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与传统文化
2016-08-22楚汉
□楚汉
清明祭扫与传统文化
□楚汉
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亲人、祭祀祖先、纪念先烈的日子。清明祭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清明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放假一天。当我们将现实中的清明祭扫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时候,油然而生敬意,不禁产生了一些感想和认识。
一、清明祭扫的积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的清明祭扫,就其内涵来说,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祭祀祖先和缅怀亲人。中国人讲究孝道,不忘亲情。父母和亲人的关爱,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因此,人们对父母始终怀有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转化为赡养父母的实际行动。父母去世之后,这种感激之情便寄托于追思和怀念。于是,祭祀之举,就成为追思和怀念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祭祀之举,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酹酒墓前,祭告列祖列宗,缅怀逝者,亲人们求得了精神上的慰藉。
二是对历代先贤的纪念。这里所谓的“先贤”,具有广泛的含义。它既包括我国历代的先圣先贤和民族英雄,又涵盖了近代以来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正是这些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得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通过清明祭扫,说明我们这些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永远纪念着他们,永远做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的继承者和保卫者。
三是寄托哀思。父母或亲人逝去,阴阳相隔永不见,面对残酷的现实,往往使人们难以接受。通过祭扫,可以把人们的哀思表达出来。例如:在祭扫中,有的有宣读祭文的内容。祭文不仅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还可以将逝者生前的事迹叙述出来。这些事迹,尤其是其中的可圈可点之处,足以启迪后人。可见,通过祭扫,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四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对逝者的纪念可以激励生者。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了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英雄壮举,感人至深。作为后人,我们不仅为他们的悲壮事迹而义愤填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不朽精神的感召之下,激发起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做好个人本职工作,发挥一份光和热。这样,清明祭扫就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推动人们积极行动,促进社会前进。
五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古代时起,清明节从历史中姗姗走来,在扫墓过程中又增添了踏青的内容,逐渐发展为郊游,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欢乐。这是一种转化,即从寄托哀思转化为亲近自然。清明节在每年公历4月初,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在万物生长、空气清新的环境中,除了扫墓之外,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情趣,平添了一份“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从而丰富了生活。
总之,就清明祭扫的内涵而言,其重点在精神方面。这种精神需求,既体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又能使传统习俗有时代气息,因而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
二、清明祭扫的两种方式
当前,清明祭扫存在着两种方式:传统的方式和现代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内涵上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就其不同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来说,却有不同。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是传统的祭扫方式,即烧纸放炮。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祭奠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据报载,2015年清明节前夕,有媒体就以“你会用何种方式祭扫”为主题,在北京进行了一次街头民调活动。在受访者中,有8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准备用纸钱、纸衣服等物品祭扫,并且说“这是传统,不能丢弃”。[1]由这个数字可见,烧纸放炮这种祭扫方式,目前仍然是祭扫方式的主流。就郑州的情况来看,陵园和公墓在清明节期间,依然是青烟袅袅,火光冲天,鞭炮之声不绝于耳……不仅如此,早在清明节前夕,街头巷尾就有个体商贩,已经在兜售纸钱、冥币等祭奠物品了;对于这些物品,购买者不乏其人。烧纸钱,放鞭炮,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祭奠先人的传统习俗,而且这也是个人的一种权利,完全由个人做主,别人无权干涉。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烧纸放炮带来的后果,就不能说与他人无关了。我们看到,烧纸放炮,天空中飘起阵阵烟雾。这样必然会影响到空气质量,而且空气受到污染,是产生雾霾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烧纸放炮不仅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而且(特别是农村、山林地区)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引起火灾。如果引起这样的后果,又怎能说与他人无关呢?因此,我们认为,清明祭扫虽属个人的事,但如果祭扫方式是烧纸放炮,那么就会影响到环境和社会。
用鲜花寄托哀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是现代的祭扫方式。现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祭扫方式已经在全国各地兴起了。据新闻媒体报道,在2015年清明节期间,我们至少看到了如下的祭扫方式,值得倡导。
其一,鲜花祭扫。人们放置鲜花,伫立墓前,鞠躬致敬,表达哀思,怀念故亲。这样的祭扫方式,给清明祭扫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种祭扫方式在前几年已经开始,这几年已呈上升趋势。据报载,仅在郑州市民公墓云梦山庄,鲜花祭扫的人逐渐增多。三年前用鲜花祭扫的人占全部祭扫人的1/5,2015年约占1/3。这种变化,不仅出现在云梦山庄,在郑州市的始祖山公墓、邙山公墓等地,也有类似的变化。在郑州烈士陵园,已经100%采用鲜花祭扫方式来祭奠先烈了。[2]
其二,网上祭扫。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现代祭扫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因而效法者逐年攀升。这种方式是在网上和祭奠的亲人“拉家常”。通常是写成悼念短文,诉说着亲人生前关心的事情,同时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方式,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了缅怀亲人的目的,既简单又环保,的确是一种好方式。
其三,公祭活动。近年来,人们在改变清明祭扫方式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集体、文明的祭扫方式,即大家聚在一起,举行仪式,共同祭奠。据报载,天津多个社区的居委会,就举办过集体公祭活动。在活动中,摆上鲜花、纸鹤、蜡烛等物品,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深受群众好评。[3]在郑州市殡仪馆,2015年清明节时,举行了一次集体公祭活动,有29个家庭报名参加。在活动中,人们将一张张亲人的照片挂到墙上,由礼仪师引导大家,通过默哀、献鲜花、鞠躬等方式祭奠亲人。这种活动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郑州市民政局一位领导对参加者说:“你们是倡导文明祭扫新风的先行者。”对于这次活动,参加者表示满意。现场又有5个家庭报名,准备在明年参加公祭。[4]
