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银行
2016-08-23辉姑娘
辉姑娘
我在圣莫里茨度假时,偶遇了一对日本的中年夫妻。
他们住在隔壁的别墅。每天早上,妻子都会早早起来,去餐厅拿丈夫爱吃的早点——热牛奶、麦片、烤好的面包,然后端进卧室给丈夫吃。两人看起来很恩爱。
他们出门散步,丈夫的鞋带开了,妻子蹲下帮他系好。丈夫不曾说谢谢,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妻子也没有任何的不自然。
临走前一天,我们去跟他们告别。因为时间太早,丈夫还在睡觉,妻子出来向我们致歉,祝我们一路平安。
她说:“很抱歉,这段日子没跟大家多交流,因为这是我们的离婚旅行,所以两个人都想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
离婚旅行?我们大吃一惊。我问她:“为什么要离婚?你不爱他了?”
“不,我爱。”她摇摇头,“但是我累了。”
“你们看起来感情很好。”
她笑:“这么多年,我一直这样照顾他,但是他从来都只会给我经济上的补偿。忽然有一天我不想这样坚持了,也想找个人关心我,至少对方会在我付出之后给我相等的回报。”
她向屋子里望了一眼:“希望他有好运,可以找到下一个愿意为他‘透支的女人。”
仔细想想,她的比喻颇妙。不只是女人,每一段人与人的交往都如银行与信用卡的关系。
父亲的朋友遇上了一桩经济官司,他知道父亲认识的一位朋友有能力帮他解决问题,便向父亲求助。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热心的父亲拒绝了。
我问他为什么拒绝,他说:“因为终归要还的。”
我不甚明了,请他解释给我听。
他说:“那位朋友与我是同学,我们此前没有任何利益纠葛,是纯粹的同学之谊。他不需要钱,更不缺权,我们的地位悬殊。固然我开口了,他愿意帮这个忙,可我要用什么来偿还?他要的东西我给不起,我给得起的他不想要。”
他说:“人情就是欠款,还不起就不要借——因为终归要还的。”
“因为终归要还的。”这句话多年来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每次在我想向他人开口求助的时候总要想一想:是否有资格借?是否还得起?如果还不起就会像那笔一直挂在银行中的烂账,每每看见我就揪心。
如果你曾为一个人深夜买过一包糖炒栗子,那么,你会再为她雨天送去一把伞,因为她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那个人,远超过为你买栗子送伞的那个人。
其实,只是因为在曾经付出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将两个人构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利益并不仅仅指金钱,更指情感。既然对方已经是自己人,那么,再多些付出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