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智慧城市论坛
2016-08-24
2016智慧城市论坛
信息通信研究院陈才副主任介绍智慧城市除了要投资,要建设相应的创新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运营。
关于智慧城市的进展和当前在具体落地实践过程中,建设运营模式的思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是在ICT信息通信领域,国家支撑单位,是工信部综合信息通信的依托单位。
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撑,在智慧城市这块当前研究院主要是在信息化。一方面对智慧城市相应的基础理论做大量基础研究,出版相应的著作,在一些部委的支撑以及地方具体的规划咨询实践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这里面主要包括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前期出台的智慧城市指导意见,网信办对智慧城市摸底调研都是全程参与。工信部正在推进的中欧智慧城市已经进展到二期合作,还包括科技部信息化专家委相关的工作,这是对单位基本的介绍。
演讲主要分三个方面,全球智慧城市和我国进展态势包括在建设运营当中的具体思考。
首先讲智慧城市并不是从IBM一开始提出来,在IBM提出之前,相应的理念就已经有了,讲智慧城市的概念,从概念的浮现到落地的实践和推进,已经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最早的时候可以看到新加坡智慧国,包括欧盟全体系数据研究等等,从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发展走过十年的历程,总体上而言,国际上的热度并不像我国那么高,在最初的一些年份过程中,它的受关注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缓,在2015年左右可以看到从Google搜索引擎基本的搜索的量上,出现了大的热度,像过去美国英国等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以企业投资为主,在2015年的时候,看到美国和英国频频出现从政府层面相应的部署,这是一个大的现象,看到国际上对智慧城市的关注热度在2015年翘尾的现象。
智慧城市早期海外的项目是比较聚焦的,主要围绕着像绿色交通、建筑等等基础设施领域感知的部署。2015年开始,国外的智慧城市,内涵和蔓延也在拓展,扩展到向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领域。这是看到的海外大的现象。这里面讲美国最新的情况,最开始看到的,美国推智慧城市完全是企业主导,以IBM烧了一把火,点爆了全球智慧城市的热潮,包括思科和微软,外企大力推进,从2010年开始美国地方政府在稳步进行具体探索,比如芝加哥叫智能城市,是从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在健康服务方面引领公共服务均衡这些方面去做的。像纽约市不讲智慧城市概念,讲的是非常朴素概念,连续制定三年的数字城市规划,从纽约、芝加哥当前推进智慧城市的具体战略重点来看,已经比原来IBM所提6个系统的内涵和范畴已经大大扩大了,看到纽约包括对人口教育通识的程度,包括市民的参与程度,信息产业发展开放、政府的建设和宽带等等,这个范畴已经比IBM原来讲的水资源,能源等等基础设施大大的发展了。
在2015年新的情况,美国政府白宫宣称要投资1.6亿美元促进整个智慧城市的国家化部署,包括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安全部、交通部等相关部委都做了细致的部署,他们提出智慧城市主要的是五大方向,交通打击犯罪,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它的提法都是接地气的,而且与市民服务息息相关,是美国最新的进展,是从企业率先投入培育市场热度以后国家再进一步热度,是美国的基本情况。
在欧盟,英国的智慧城市是比较积极的,在前期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过程中,英国包括布里斯托和曼彻斯特都有交流。英国智慧城市定义在未来,可以看到海外智慧城市都不拘泥于相应的基本概念,而是从城市可持续性,公民的福利和发展战略角度进行具体部署。英国最大的特点是它把不同的城市,赋予相应的实验主题,比方说布里斯托把开放政府作为大发展方向和重点,曼彻斯特主要进行城市级范围内数据交换的同步等。这是看到的海外基本情况。我国的智慧城市从热度来讲,比海外很多地区和城市都要热很多,从11年开始各地开始积极投身到智慧城市建设,从2012开始,住建部开始做智慧城市相应的试点,到2014年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智慧城市指导意见,明确智慧城市五大发展方向,到2016年4月份刚刚组建25个部委,组建了新型智慧城市部级联席会议,明确提出在中国十三五未来期间,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未来可能要做100个新型智慧城市的试点,国家发改委还有相关资金配套,从时间脉络来看智慧城市由地方在最初基本的探索,到后来国家介入后,基本上形成顶层引领的规划;
其次,中外智慧城市发展的对比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和海外智慧城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背后有不同的驱动力,造就我国海外智慧城市发展不同的路径。中国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严峻,包括经济增长的压力,城市的转型需求的迫切,此外我们城镇化发展最近30年是快速发展,治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要进一步解决新型城镇化里面三个一亿人的问题,在中西部一亿人就业的解决,一亿人棚户区改造等都是非常现实和急迫的问题,包括当前信息城市,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从背后因素的不同导致我国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智慧城市必然要承载更多的多元目标和更多的发展方向。
