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环境短板 建“两美浙江”

2016-08-23鲍健强邢文杰

浙江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环境容量短板浙江

鲍健强 邢文杰

补环境短板 建“两美浙江”

鲍健强 邢文杰

从补短板入手,建设“两美浙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补生态环境短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核心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讲规模转向求效益、从看数量转向重质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浙江从“两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再到“两美”(美丽浙江、美好生活),体现了发展战略、思路和重点的变化。仔细分析,一条主线没有变——关注百姓民生、富民富裕、美好生活,而工作重点在与时俱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木桶理论”,认为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盛水容量的多少,而决定木桶盛水容量多少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禀赋、不同的经济水平都存在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短板”和瓶颈。从关注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到关注精神富有、文化强省,浙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找短板、补短板的过程。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的“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就是通过补环境短板建“两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补短板本质是揭问题找差距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和创新。如果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是找准穴位、精准发力、精细施策的话,“补短板”则给各级政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留了巨大的空间。“补短板”的本质是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差距,正视难点瓶颈、防范风险隐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倾听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找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关键薄弱环节。从理论上讲,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可以“扬长避短”,但为什么不“避短”而要“补短”呢?显然,社会民生问题不能避,生态环境问题不能避,历史欠帐不能避,安全隐患不能避,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意见最大的地方不能避。问题避不过去,短板绕不过去,越拖越难解决,有时甚至会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依据资源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短板可分为可置换和不可置换的短板。一类是可置换的短板,就是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物理空间有限,环境容量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大显身手,以补上物理空间窄小的短板。我们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弥补浙江资源匮乏的短板。另一类是不可置换的短板,我们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例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我们不可能把云南、贵州优质的空气引过来弥补沿海地区城市雾霾的“短板”,只能自力更生补短板,奋发图强破难题。“补生态环境短板”,就是要从经济绿色转型、产业低碳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生态友好出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明确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关系,补环境短板,破生态难题。

补生态短板,增“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代表着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到达的“最高水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浙江生态环境呈现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污染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浙江资源、能源不堪重负,而且还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突显,压缩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木桶容量”。补生态短板,增“环境容量”,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布局发展空间,合理规划环境保护。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差异为依据,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地域空间单元,构建区域绿色生态屏障,保护浙江八大河流水系。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改造传统产业。空气和水环境的污染,看似天上和水中的问题,实则是陆上和岸上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补生态环境短板要标本兼治,既要改造或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也要重拳出击,铁腕治理大气雾霾,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实现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扩充经济社会发展的容量空间。

三是为补生态环境短板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产业准入标准和负面清单,用制度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使浙江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能够实现“代际公平”。

从补短板入手,建设“两美浙江”

2014年5月23日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任务,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着力点,把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基本要求,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针对问题、找出短板、找准穴位、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是政府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两美浙江”建设,顺应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回应了群众对“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殷切期盼。因此,从补短板入手,建设“两美浙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抓“五水共治”让水更清。“寻找可游泳的河”一句话把浙江水环境的短板揭示得淋漓尽致。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成为“五水共治”的重中之重。因此,浙江应该大力改造和淘汰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污染行业,城镇截污纳管、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的集聚化和污物排放无害化处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都是补水环境污染短板的重要任务。

抓雾霾治理让天更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表示,我们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它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足以说明“城市雾霾”是一块不能回避的“短板”。浙江应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改气”机动车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工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开展城市雾霾的联防联控,都是补大气质量短板的重要举措。

图/金川

抓“四边三化”让景更美。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浙江,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顺应了民意,也是“诗画江南,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更是补上一些地方“脏乱差”环境短板的具体方法。

抓土壤净化让地更净。多年来,我们对土壤污染这块短板并没有充分重视,国外一直关注工业化过程带来土壤污染地块的修复工作。土壤净化和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以防止对生态系统和生物链带来损害。因此,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建立危险废弃物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的监管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建立全省土壤信息数据库,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建立土壤保护制度,补上易被忽视的“净化土壤”这块短板。

补生态环境短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核心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讲规模转向求效益、从看数量转向重质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强调GDP到关注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生命质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只有这样,“美好生活”才有获得感,“美丽浙江”才有触摸感。

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杭州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环境容量短板浙江
不同时空计算尺度对水环境容量评估差异的影响分析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松花江支流梧桐河COD和氨氮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渝东南地区环境容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