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王牌助力中国工业
2016-08-24
文/本刊记者 王 澜
四张王牌助力中国工业
文/本刊记者 王 澜
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一条主线”“一种精神”“一张地图”和“一臂之力”是不可或缺的四张王牌。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对经济发展全局至关重要。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我们要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2016年依旧面临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环境中,如何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如何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依然是需要破解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条主线、金融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工匠精神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行动纲领等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添了强劲动力。
一条主线——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出国内高层领导人对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从初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再到今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被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并率先在煤炭和钢铁领域展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说,发改委和相关部门一起,正在从钢铁、煤炭两个产业入手,来化解过剩产能。5年之内,钢铁产能要去掉1-1.5亿吨,3到5年内,煤炭产能要退出5亿吨,还要减量重组5亿吨。中央也已经拿出一大笔资金作为奖补资金,重点帮助国有企业安置困难职工。
作为煤炭行业领军企业的神华集团,壮士断腕去产能。2014年以来,神华集团认真落实国家要求,严格清除不安全生产和劣质煤生产,主动限产减产,压缩了下属4家煤炭公司近10个煤矿的产能,两年累计减产9500万吨。从今年开始,计划主动停产、停建煤矿12处,减少产能近3000万吨/年。
神华集团李东副总经理介绍说,按照去掉经营成本高、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多、产品质量不高(生产能耗高、煤质不环保等)的三个原则,去掉一些不合理产能,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保证神华有序协调发展。
随着地方去产能工作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正在逐步加快。近期重庆、山西、山东、贵州等地均发布了煤炭行业去产能的详细规划。重庆市发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煤炭产能压减到2000万吨以内,煤矿数量压减到70个以内。2016年山东省煤炭生产重要目标包括,省内原煤产量控制在约1.4亿吨,将着力优化煤炭企业布局;提升非煤产业发展水平,破解行业脱贫解困难题,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等。山西省计划到2020年压减煤炭产能2.58亿吨,等量置换建设千万吨级矿井产能1.18亿吨,净压减1.14亿吨产能。甘肃省经信委近期表示,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让煤炭行业逐步退出1000万吨产能。
除了煤炭外,钢铁行业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思路已经明确。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5 年前11个月,重点钢企合计亏损531.32亿元,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高达917.67亿元,亏损面达50.5%,去产能成为了钢企在2016年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表示,钢铁工业和过去不一样了,钢铁企业必须死掉一批,关掉一批。所以要理性的面对现实,不要抱幻想。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一臂之力——金融助力
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用好和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工业增效升级,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绿色信贷培育新动能,鼓励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债等推动改造传统动能,果断停止对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支持,化解过剩产能,鼓励金融品种创新,整顿乱收费,惩戒恶意逃废债等举措,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这些措施紧紧抓住资金这个牛鼻子,借助市场力量倒逼供给侧结构调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工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过剩产能等问题,提出六点要求,以加大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从《意见》发现,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离不开的是“破旧立新”。其中,“破旧”是指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破解传统产业中的过剩落后产能瓶颈。“立新”则是指加大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发展“新动力”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业全方位服务“中国制造2025”。
金融与实体经济、特别与工业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好和创新金融工具,服务好实体经济和工业增效升级,是壮大和发展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和重要内容。
此外,随着我国金融业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将成为工业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升级所需资金的重要补充。借助不良贷款债转股、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对创投、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主体的金融资源进行全方位融合,可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灵活转化,更可打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点,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工业提质增效,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宽广、更通畅的融资渠道。
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航空工业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大飞机的制造让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又忙了起来。工作了35年的胡双钱,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在中国民用航空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
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和执着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当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层面那就是深耕细作,提升质量。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引领企业重视质量、打造品牌。他说,国际上一些百年老店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设,而品牌建设支撑的是品质。虽然中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和提升质量,但是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工匠精神提醒我们企业一定要坚持专注。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对企业而言,产品生产全过程都应该追求完美。”她表示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付诸于行动。企业家应该在制度上做好设计,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落到国家层面,就是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注入内在支撑。
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艺在传统生活中打下底色。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精神似乎少了生存的土壤。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了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罗民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只有在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中,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一张地图——《中国制造2025》
2015年中国制造业占整个国家GDP近40%,形成了约26万亿的规模。中国的制造业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的门类当中,其中220多个门类是中国处于第一的,这为中国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启动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道路,是中国通向制造强国的新地图。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也是国之重器,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成为世界第一,质量经得起考验。但是在技术依赖性和关键核心产品方面,还有较大的不足,需要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列举了在10大领域开展,到2025年中国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将会围绕智能制造为主线,以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为切入点,加大力度推动我们在关键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要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落实加速折旧政策,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事实上聚焦工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是一篇大文章,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条主线,金融助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这一臂之力,一种工匠精神的内在支撑以及《中国制造2025》通向制造强国的这一新地图确实是诸多因素中的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秦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