跟欧盟进行基本对比,规模数量,当前包括智慧城市的试点住建部有290个,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有500多个,欧盟真正提出和推进智慧城市只有30个左右,发展的重点欧盟注重在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三大领域。我们国家主要是五大方向,包括其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背后驱动力造就的。
作进一步的基本分析,从城市功能角度特征来说国外的智慧城市主要聚焦在基础设施,城市基本管理,生态服务等,我国是五方面都要发展,要全面推进,提出五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功能服务便捷化等等。
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的应用。国外智慧城市不局限在ICT技术,包括立体建筑,生态、低碳,生物能源,医药等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它是更广义的智慧城市发展范畴。不管是什么功能特征,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最终达到城市发展的效果和目标是一致的。是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可持续性和和谐发展,这是国内外智慧城市要追求统一目标;
最后,国家当前智慧城市由原来从2010年开始,各地陆续概念的探讨,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到2016年智慧城市从概念探索步入实际发展阶段,在智慧城市总体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归纳有三个方面:
一、全面发展向城市规模比较大,经济能力比较强,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在各个建设方面齐头并进的像北京全面发展;
二、以优势产业拉动,彰显地方优势特色,像扬州中小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某一部分某一领域的智慧扬州非常明确提出。是建设中小智慧城市的典范;
三、最后的发展模式,像中西部地区,稳妥跟进型,主要是补短板,做基础设施,做提升和跟随,这是三个发展的方向。
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在2015年通过网信办做了调研。每个城市所涵盖的任务和具体工程不一样,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或智慧政务,以及公共安防是各城市更关注的,是位列前三位的。总体说,五大方向,20个领域,各个城市都有涉猎,只是不同的程度,以及路径阶段不一致而已。
总体说,我国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过去是由各个部委推进,包括科技部、住建部等等,推进了很多试点。效果并不是很佳,最近召开的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工作会上通过了国标委指标体系评价意见稿,细化完善后会下发。
所谓新型智慧城市和传统智慧城市有什么区别?其实在我们看来,主要是要有三个方面的新意。
第一.新型智慧城市要强化它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智慧城市不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堆砌和硬件的购买,它是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智慧城市要更加融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要用户至上,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大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
第二.模式要更加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进的模式,包括在地方上有经信委、有住建部做了相应的部署,是因为部委不同导致的,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要明确主体责任,统筹多个部门协调推进;
第三.是监管要新,更加注重安全,包括重要系统的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的安全。新型智慧城市要突出三个新,彰显五个发展理念,在新型智慧城市里面一一落地,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态势。
当前智慧城市运营过程当中企业参与进行和规划中的具体问题。分三个层面,第一、是资金困局。信息化资金,和投入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这是政府来说的。开展建设,智慧城市不是单独一家,它的协调难度大,每一家都有自己难念的经。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完了,不是直接移交,还涉及到后续的运营,这个运营业面临一些困境,很多智慧城市项目的信息化建设,移交之时就是死亡之日,数据没有更新。
