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2016-08-23暗香疏影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刘阳老照片圆明园

暗香疏影

他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他从12岁起,就开始潜心钻研、自费寻访流散在外的圆明园文物;他的新书《老北京的门墩》一经问世,就登上畅销榜。他就是把兴趣玩成了专业的北京80后大男孩刘阳。

刘阳从小就对老北京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那年暑假的一个下午,他一不留神坐错公交车,阴差阳错地到了圆明园。在此之前,他对圆明园的全部印象就是教科书上那张标志性的大水法的图片:一个拱门和几根孤零零的大理石石柱,一片断壁残垣。可当他走进园中的展览馆,却被展馆中介绍的美轮美奂的中式园林、风格迥异的建筑造型、惊心动魄的历史深深震撼了:“光秃秃的大石头背后竟是如此恢宏的建筑和绵长的历史!”刘阳兴致勃勃地逛了3个小时,直到工作人员催促他要净园了,他才恋恋不舍地走出圆明园。他激动地想:“要是以后能到圆明园上班多好啊!” 从此,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

怀着对圆明园的浓厚兴趣,刘阳每个月都会骑着自行车,对照地图在实地转悠。光这还不够,如饥似渴的他开始广泛搜罗和阅读各种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类枯燥的历史书其他人一点都不感兴趣,可他却读得津津有味,根据书中的只言片语,他开始按图索骥,展开对散落文物的实地寻访。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阳经常在平媒和网络上发表关于圆明园的文章,因此在圈内小有名气。大学毕业后,他经知名学者推荐,如愿以偿地进入圆明园管理处工作。利用工作之便,他接触到了一些翻拍的模糊的圆明园老照片,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老照片,却成了他“寻宝之旅”的好帮手。一次,刘阳偶然经过西单胡同的一个四合院,不经意的一瞥,与门内的一对石鱼打了个照面。他当时只觉得是个老物件儿,并未想它会跟圆明园扯上关系。直到年底,刘阳在整理资料时看到一个法国传教士拍摄的两张老照片,上面似曾相识的石鱼让他想起了春天的“惊鸿一瞥”:“大脑袋,有点像胖头鱼,尾巴是翻卷过来的。独特的造型跟四合院的石鱼完全神似,有没有可能就是同一对呢?”带着疑问,刘阳以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身份,又一次去了胡同,经过反复观察、对比,查阅资料,最终确认这对石鱼就是老照片中的石鱼。这个发现让他震惊不已,马上向领导汇报了这个重大发现。经圆明园官方和院子的产权归属单位协商,石鱼很快回到了圆明园,成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石鱼的回归让刘阳意识到老照片作为史料的重要性,他一口气把此前零零散散翻阅过的圆明园老照片整理了一遍。他还经常在“亚马逊”“淘宝”“孔夫子”等电子商务网站上,淘到许多重要而又罕见的圆明园史料。一次在拍卖会上,刘阳发现一本相册,其中有三张民国时期正觉寺三圣殿的照片,他觉得非常有价值,可对方开价高达15万元,而且态度不容商量。虽然当时手头拮据,但为了不与心仪之物失之交臂,刘阳只好狠心找朋友借钱买下了相册。不仅如此,对于流失海外、无史可查的文物,刘阳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积蓄,利用年假赴海外寻访,每次出国他都将全部的时间泡在博物馆、图书馆,根本无暇游览景点。可刘阳微薄的工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他收集老照片和四处寻访的花销,为此,他经常到学校讲课、给游客做户外讲解、给杂志写文章、出书赚取稿费来填补巨大的花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两年,刘阳把已找到的800件圆明园流散文物结集成圆明园丛书系列,里面的每件文物都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以及详细的文物流散过程,内容之翔实令人动容,引起了收藏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浮躁喧嚣的今天,鲜有人潜心研究和调查圆明园散落的文物。刘阳就像一个在守护和寻访的路上孤军奋战的将军,但他却从不轻言放弃。他说:“圆明园曾经是一幅华丽至极的画卷,如今已被历史沧桑撕碎,这800件只不过是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我想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寻回那幅美丽的画卷。”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似乎是对刘阳漫漫文物寻访之路的最好注脚。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刘阳老照片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High-performance and fabrication friendly polarization demultiplexer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