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谱牒晚明台湾北港贸易史料一得

2016-08-23李国宏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李国宏

摘要:披露保留在泉州民间谱牒中有关晚明台湾北港贸易的几则史料,通过分析,进一步印证泉州海商在北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北港贸易网络的形成是闽台先民血汗的结晶。

关键词:泉州谱牒;北港贸易;血汗结晶

北港是台湾南部最重要的港口,在晚明史籍中曾被作为台湾全岛的代称。关于北港的开发,有人认为系荷兰人1623年盘踞台湾后,才将北港建成贸易港。又有观点认为系日本海商推行与北港的鹿皮贸易,促进了北港的开发。徐晓望著《早期臺湾海峡史研究》专章探讨明代台湾北港的崛起,认为“从福建渔业发展史看,至少在明代中叶福建渔民就有可能发现了北港渔场”:“福建渔民才是北港最早的发现者”,并指出“在北港的发展史上,闽粤移民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人赞同徐晓望先生的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在泉州(石狮)民间谱牒文献中发现几则与晚明北港贸易有关的史料。借此机会,略作考释,公之于众,以求正于学界诸位先进。

其一,民国十九年重修《锦尚邱氏族谱》记载:

“君符,号兴文,讳廷约,生万历庚寅年十一月初二日口时,卒口口年十一月十五日口时。妣吴氏,溪前日英公之妹,讳五娘,生万历壬辰年五月廿九日丑时,卒崇祯辛未年又十一月初十日子时。公仝君恃往北港经纪,被害,不知时日,今以十一月十五为忌辰。子一,子厚,以遗腹生。女一,适高厝。子厚,字遗进,生万历丙辰年四月廿七日巳时,卒未详。

君恃,讳廷汉,生万历戊寅年口月口日口时,卒年十一月十五日口时。妣王氏,改醮。公以经纪,往北港,被害,不知时日,今以十一月十五日为忌辰。子一,子谟。”

锦尚,原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石狮市锦尚镇厝上村。厝上港素为“外港要口,上至东店,下至沙堤塘,水程三里内系内洋”。邱氏先祖元末自晋江大仑移居于此,据其族谱记载,明代后期即有族人航海经商的记录,如第十世邱子辙,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公因行洋,不知所亡”。又第十一世邱彦足,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往吕宋,未回”。

锦尚邱君符、邱君恃一同前往台湾“北港经纪”,故其海商身份得以确认。两人同时“被害”,应该是遭遇盗贼谋财害命。邱君符之子邱子谟系遗腹子,生于万历丙辰年(万历四十四年)四月。则邱君符、邱君恃遇难时间应界定于1615-1616年间。

其二,乾隆五十三年重修《芝山蔡氏钦雄公派谱牒》记载:

“第七世子琮公,讳奇璋,号振祥,愈清公四子,行五。生隆庆壬申年十二月二十日,故万历丁巳年九月初四日。商于北港,沉没于海,不得尸葬。娶吴氏,生癸酉年八月十八日。

第七世子屿公,讳佛护,愈浩公三子,行十。生万历癸巳年十月初七日巳时,故万历丁巳年九月初四日。营商北港,遭风沉没,不得尸葬。弗嗣。”

芝山系祥芝乡雅称,俗称“长枝”,原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蔡氏先祖茂彬公明初隶籍祥芝巡检司弓兵,开基祥芝。祥芝蔡氏钦雄公派下自明代后期即有航海通商的记录,其族谱记载,第七世蔡子福,“万历壬辰年(1592年)十一月初二日没于海,不得尸葬”。蔡子球,“天启癸亥年(1623年)五月初九日营商高州,被广贼掠杀”。

明代从泉州通往淳泥、彭家施籣、杉木的三条航线均标明从“长枝开船”,其中通往彭家旌籣的航线途经台湾南部。据《顺风相送》“泉州往彭家施籣”针路记载:“长枝(即祥芝)开船,丙巳七更取彭湖。丙午七更取虎尾山。沿山五更取沙马头(即台湾岛南端之猫鼻角)。”

祥芝蔡子琮、蔡子玛于万历丁巳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同船前往台湾北港“营商”,故其海商身份也是明确的。不幸的是,两人同时因商船遭风沉没而遇难。

万历二十年(1592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提到同安、海澄、龙溪、漳浦、诏安等地海商、渔民时常于每年四五月间取得官方“文引”,驾驶“乌船”前往“北港捕鱼及贩鸡笼、淡水”,甚至以此为借口,潜往日本贸易。稍后,姚旅《露书》记载:“鹿筋、乌鱼子、鳗鱼脬最佳味,而海澄最多,皆来自北港番。北港番去海澄七日程,地广而人稀,饶鹿与鱼。”加上月港当年曾开辟为通商贸易口岸,因此学界论及晚明台湾北港贸易史者,研究方向相对着力于漳州地区。此次,从泉州(石狮)民间谱牒中发现的晚明北港贸易史料,有助于从“泉州视野”来了解台湾北港的开发史。