关于资金问题,智慧城市涉及到方方面面,投资规模非常大,资金缺口很多,2013年时国开行和住建部签署了协议,提供800亿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发展,据了解地方城市从国开行拿到的贷款资金非常少,因为银行对智慧城市的贷款,包括盈利和风险的门槛相对较高,所以进入到国开行支持名单非常少,另外投资渠道进一步增强。
建设协调难度较大,智慧城市缺乏全局的统筹协调,很多部门依然各自为政去推进,有很多包括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运营商在建设过程当中面临很多困局,包括宽带没有纳入统筹规划,相关的主体导致建设费用持续攀升进小区难等等,这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有些地方有很大力度的突破,像海南一把手抓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局。
政府的建设,政府每个部门都有信息中心和信息化队伍,但是力量比较薄弱,技术也比较薄弱,每个信息中心,都隶属于各自的部门,如医疗卫生部门都有自己的中心,因此他们做出来相应的系统都是天然割裂,自建自用的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有一些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企业在做信息化服务时,政府与民争利,早期的打车软件,像广州的打车软件直接面临广州交委开发的软件,政府明令禁止记录社会化,包括在医药挂号淘宝等等,这是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还有一个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都只是工程思维,没有长远运营的思维。因此很多项目,在项目承包方移交委托后,移交到政府信息中心,往往后续系统的更新维护就停滞,或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没有,难以跟上时代。
当前BT模式,国家开始反思,BT立法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出台,服务不规范依然存在。政府与企业合作,亟待进一步更新。
这些问题都已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对于新的模式就是我们公私合营,PPP模式,各地有什么好的实践可以分享和介绍。
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系列的指导文件,推动各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采用PPP模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购买。PPP模式得到广泛的帮助。这里面有一些具体的梳理不再赘述了。
PPP模式和我们智慧城市或者信息建设勾连起来有三大优势:
第一,PPP这种方式在不增加城市债务的前提下有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使得长期的投入进行分批的交付,缓解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投入巨额的资本;
第二,PPP模式吸纳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集成了政府在政策环境,打造把控方面的优势,实现双方各尽其用;
第三,PPP模式有助于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对重大智慧城市项目通过PPP方式实现基本的多退少补,建设向补运营大方向转变,确保城市项目在企业这块得到有效的运营,确保他收益情况下实现完整有序的退出和发展。
我们判断PPP模式未来会成为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主流的方向。
PPP模式投的具体项目包括经营类、非经营类以及准经营类三类不同的项目。从产权权属角度来说,PPP模式分为服务外包,特许经营和股权合作三大模式。公私合营这种在国际当前是实践比较多的,前面两种是服务外包和特许经营,我国在过去若干年里面在各地都有一些实践。
分享的案例主要是在股权合作狭义的PPP。
这里讲几个具体的案例,大家更为关注一些。从PPP应用领域说,可以在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里面做相应的应用。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从PPP主要的载体主要有PPP的基金模式,有公司项目公司模式以及PPP混合模式。
首先,像基础设施PPP方式,有些是私营部门主导的像英国电信,英国电信完全私有化了,它通过出资占股权大,还有欧盟特许经营的PPP发展。
公共部门的主导,如西班牙的项目是国家意志。
在PPP投融资基金方面,去年科技部牵头,科技部高新司,国开行,通过国开行金融资本注入,后面有一系列投融资企业进行具体把关,包括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家融资后建立一个大的智慧城市投融资基金,当时讲的是10亿元以上,通过科技部具体城市和优秀的项目,通过这个基金对项目的持续的孵化和投资获取相应的收益是基金方式。
银川PPP模式得到总理基本的关注。在股权合作,PPP模式走在前面,中兴通讯承包银川所有的从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的总包。银川市政府承诺每年给两亿元的信息服务,签约50年,在这样情况下,他们之间成立了合资的中兴银川智慧产业公司。这个公司可以有一定的股值,换算成股价以后注入到壳公司,进行上市,从社会上募集资本,募集资本以后,能够得到很好的对前期资金的摊薄,这是在资本行业很好的探索;
