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格蒙特》序曲作品分析及其背后的民族性意识
2016-08-23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冯 帅(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爱格蒙特》序曲作品分析及其背后的民族性意识
冯 帅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中描述到,16世纪的尼德兰仍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下,频繁的宗教迫害使尼德兰人民备受压迫。逆来顺受的麻木,终于有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爱格蒙特伯爵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贝多芬为此戏剧配乐编写出《爱格蒙特》序曲,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光明的希望。
爱格蒙特;序曲;民族性意识
一、创作背景
16世纪的尼德兰,在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爪牙下备受蹂躏,人们忍气吞声地在异族统治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没有主权,更没有最基本的人权。逆来顺受的麻木,终于有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爱格蒙特伯爵举起手中义旗,号召还有一丝清醒头脑的人们奋起反抗。他激励着荷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同西班牙残暴统治斗争。可是,这样的一个英雄最终却因为背叛出卖,成为断头台上的孤魂。
1802~181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高潮,但也是他困难重重的时期,由于耳疾的发作,日益恶化不能听辨,他日夜沉浸在痛苦之中。这时贝多芬深深被这样一部悲壮戏剧所感动,他特意以英雄爱格蒙特为中心,写下了有名的交响乐曲——《爱格蒙特》序曲。贝多芬以爱格蒙特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作为序曲的中心,表现了他的斗争、遇难以及被迫用艰苦奋斗和以勇于牺牲的精神换来自由、幸福、欢乐的信念。贝多芬力图通过此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在出版时,特附上“预告祖国即将到来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二、作品分析
(曲式结构图)
序曲的引子中,包括两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形象。
其一,第一小节是爆发版的乐队全奏,仿佛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第二小节“marcato”的标记与休止符的交替,弦乐组用强有力的极低的密集和弦奏出阴沉森严的主题。那逐渐下降的音阶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永远缠绕在人的心头,仿佛整个国家正日趋沉沦直至地狱的边缘。动机采用古代西班牙宗教葬仪音乐萨拉班达舞曲的节奏,象征着凶恶残暴的侵略者的铁蹄在践踏,蹂躏着人民。它缓慢而沉重,压抑而低沉。
谱例1:
其二,那减七度的跳进、延留音和弦、自由呼应的织体。先在木管乐器声部中以长线条的音轮流模仿出现,仿佛支零地发出纤弱的哀吟,接着交给了弦乐组。贝多芬在此时用这叹息哭泣,悲切呻吟的音调描绘出一副令人几近绝望的音画:在压迫下被蹂躏人民的苦难——荒芜的田野,横陈着爱国者的血尸;城镇废墟上,蜷缩着饥寒的老弱残幼。
谱例2:
紧接着萨拉班德主题再次出现,这一次是乐队全奏,采用ff的力量全奏全音符,同时也更加沉重。呻吟般的主题移高二度出现;小提琴,长笛,双簧管都以pp力度依次进入;提琴组的快速跑动作为伴奏音型,却显得更为无力,可怜和凄凉。
引子中的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暴虐的统治者和苦难的人民相互交织,音响果断而充满动力,他们冲破了相对安静的气氛,开始了行动,在逐渐紧张的斗争中冲突了起来。这两个对比主题的材料的不断分裂,紧凑,更加尖锐的表现了两个形象的对立,对峙与斗争贯穿全曲,是这部序曲发展的基础。整个序曲从引子部分的两个主题就开始了矛盾锁链的第一环。
从呻吟般的主题中发展出来的连接部分,把引子中的矛盾引渡到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去。“Allegro”标记的主部主题中,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以缓解。随后小提琴发出向前冲击的音势。仿佛是爱格蒙特在召唤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取得自由。它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体现了引子中所对比化矛盾的直接冲突和斗争,听了它会使人感到异常激动。
谱例3:
第37小节开始,上方声部的管乐组的长线条与下方声部的弦乐组的跳音进行对比,推动曲子的进行。第42小节开始,管乐的切分节奏型与休止符的交替和弦乐的模进,一步步的上行直到第58小节乐队全奏全音符最高点,ff的力度标记,爆发的情绪,类似于“命运”的转机。
经过一段富有动力性的发展之后,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主部的关系大调)呈现,还是开始的阴森的萨拉班德主题,这一主题犹如开头八小节乐句的“缩影”。虽然它的速度加快了并且移到了大调上,形象稍微有些改变,但仍未失去其原来的情绪,阴森、沉重的压力,仍是人民的痛苦呻吟,在这种压迫之下,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但是其中人民的形象起了一些变化,已经没有了引子中那种哀怨的色彩。
第82小节开始管乐组的高音区的连音线与弦乐组的低音区跳音的对比仿佛两种势力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对抗。从第92小节开始连接着七个小节的密集和弦,一步步的上行直至最高点。ff的力度标记加上提琴组的快速跑动与级进上行推动曲子的进行。
第116小节为序曲的展开部。展开部虽运用主部主题的材料,但又有所不同。单簧管,长笛,双簧管都以“dolce”甜美柔和的进入。之后的B段与C段多运用渐强渐弱来推动曲子的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再现部的副部并不按照一般的规律在F大调上出现,而是采用了降D大调。因此再现部造成了强烈的紧张感,一直延迟到结尾中去解决。
从259小节起的插部是斗争发展的高峰,序曲回归到f调。圆号粗暴肆虐,烘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小提琴与圆号的对比表示斗争的继续。
随后的ff的力度标记,乐队全奏是粗暴,是不安,在预示着不幸的到来。萨拉班德主题又一次出现,显得更加疯狂凶暴,引起一种恐怖压抑的感觉;尼德兰人民的申诉主题,更加表现出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叹息和痛苦,不幸的色彩加剧。音乐淬然中断,无声的休止示意人民英雄爱格蒙特壮烈就义。此时从一开始就担任人民主题的木管声部,“ppp”的标记轻轻的吹出四个丧葬的和弦,那凄惨的乐声葬礼般的音效像浓厚的阴云一般,使人们的心灵感到窒息和沉重。仿佛万籁俱静中,从远方传来低沉的挽歌,拖着长音送别袅袅逝去的英雄。
谱例4:
第287小节序曲进入尾声部分,f调转成F调,速度标记为“Allegro con brio”。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短暂的八个小节的模进,表示革命并未结束,人民还在奋斗,直至第295小节,ff的力度标记推到辉煌光明的高潮。此时乐队排山倒海的气势,音乐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象征着人民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紧随其后,木管乐器组均在其高音区,并以八度叠加的方式参与主题旋律的演奏。大量使用圆号对冲锋号角进行模仿,由小号,圆号,定音鼓推动曲子进行。同时以弦乐组的快速跑动为伴奏音型,力度为突强,像情绪激昂的人群。最后全曲结束在主和弦上,在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英雄爱格蒙特的名字与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尾声部分是光辉灿烂的。英雄爱格蒙特死了,但这不是真正的结束,正是因为像爱格蒙特这样为民族而牺牲的英雄,才激起了人民的斗志,这在全曲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模进累计的音响效果逐渐将音乐推向顶峰,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更加坚强。“号角之音”表现了革命时期的英雄形象,同时又是吹响了彻底推翻西班牙统治者的进军号。这是爱格蒙特最后一刻对未来的幻想,同时也是贝多芬对自由和胜利的信心。一个英雄倒下,而千百万人民站了起来,英雄的血浇灌了人民的自由。
[1]赵扬.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双钢琴版演奏初探[A].当代音乐,2016(3).
[2]万卉.简析《爱格蒙特》序曲的音乐语汇之美[J].北方音乐,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