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彦苏木地区铅锰矿镜下特征
2016-08-23谷华娟李博文
■谷华娟李博文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迪彦苏木地区铅锰矿镜下特征
■谷华娟李博文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位于迪彦苏木地区的铅锰矿,主要赋存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中,岩性为英安岩-安山岩,岩石主要发育铅锰矿化、偶见少量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蚀变,矿石矿物结晶较差,主要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部分沿裂隙分布。本文主要研究该铅锰矿床的镜下特征及该矿床的赋存状态。
镜下特征 铅锰矿
1 区域地质特征
本次研究地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中南部,中生代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下,基底断裂控制中生代构造运动及演化。调查区内断裂系统主要特征是地球物理、遥感影响特征较明显,多具隐伏特点,多数被第四系覆盖,地表反映不明显,但地貌特征清晰,同时晚期构造又对先成地质体及构造起破坏和继承作用。本区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其次为北东东及近南北向断裂。
2 区域矿产特征
调查区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Ⅱ2)内,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成矿带(Ⅲ4)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6)的接合部位。南临索伦镇—黄岗铁(锡)、铜、锌成矿带(Ⅵ61)之沙不楞山铜、铅、锌成矿带(Ⅴ61-3),北临博克图—朝不楞钨、铁、锌、铅成矿带(Ⅳ43)之朝不楞—查干敖包铁、锌、铅成矿带。区内中新生代盆地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有锡林河煤矿、鲁新煤矿、乌拉盖河煤矿正在开采。
图1 薄片中可见斜长石斑晶,基质多隐晶质结构和玻晶交织结构,铅锰矿呈脉状、不规则状交代岩石
区内火山构造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明显,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在区外发现有银、铜、铅锌等矿床,调查区也具备形成多金属矿的地质构造条件。
截止目前,通过异常检查,在昌图希勒斯台幅的北西昌图锡力南东约2km处发现银、铅、锌多金属矿点一处,圈出矿体9条,矿点暂称为昌图锡力银、铅多金属矿点。
该铅锰矿围岩蚀变主要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硅化主要在围岩中石英呈细脉状、孔洞状后期进入,石英脉可能为不同期次形成,脉可见交叉分布。黄铁矿化多呈立方体,后期多被褐铁矿交代。绢云母化、粘土化主要发育在蚀变带英安岩中。
3 矿石特征
3.1铅锰矿的薄片特征
本次研究的铅锰矿分布在该火山岩的英安岩-安山岩中,该套火山岩中主要斑晶均为斜长石,晶体遭受较强蚀变,晶体特征不明显,根据基质不同分为英安岩和安山岩。英安岩多斑状结构,基质具隐晶质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具强粘土化、绢云母化,晶体特征不明显,隐约见聚片双晶,大部分被熔蚀掉,析出大量不透明矿物,基质具隐晶质结构,主要由大量长英质隐晶质组成,具粘土化、绢云母化;安山岩具斑状结构,基质具隐晶质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半自形板状,具强粘土化、绢云母化,隐约见聚片双晶,大部分被熔蚀掉,析出大量不透明矿物,基质具玻晶交织结构,可见大量细小的斜长石微晶呈交织状、不规则状分布在隐晶质中,其间分布少量磁铁矿,斜长石具较强的粘土化。(图1)
薄片中可见大量金属矿物呈脉状、树枝状、网脉状、团块状集合体分布,部分沿裂隙分布。
3.2矿铅锰矿的光片特征
该铅锰矿手标本呈块状,黑色,较重,略有染手,光片中可见铅锰矿反射色白色略带蓝灰色调,反射率Ⅱ-Ⅲ级,中-高硬度,非均质性,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部分沿裂隙分布,脉呈树枝状,可见分叉、穿插现象,为不同期次形成,局部较宽脉中可见该矿物呈胶状、环带状、皮壳状、聏 状等分布,可能结晶不充分,晶型不可见。
铅锰矿周围偶见少量黄铁矿,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颗粒分布,全部褐铁矿化,仅保留黄铁矿呈假象,呈灰色微带蓝色调,反射率低,呈星点状分布在光片中。
4 铅锰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4.1铅锰矿矿物特征
该铅锰矿物所见到的主要外形特征呈脉状、网脉状分布,脉可见穿插、分叉现象,晶体多以胶状、皮壳状等分布,未形成晶型。
4.2铅锰矿物的的赋存状态
矿石中铅锰矿物多以脉状、网脉状分布,其次沿裂隙分布,旁边可见少量硫化物黄铁矿等,后期被氧化为褐铁矿。该铅锰矿的赋存状态,主要为脉状铅锰矿,少量裂隙铅锰矿。
5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该铅锰矿主要赋存在中生代火山岩中,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铅锰矿石主要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部分沿裂隙分布,铅锰矿为多个期次形成,在铅锰矿周围另见少量黄铁矿,几乎全部被褐铁矿交代。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