此外还包括像辽宁本溪的PPP模式,包括宁波的云医院等,不光是东莞组建的合资公司,还有医疗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有多点执业注册的改革。PPP模式不光是资金层面的创新,改革创新相结合。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城市级整体投资建设与运营。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产业基金,发展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PPP模式,大力激发市场参与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二、加强在企业参与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数据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加强地方智慧建设,完善PPP模式环境。
主持人:陈才主任讲的内容突出一句话,智慧城市建设要个性化,除了建设内容个性化外,运营模式也要个性化。虽然大家都热衷于PPP公私合营的模式,但是它里面还有细分各种的模型,是否适合各地的城市建设去探讨,感兴趣的可以进行有关方面内容的交流。
三大运营商:北京移动、北京电信、北京联通,上面提到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三大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基础运营商方面的考虑:北京移动政企客户响应中心总经理彭华的报告。
中国移动在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相关的思考和经验
这个论坛已办了七年,七年前,很多停留在材料中或者PPT中的创想已实现,举例我今天早上来,出发前五分钟,拿出手机定了一个快车来到这里,上车前我挑了一个最不堵的路线来到这酒店,在六年前这是在创想阶段,回想到12年前,当时北京东城区第一个把移动手机运用到城市网格化管理,那个手机是2G手机,只能发彩信,现在我们各个城市已把移动通信设备运用到工作生活当中来。
作为运营商来说参与智慧城市一直努力践行,一直探索把先进的通信技术跟生产生活融合起来,运营商在于基础能力基础设施,首先是网络能力。闻司长讲到以北京为例无线宽带用户过千万,我们接近一半的市民都可以享受宽带,像云计算大数据,包括安全的能力,来支撑政务企业、教育、交通、医疗等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第一,在无线宽带,虽然是全业务运营商,立足根本的优势在无线通信领域,在前年开始开展4G网络建设,从全国来看基站规模超过110万,我国境内的高铁高速,包括地铁的覆盖都已经达到,我每天上班坐2号线,无论坐着和站着的同事都在看小说,听音乐或者看视频。
其次,运营商把通信能力,通过开放化的手段包装出来,跟社会各界的力量一块去做创新性服务,来提高高速的智能连接,包括基础通信能力,包括视频4G的能力,包括融合通信等等能力。
运营商有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ICT和云,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设,全国规范了七个大数据中心,包括北京在内的,北京是近水楼台,北京数据中心直连全国的骨干网,在北京无论是东边还是北边还是南边,我们都有丰富的ICT资源支撑。目前各省也在建数据中心,京津冀一体化配合政府进行产业落地。
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后面我的案例也会分享到,利用大数据的能力怎么支撑政府智慧化管理,企业高效运作,作为运营商来说,大数据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用户优势,目前以中国移动为例,全网有8.2亿用户,占基本上70%左右的市场份额,很多人说手机成了人体的器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都在上面运转。无论是通话信息,还是企业本身的信息,通过沉淀都可以做相关的创新。
运营商作为一个基础设施的提供商,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商具备的能力和优势。
以前电信行业,政府指导下做的案例和尝试;
其次是智慧政务,政务这块,中国很多资源都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高效公开运作,对整个社会的贡献非常大,所以从政府来看,有几个点都比较关注,一是安全,自从出了斯诺登事件以后,政府对安全的考虑又提升一个新的高度。通信工具融合政府的日常管理了,怎么保证安全性,后面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执法的规范性,包括城市智慧管理决策。
做手机现在拿的TD-LTE4G协议,基于这协议,包括总参做4G的加密通信,第一硬件方面完成国产化加密支持,第二是操作系统;
第三个是功能认证;
第四个是包括通话和数据传输的加密,另外在整个通信管理方面,安装管理方面,都有相关的支撑。
这里面有简单的介绍包括通话,现在军队也放开手机进军希望广大官兵用,所有的通话都可以达到国密级通话,第二手机里面有了大量工作信息,丢了怎么办?通过相关的管理手段远程全部把工作有关的擦去,工作和生活进行分开。
4G在视频这块无论是车载的视频,无线的视频,包括最近跟一些无人机厂家,做无人监控视频,起到很大的支撑。在大型APEC会议上,国家安全保障,通过4G回传技术已经得到保证了,当时从鸟巢出发国家领导人的安保车到怀柔雁栖湖,整个项目非常完美。
另外对讲机,传统对讲机受地域和功能限制,4G对讲机不局限于北京,整个北京市整个全中国都没有问题,第二把视频对讲,包括视频的指挥都加进去了。后面北京市治安总队上千台规模都在应用。传统的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酒店管理都可以有很好的应用。
