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中的奥菲欧”:《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2016-08-23范斯顿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范斯顿(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地狱中的奥菲欧”:《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范斯顿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本篇文章,以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将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与希腊神话奥菲欧的故事相结合,通过对于本乐章的主题、曲式分析,来论述音乐表现以及故事性。
奥菲欧;音乐表现;故事戏剧性
一、第二乐章的创作题材及背景
(一)奥菲欧的来源
奥菲欧源于希腊神话“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的男主人公奥菲欧(Orpheus)。奥菲欧是欧亚格罗斯与音乐女神卡莉俄佩所生的儿子,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作为一名歌唱家的同时,奥菲欧一位里拉琴演奏家,他手中时刻拿着太阳神阿波罗赠予他的里拉琴,为爱情与生活尽情地弹唱着。在神话故事中奥菲欧的歌声和琴声有着魔力,当他弹琴、唱歌的时候,人群会立刻聚拢过来,鸟儿会安静下来,岩石会被感动,连树都会拔地而起跑过来聆听,这足以证明奥菲欧的音乐魅力。
有一天,奥菲欧的妻子优丽狄茜在野外玩耍时不慎被毒蛇咬伤死去,悲痛欲绝的奥菲欧决定去地狱里寻找妻子。于是他带着里拉琴闯入了冥界,他用自己真诚的琴声和歌声感动了顽固无情的冥王哈迪斯,允许他把妻子优丽狄茜带到人间去,但条件是从在回到凡间的路上不许回头看妻子。奥菲欧痛快地答应了,但是由于对于妻子的热爱以及对于哈迪斯的不信任,在即将重返人间之际,还是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妻子。违反了约定的奥菲欧再一次失去了妻子,独自悲伤地回到人间。永远失去妻子的奥菲欧再也没有心情弹奏和歌唱,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一个诱因。在一次酒宴上,一群妇女邀请奥菲欧为她们弹琴唱歌,但被因痛失妻子而伤心悲痛的奥菲欧毅然拒绝了。恼羞成怒的那群妇女们借着酒劲把奥菲欧杀了,他手中的竖琴最后被太阳神阿波罗挂在天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天琴星座。
(二)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05年,完成于1806年。与同年的另两部作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B大调第四交响曲》被音乐学者们并成为“柔美三巨作》。同时,本首协奏曲,被称之为最优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时期(1805-1806),正处于贝多芬作品创作的中期维也纳时期(1803-1815),这是贝多芬作品创作最成熟也是最为活跃的时间段,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更多的表达了贝多芬对世间大众的热情与心声,是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
二、第二乐章的故事性与音乐结构分析
在笔者看来,《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可以根据奥菲欧的神话故事情节,大致分成5个部分。
(一)第二乐章的1-38小节
奥菲欧到了地狱门前,面对着充满敌意的地狱守卫,试图说服他们。在这一部分之中,钢琴与乐队之间,通过一个个短句子,组成了一个对话形式的片段。
乐章的第一句,由乐队齐奏出持续的力度为“forte”的跳音,这一句结束在e小调的属音b上,作为一个半终止乐句,仿佛代表了地狱守卫质问奥菲欧此行的目的。
乐章的第6-8小节,由钢琴奏出如歌的旋律,塑造了奥菲欧的形象,与乐队相互呼应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奥菲欧对于地狱守卫质问的回应,此乐句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乐章的第14-26小节在结构与音乐表现上与前13小节完全相同,只有调性发生了改变。
第一部分的27-38小节,同样包含两个乐句,乐队部分的句子同样延续了乐章第一句的后半部分的织体,而钢琴部分则是上行的分解和旋的织体,渐强至7和旋。钢琴与乐队在“pi-piano”与“forte”的音量上进行,构成了一段对话形式的乐句,随着钢琴部分和弦的变化,表达出了越来越激动的情绪,仿佛塑造出了奥菲欧在苦苦哀求地狱守卫的画面。
(二)第二乐章的38-46小节
不难看出,在这一部分,乐队奏出了与乐章第一句后半部分相同的织体,此时,乐队的力度记号从“forte”变为了“pi-pi-iano”,而钢琴部分,则由之前上心的分解和旋变为了舒缓的高音级进下行的旋律织体。这一部分,表现出了神话故事中,地狱守卫被奥菲欧的歌声所打动,慢慢进入了沉睡。
(三)第二乐章的47-55小节
在这一部分,钢琴声部奏出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左手声部的琶音以及乐队的拨弦,形象的模仿了竖琴的演奏,生动的刻画了奥菲欧弹奏着他的里拉琴,指引着他的妻子优丽狄茜穿过阴暗的地狱。
在乐章的第55小节,伴随着三个渐强的颤音,奥菲欧仿佛已经看到了重返人间的光明。
(四)第二乐章的56-64小节
至此,钢琴声部的力度记号变为了ff,右手声部的持续颤音以及左手声部的半音阶,将本乐章的情绪推至了最高点,预示着奥菲欧终究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违背了誓言,回头看了一眼优丽狄茜到底有没有在自己身后与自己同行。
随着60小节开始,谱例上提示的需要踩下弱音踏板开始,钢琴部分力度逐渐降低至pp,音乐的情绪逐渐消退,回归到原有的悲痛。这里,音乐所展现的画面即是奥菲欧违背了誓言,所以,优丽狄茜没有成功复活,转而逐渐消失的场景。
(五)第二乐章的64-72小节
在这一部分,由乐队奏出与开头相呼应的主题动机,最后与钢琴一起结束在了e小调的主和弦上,ppp的力度记号以及音乐中悲伤的情绪,预示着这个故事悲剧的结局。
通过与其他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第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尝试性的开始突出钢琴的主体地位,弱化乐队的作用。到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成熟。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并没有使用管乐以及定音鼓,只保留了弦乐,乐队的音响效果进一步减弱,确定了钢琴的主体作用。
[1]Owen Jander.〈Beethoven's “Orpheus in Hades”: The “Andante con moto”of the Fourth Piano Concerto〉 19th-Century Music,Vol 8:195-212.
[2]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 limited,1980.
范斯顿,现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获奖学金赴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2013年5月波士顿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音乐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