酒瓶是由人工吹制而成,酒瓶上所有镶上的图案均采用人工描金,精美且工艺十分考究。由于制作精良,当年仅仅生产了42瓶。送给了尼克松总统和随行人员后,就剩下两瓶,而今天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中的薄荷蜜酒是目前所存的仅有的一瓶,它是中美关系最好的见证。

此外,对外接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均使用龙徽葡萄酒作为接见酒品,在当年,只有龙徽的葡萄酒能够让领导人们尝到具有西方纯正的葡萄酒味道。就连当时接待越南共和国胡志明主席的专用酒都是龙徽的葡萄酒。龙徽成为了中外关系友好的见证者。

1987年3月17日,北京葡萄酒厂与法国保乐力加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后,法国人希望能够将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上推广得更深入,在1988年的时候酿造了第一瓶100%中国葡萄璧合法国传统工艺的高品质葡萄酒,因恰逢中国农历龙年,故取名“龙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中国;徽,是历史权威的象征,象征着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品质。中国历朝历代的天子,都以龙形徽章作为自己的标志。龙徽选择这一名称,也表明了当时企业要做高品质葡萄酒的自信与勇气。

但是由于保乐力加是进驻中国的外企,在他们经营的思维里,并没有真正参透中国消费者的市场,在随后的经营中,业绩每况愈下,不出七八年的时间里,龙徽葡萄酒厂开始资不抵债,长期入不敷出。到了2000末的时候,累计亏损已经达到了一亿多元,马上濒临破产。

就在这个时候,在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渊、总经理陈天宝的领导下,以及继任总经理刘春梅的带领下,经过长达2年、前后十几个回合的艰苦谈判,双方达成了股权回购协议。

北京葡萄酒厂以1美元收购外方在龙徽公司53.33%的股权,加上土地使用权和龙徽的商标价值等,中方在最大程度上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美元收购葡萄酒厂这一史事在后来成为企业资本并购的经典案例。这次谈判不仅没有让国有资产流失给外国人,而且收回了龙徽葡萄酒公司的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龙徽的商标使用权也留存下来,商标使用权的收归国有,是龙徽百年历程中最重要的代表性时刻,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葡萄酒文化遗产。

拿回控制权后的龙徽葡萄酒公司并没有退回到传统的“国企”,而是继续按照合资公司的经营机制,并实施了从产权制度到人事、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很快扭亏为盈。此后,龙徽还引入了民营资本入股,在2006年的6月18日建成了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以龙徽葡萄酒文化为发展战略,以博物馆为载体和依托,龙徽走上了辉煌的葡萄酒发展历程。

从1912年的第一瓶中国“大香槟”,到新中国第一支国宴用酒“中国红”,从享誉世界的“桂花陈酒”,到如今代表中国葡萄酒顶级水准的“怀徕珍藏”,龙徽的每一款酒都是中国葡萄酒历史的见证者。

王欣书记向本刊记者展示早期龙徽酿酒的全部工艺。

党委书记王欣告诉本刊记者:龙徽葡萄酒的历史可以归结为“百六三二一”,百就是一百年的历史,是龙徽特有的一百年的传统的法国酿造工艺;六是葡萄种植所在地的六层沉积土壤,充分说明原料栽培是基础;三是三种珍惜贵族葡萄,即西拉、赤霞珠、美乐;二是两重窖藏,一层橡木桶,一层瓶装贮藏;最后是一瓶真酿,龙徽一直秉承做真正的酒,即龙徽的企业文化:认认真真栽培,踏踏实实酿酒。王欣表示接下来龙徽葡萄酒要发挥百年历史品牌的优势,把龙徽百年的商标、特色做到最好,让龙徽成为百年葡萄酒佳酿。

国防大学张震上将赠予龙徽葡萄酒的一幅题词上面写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战沙场君莫笑,斩将夺官凯旋回。”写出了葡萄酒带给大将的意气风发。在百年历史的交融中,龙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葡萄酒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缔造出属于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百年传奇,在这段历经百年的历史中,龙徽作为见证,让中国古老文明与欧洲葡萄酒文化交相辉映。

猜你喜欢

委员长酒厂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简历
金正恩访华
试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之遴选
托关系
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