有一个案例,最早15年前,用手机用到城市网络化管理,到现在全都使用,现在城市管理决策,如何利用大数据,北京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把所有的市民情况,年龄情况,行为轨迹,客流分布拿过来,通州副中心在建设规划,包括旅游景点规划上面,都能够提前做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技术,汇集各行业信息,向政府提供智能化管理和行业应用服务。
下面一个案例,总书记定了新的承载以后,对北京市人口关口,已成为很重要的话题。今年大年初七,别的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都去工厂学校去看,北京市长和书记去批的拆迁市场,最近配合统计局做了一个项目,他们很关注人口的疏导情况,拆迁的人到底走不走,以前传统的手段进行样板的统计,坦率讲时间周期半个月、一个月的维度,第二工作量大,现在利用移动通信大数据分析,支撑统计局人口规划。北京市50个重要拆迁点的监测都已经实现了,领导看了这个系统给的评价很高,在国际上也是首次,把人口统计原理和通信技术结合为北京市系统化的统计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撑。在企业这块,以前的通信电话上网等等,现在融合通信,第一移动化,很多人在会议室,可能在出差,怎么时间移动化通信,怎么融合通信办公,第二视频化,第三个虚拟化,双创新的企业,在交流,投这么多钱建电话系统、网络系统,根据需要即拍即用,根据形势下通信特点,包括云总机、云企信、云视讯具备四个特点,一虚拟化;二支持移动化;三视频化;四社交化,或者是群组的方式。传统的小交换,运营商单独开号,现在在网上全部可以搞定,我无论在哪都可以解决。手机对所有的企业都作为生产办公工具,把通信能力服务都集中在移动手机上面来。除了基础的电话消息能力以外,还有通信能力,无论传统的云电话,视频电话,包括手机加视频电话,还有IT能力的工作,都可以为企业提供ICP能力。
这是云视讯,跟传统比,具有专业的网帧设备,还有利用手机开会的特点。
第三块是教育,中国移动很早在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在全面转型教育云平台,服务于家长和学生K12的教育,服务于教育监管的三通两平台的教育,还是服务平安校园,家园公寓等等都有一套解决方案,在北京有接近百万用户。举一个高校的案例,北京高校有一个特点,一、高校本身的发展,二根据首都疏导工作,很多城区高校疏通到郊区甚至到河北,把最先进的IT技术CT技术运用到校园管理里面,这里面跟北京中医大学的合作。应该说三个层次,除了基础网络通信合作以外,包括融合校园,互联校园,构建校园,移动校园。很多学校,包括北大、人大、北邮,传统的IT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学校,都去参观了解。
在医疗方面的经验或者探索。医疗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在北京怎么看病,怎么解决看病难,包括看病的成本问题面向两个方面。
一是面向政府,包括卫计委,包括医院监管机构,提供类似的电子病历,医疗的配套支持。在卫生部指导下跟中山医院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推区域医疗工作。包括远程医疗如何提高医患沟通,现在医患矛盾很大,如何利用比较好的通信技术和通信手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对医院的抱怨;
二是大家最关心的,医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病,医院更多的是做病前预防,尤其在北京大城市亚健康的人群特别多,有针对慢病管理的解决方案,从事像比较流行的跑步等等锻炼的一些信息化的可穿戴设备。
首先有一个云平台来支撑到政府部门,支撑到监管机构,支撑到医院,服务于市民、患者。
有两个案例,一是远程医疗,远程医疗这块跟卫计委远程医疗合作,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发达地区的优秀医疗资源能够快速服务于西部区域。
其次,有几个案例,包括在贵州做的区域平台,把发达地区的医疗送到农村去。
在区域卫生和健康管理这块跟北京市东城区医疗建立公共的医疗云,把非涉密和隐私的医疗资源放在上面,供大家使用。
最后一个案例关于旅游,围绕大数据应用在旅游行业,智慧管理上面向旅游委,旅游景区的智能网络,不单单提供4G和WIFI简单的上网,利用4G和WIFI,景区定位、景区密度的疏导、客流的分析,做了很好的支撑。同时给旅游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给北京市旅游委有四五年的合作,上百个旅游景区做了介绍,为北京的旅游安排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北京市旅游委人流分析,因为无论以前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是比较火的小周末,旅游监管部门比较关注,到底旅游人群从哪来的,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前靠门票,靠线下的访谈信息来做,一是样本量少;二精确度不高,利用大数据手段,跟旅游委做了几年非常好了,他们关注来北京旅游的人口30%的人是河北过来的,前两年的人口是唐山和保定。来北京京郊游的人,第一站是故宫和后海,商务人士晚上去后海,七天游第一天去哪,通过数据分析,旅游委都可以清楚看到,来北京三天游必游景点有哪些,对后续景点的规划和分析,会起到很好的决策支撑作用。
上面是把北京移动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做的简单分析。
The Smart City Foru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