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舒适度评价特征研究
2016-08-23曹靖
曹靖
摘要:本文将北京城八区以及外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近万份调查问卷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北京市居民自身对居住舒适性做出的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评价总体处于一般偏好的水平,但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字:居住环境;舒适度;空间特征;人群特征;北京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伴随而来的诸如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等问题,从学界到普通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关注。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总结为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之后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不断完善和丰富了居住环境评价各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国内的研究中,张文忠等建立了包含生活方便性、安全性、舒適性、出行便捷性、居住环境健康性等五大方面三十二个评价项的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基于此体系,对于城市内部空间居住环境安全性、便捷性等差异性研究成为居住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对居住舒适度的讨论从被调查居民主观感受评价出发,利用2009年近万份调查问卷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北京市居民自身对居住舒适性做出的评价,研究了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的特征以及北京市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的空间特征。
二居民居住舒适度人群评价特征
为了全面揭示居民属性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来分别研究其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评价的特征,本文将多种社会属性综合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较少的有代表性的属性标准用以表达居民的多重属性,并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属性特征的居民分类进而研究其评价特征。根据主成份提取和聚类结果,将居民分成以下4组:
第1组(外来工作人群):无北京户口者占到绝大多数;交通出行利用最多的是公交车和步行:家庭月收入大多在1万元以下,其中0.5-1万元者较多。
第Ⅱ组(青年平民人群):绝大多数有北京户口;30岁以下者占大多数,少有40岁以上者;大学大专学历者占到绝大多数;家庭月收入以0.5-1万元为主,其次是0.3-0.5万元。
第Ⅲ组(高知高收入人群):绝大多数有北京户口:交通出行利用私家车者较多,其次是公交车;大学大专学历者较多,其次是研究生学历者,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很少;家庭月收入以1-1.5万元者为主,很少有少于0.5万元者。
第Ⅳ组(高龄相对贫困人群):绝大多数有北京户口;交通出行利用自行车和公交车者较多;年龄以40岁以上者为主;高中、初中级以下学历者众多,极少有研究生学历者;家庭人口多为3-6人;家庭月收入以0.5-1万元者居多,其次是0.3万元以下者。
为了分别研究以上聚类得到的各个居民族群各自对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评价特征并进行比较,计算了各族群居民各项评分的均值。通过评分均值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是对于自然还是人文环境舒适度的评价,I类人群的评价都明显低于其他各人群。在收入水平相差不大的前提下,I类人群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北京户口,可见有无北京户口对居民的居住地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无北京户口者居住环境舒适程度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明显较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在居住方面的弱势地位。其次,Ⅲ类人群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大部分指标的评价都高于其他三类人群,可见更高的收入往往对应着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Ⅱ、Ⅳ的评分处于另外两类之间,而在各项评价指标当中Ⅱ类都高于Ⅳ类,一方面是因为Ⅱ类人群的总体收入水平高于Ⅳ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Ⅳ类人群相对较大的年龄使得他们对评价项目更加苛刻的缘故。
三居民居住环境舒适性评价空间特征
北京市居住环境舒适性评价空间总体格局较为分散,评价很好或很差的区域很少在较大的范围内成片,不过总体评价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局部区域仍然存在。从东二环到东四环之间形成一片较高评价街道相对集中的区域,包含了东城区、朝阳区的一部分,是北京市传统上相对发达、繁华的区域。此外西城的展览路和月坛街道以及城北花园路、北太平桥、亚运村地区都是北京市自然人文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调查评分也较高。西五环外的温泉镇、西北旺镇、五里坨以及丰台区的王佐镇等相对偏远的地区也拥有较高的舒适度评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尚未经历大规模城市化开发,自然环境相对优越,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城内,生活节奏较为闲适,人文气息较为浓厚。城西的古城街道、卢沟桥乡附近,城南的大红门、东铁匠营街道附近以及城东的王四营乡附近成为较为明显的评价低值区域。此类地区多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当中,各种小工厂、原料市场以及违章杂乱建筑较多,居民以外来人口、中低收入群体为主,造成环境舒适度评价较差。为研究居住环境舒适性满意度评价在北京市各环线之间的差异,将街道根据所在环线间位置进行了分类。从评价较优和较差街道的比例来看,自然环境舒适性四环内明显好于四环之外。这一方面是由于四环内建成时间早,各种基础设施、舒适性设施较为完备,另一方面也由于内外城居民群体的差异造成四环内居民需要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类似,值得注意的是二三环间评价较差的街道比例较高,其中德胜街道和北下关街道评分明显低于周边。
结论:通过对北京市居住环境舒适度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属性人群评价特征及其综合研究可以看出北京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舒适性的评价总体一般偏好,人群的差异和空间的差异共同决定了北京居民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评价。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影响居住舒适性的各种城市设施的客观数据,与主观调查数据相结合,更为深入地研究居民居住环境舒适度评价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提高北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