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州泛塘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构造控制分析
2016-08-22贾磊
■贾磊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00)
广东连州泛塘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构造控制分析
■贾磊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00)
广东连州泛塘地区处于郴州~怀集北东向断褶带及九峰诸广山东西构造带截接复合处,成矿条件有利。1:5万大路边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了较好Au、Ag、Sn、Bi等异常,对1:5万异常进一步解析,圈定了泛塘AS04综合异常,主要异常元素为Sn、Cu、Sb、Bi。结合异常查证工作开展与该区地层、构造解析、岩浆岩、已知矿化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异常及矿化带分布的两期构造控制。
水系沉积物测量 异常特征 构造控制
0 引言
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矿化常形成于周围地质背景具有明显变化的地段,这种变化表现在介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等方面。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是多种地质作用在时空上的反应,不同空间尺度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反映不同尺度的信息,同一空间尺度数据是不同规模异常叠加的结果。广东大路边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区域构造及矿产调查的资料欠缺,在大路边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获得了各类地质、地球化学参数,圈定了综合异常对本区的找矿工作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分析,对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与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已知矿化点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 地球化学特征
1.1区域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对区域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进行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1),总结其分别特征为:除La元素外其余各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区域平均值,整体处于区域高背景场。
其中Au、Ag、Sn、Hg、As、Bi元素在研究区显示既有很高的浓集系数又有大的变异系数,与区内富集成矿带、矿化点吻合;Cu、Pb、Cd、Sb其浓集系数较高,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具备高背景场物质来源较为富集的特征,又存在较强的后期叠加改造富集特征,易于成矿。
1.2异常特征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泛塘地区圈出了以Sn、Cu、Sb、Bi为主的多元素组合异常AS04,AS04呈北西向展布,浓集中心面积大,异常总长度约3km,宽约2km,主要异常元素组合为Sn、Cu、Sb、Bi、As、Pb、Zn、Ag、Au(表2),其中 Sn、Cu、Sb、Bi等元素异常强度高、内带极发育;各元素高值点吻合好,异常套合极好,异常规模及衬度以Sn居首,浓集中心突出明显。在浓集中心内化探异常与研究区黝铜矿、锡石、蓝铜矿、孔雀石、毒砂等矿化套合较好。根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异常类别划分原则,该异常为甲2类异常2。
图1 广东连州泛塘地区大路边幅水系沉积物异常剖析图
表1 广东连州泛塘地区大路边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2 地质特征
2.1岩石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白垩系,从老到新为:
下石炭统连县组(C1l)、石磴子组(C1s)、测水组(C1c)、梓门桥组(C1z),上石炭统大埔组(C2d)、黄龙组(C2hl)、船山组(C2ch)、下二叠统栖霞组(P1~2q),中二叠统茅口组(P2m)、童子岩组(P2t),下白垩统长坝组(K1c)。石炭系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夹少量含煤碎屑岩,二叠系地层下部以硅质岩为主,上部为含煤碎屑岩,白垩系地层为紫红色钙质、钙屑碎屑岩等。
2.2构造
本区处于大东山岩体与西山岩体之间,郴州~怀集北东向断褶带及九峰诸广山东西构造带截接复合处。区内主要褶皱、断裂及侵入岩体的分布,均与上述两期构造有关。
2.2.1褶皱
(1)黎水—塝水倒转背斜:位于本区南侧,褶皱枢纽走向北东东,轴面倾向南南东,于塝水附近向东倾伏。北侧倒转翼次级褶皱、断裂及侵入岩株发育,锡铜多金属矿化普遍。
(2)三托坪倒转背斜:位于三托坪高地~538洼地一带,枢纽走向北北东倾覆南南东,轴面倾向南东东。沿核部,锡铜矿化较强,形成了泛塘锡、铜、锑、铋异常矿化区。
(3)泛塘向斜:位于泛塘附近,褶皱枢纽走向北北东,两翼均被走向断层破坏。
表2 泛塘研究区综合异常参数统计表
连州泛塘异常矿化区外围构造纲要图
2.2.2断裂
区内断裂有北北东向高角度逆断层、近东西向逆冲断层及北东向、北西向次级断裂四组,共计49条。以北北东及近东西向两组规模最大,北北东向为高角度逆断层,倾向东或南南东,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常形成断层磨砾岩带,并错断早期近东西向断裂,断裂相交处有斑状花岗岩岩株出露。近东西向为逆冲断层,倾向南,石炭系碳酸盐岩上覆二叠系碎屑岩之上,岩石挤压破碎,多见白云岩构造角砾。
2.2.3岩浆岩
(1)三托坪花岗岩株(γmf):为一向南分叉形状不甚规则的小岩珠,出露面积约0.03平方公里,向南南东倾,往北西西超覆,与黄龙组呈侵入接触关系,外接触带伟晶岩脉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普遍,为本区主要锡、铜异常矿化区。
(2)塘仔冲岩株(γp):岩性为肉红色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与二叠系及石炭系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蚀变岩石中含星点状及细脉状孔雀石及蓝铜矿。
(3)马占岩株(γπ):岩性为花岗斑岩,出露面积约0.55平方公里,为长轴近南北向的椭圆形,与二叠系及石炭系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
除上述三个岩株外,区内仍有其他小侵入岩株,如泛塘锡、铜、锑、铋异常矿化区内有英安质流纹斑岩、伟晶岩脉生成,山洲附近有小花岗斑岩及斑状花岗岩岩株,观头洞西还见石英斑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到白垩系红层中。
3 构造控制分析
综上所述,本区主要经历两期构造运动,处于两期构造叠加的断裂岩浆岩侵入带,印支构造期为近南北向的地质主应力,形成近东西向的褶皱和压性断裂;燕山构造期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的地质主应力,相应的形成北东东向褶皱与压性断裂;在上述两个方向的地质主应力下,同时又有北东向及北西向的压扭性断裂形成;两组主要压性结构面的截接复合部位,控制着本区岩浆岩株的分布。
岩浆沿两组主要压性结构面交接形成的空间,自东或南东往西或北西上升侵入,故岩体一般向西或西北超覆,向东或南东隐伏于地下。正是两期构造的复合部位,其各级裂隙构造有利于热液矿脉的形成。矿化带及异常展布均受岩株制约,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多呈北西或北北西向近等轴状延伸,但区域上侵入岩株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呈北北东向展布,各异常及矿化带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