万历三十年(1602年),浯屿水寨移驻晋江石湖(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港),钦依把总宣城人沈有容移镇于此,重建石湖寨城。石湖港位于泉州湾口,宋元以来即是泉州港海外贸易的重要支港。万历版《泉州府志》记载:“晋江人文甲于诸邑,石湖、安平番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稍习机利。”

石湖村保留一部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日湖八甲郭氏老爹厝叙世谱》,记载着海商郭宗岳的经历,可作为明代万历初期泉州(石狮)航海贸易史发展历程的例证。

据《郭氏老爹厝叙世谱》称,郭宗岳,字申甫,号环海,石湖人。生嘉靖十八年(1539年),卒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胞弟郭宗磐,隆庆辛未科进士,官至广西副使。万历乙未科进士、江西按察使戴廷诏为作《环海公传》,称郭宗岳“时值兵灾(指嘉靖倭乱)”,“因弃举子业,帆海而商”。万历初年,郭宗岳引导乡民从捕鱼转而从事航运。戴廷诏《环海公传》记载:“商海者十余艘,继至五十艘,嗣后至百余艘。合乡之人,至今无捕鱼之业,咸家殷而户给,伊谁之赐哉?其财源皆兄之所赐也。”

万历初年,仅石湖乡即有一百余艘商船从事海上航运。数字的“直观性”比地方志描述的“概括性”来得更清晰。石湖郭氏谱牒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北港贸易的状况,但是,结合其他史料分析,推断包括石湖海上航运力量在内的。泉州海商”曾经参与北港贸易应该是可信的。

沈有容移驻石湖时,一股海盗与倭寇相勾结,盘踞台湾南部地区,严重威胁台海局势,北港贸易控制权落入倭贼手中。据陈第《舟师客问》记载:“贼据东海三月有余,渔民不得安生乐业,报水者(渔人纳赂于贼名日报水)苦于羁留,不报水者束手无策。”

由于泉州海商、渔民均与北港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如屠隆《平东番记》所说:“东番者,彭湖外洋海岛中夷也……华人商渔者,时往与之贸易。”陈第《东番记》也记载:“嘉靖末,(东番)遭倭焚掠,乃避居山后……始通中國,今(即万历间)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因此,泉州“商渔者”对于台湾南部的地理、人文诸情势颇为熟悉。沈有容驻扎石湖时,“曾私募渔人,直至东番,图其地里,乃知彭湖以东,上至魍港,下至加哩,往往有屿可泊。隆冬北风,易作易息”。

做好战备后,沈有容于万历三十年十二月,率领水师,突袭盘踞在台湾南部的倭贼,出其不意,大获全胜。沿海商贾闻讯大喜,相约拜会泉州名士何乔远,请求何乔远撰文以贺。据何乔远《东番捕倭序》称,“于是濒海之人为海贾者,群来告余,请为文贺将军(沈有容)”。何乔远告诉众人:“将军捕海上贼,职也。上以报国家,下以卫人民,岂区区为若海贾德者。”泉州诸海商则说:“吾嚮得全吾货而往来海上者十九,而越于货者十一,然而心有盗也。今得将军,而后吾心无盗也。吾向之越于货也,相与瞠目而怒而莫之谁何?今得将军以为我报也。将军,长者也,岂复德吾?吾侪小人不能不德将军。”多年后,右给事中彭惟城上疏议政,曾论及沈有容,称道:“沈有容在闽,能越海数日歼倭众于东番,东番自是敛戢,倭亦戒不敢掠至闽且十年,皆有容之力也。”

可见,沈有容东番平倭之役,影响深远。它为闽台通商贸易的兴盛以及北港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从泉州(石狮)民间谱牒中发现的晚明北港贸易史料也证实,当年锦尚邱君符、邱君恃:祥芝蔡子琮、蔡子玛正是在沈有容东征倭寇之后,台海局势相对平静的背景下前往台湾北港贸易的。

泉州(石狮)民间谱牒记录的晚明北港贸易史料虽稍嫌简略,却是首次发现的泉州人贸易北港的确切文献记录,有助于从“泉州视野”来了解台湾北港的开发史。

北港贸易的兴盛不仅促进闽台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福建官方重视对台湾岛实行有效管辖。如周婴《东番记》称:。泉漳间民渔其海者十七,薪其岭者十三。言语渐同,嗜欲渐一……疆场喜事之徒爰有郡县彼土之议。”姚旅《露书》也记载:“(北港)人散居无君长,惟甲长之类为头目……我捕鱼逐鹿者入其境,必分赠甲长土宜。闽抚院以其地为东洋日本门户,常欲遣数百人屯田其间以备守御。”

天灾(如祥芝海商蔡子琮、蔡子玛遭遇风暴沉没)与人祸(如锦尚邱君符、邱君恃同日被盗贼谋害)始终严重威胁着往来于北港航线的闽台先民们,晚明北港贸易网络的形成是闽台先民经风斗浪,历经九死一生的血汗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