其四,生态丧葬的祭扫人。随着文明祭扫方式的兴起,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丧葬方式,就是生态丧葬。其做法是:亲人去世后,不选择土葬,而是将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撒在花草树木的根部,然后浇水、培土,使亲人的骨灰回归自然,滋养花草树木。随着花草树木的生长,也意味着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5]这样,每逢清明时节,就可以来这里进行祭扫了。
现代祭扫的方式还有很多,人们在不断地创造。这种现代祭扫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又节约了土地,避免了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同样也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和缅怀。对于这种利国利民之举,实在值得大力倡导。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清明祭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摈弃烧纸放炮等传统的祭扫方式,倡导鲜花祭扫等现代祭扫方式,这种做法,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呢?我们认为不是。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抛弃我国传统文化,而且是对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这是因为,正确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而是采取分析鉴别、然后决定取舍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这就是说,对传统文化不能不加以分析鉴别,不能不有所扬弃,而是要有鉴别、有扬弃,才能更好地继承。这里既有一个如何对待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如何将这种正确认识付诸实际行动的问题。我们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文化,保留的是清明祭扫的内容——祭奠亲人、缅怀先烈,抛弃的只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且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落后方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并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全盘照搬。只有经过认真分析、积极改造,才能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也就是说,要将古代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应用于今天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之中,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具有时代精神。具体来说,要避免传统的清明祭扫方式 (例如烧纸放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污染自然环境,这样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需要清明祭扫,与时俱进,做到继承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基本内容来说都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今天,我们进行清明祭扫活动,就是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追思先人的优秀传统,但是,今天不同于古代,我们要使清明祭扫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就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用文明祭扫的现代方式取代烧纸放炮的传统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改变祭扫方式的做法,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而是既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使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进行,并具有时代精神。
总而言之,在我们看来,改变清明祭扫方式,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表现。这种做法,真正做到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处理好继承和创造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
四、关于改进祭扫方式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对清明祭扫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既要继承包括清明祭扫在内的传统文化,又要改变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某些做法。简单地说,就是要继承清明祭扫的内容,改进清明祭扫的方式。关于如何改进清明祭扫方式,笔者的想法如下:
提高思想认识。清明祭扫的主要内容是寄托哀思,属于精神范畴而现代祭扫方式足以表达人们的哀思。因此,清明祭扫应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
一是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清明祭扫的主要内容是寄托哀思,属于精神范畴。因此,清明祭扫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要把这种观念的转变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清明祭扫是让祭扫者求得精神上的寄托。虽然祭扫方式改变了,但内涵并没有改变。不论采取何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缅怀亲人和先烈。过去烧纸放炮,被认为是对亲人的追思,对逝者的尊重,同时还有一种想法,希望得到先人在冥冥之中的保佑。其实,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应该明白生老病死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的主观意志所无法改变的。生命结束了,也就没有灵魂了,没有了灵魂,怎么能够保佑后人呢?懂得这些,就会明确所谓“保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并无实际作用。改变祭扫方式,用鲜花代替纸钱,不是照样可以寄托哀思吗?
二是改进安葬方式。随着祭扫方式的改变,使我们联想到安葬方式。按照传统观念,人们讲究“入土为安”。火化后的骨灰,最终都得选择一处墓地,安放骨灰盒。于是,由于墓地的不断增多,空闲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据报道,郑州市目前已有经营性墓园22座。[8]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墓地紧张的情况暂时尚未显现,但是从发展趋势来说,如果墓地继续扩大,总有一天会达到“饱和”的程度。因此,改变安葬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祭扫方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将安葬方式改变一下呢?在这方面,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据报载,有不少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倡导丧事从简,去世后将骨灰撒入大海江河,这种安葬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称赞,并且嘱告家人,亲身践行。例如,辽宁省铁岭等城市,申请海葬的数额,2015年与往年相比,就有翻倍增长的趋势。[9]在郑州市,也有人将亲人的骨灰暂存家中,准备遇到合适的机会,将骨灰撒入大海,归于自然。
三是不搞强迫命令。清明祭扫是一种群众性的传统习俗,涉及千家万户和个人行为,对于祭扫方式改变的问题,不是政府的一纸命令就可以解决的。习俗,只有依靠转变人们的观念,将改变祭扫方式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得到正确妥善的解决。
四是积极示范推广。由传统祭扫方式向现代祭扫方式转变,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这是因为,方式的改变本身就有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树立现代祭扫(也可以称为“文明祭扫”)的榜样,使之发挥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个人和家庭来学习,从而逐渐推广,是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据报道,用现代祭扫方式(默哀、献花、鞠躬等)进行的集体公祭活动,已经兴起,而且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已经在转变观念了。如,有些逝者在生前的遗嘱中,就表达了他们所主张的丧事从简的意愿。如今,遵照逝者的意愿,实行生态安葬(草坪葬、花葬、树葬、海葬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随着安葬方式的改变,清明祭扫方式也必然朝着文明、环保等现代方式而改变。
注释:
[1][3][9]邓子庆:《文明祭扫更清明》,《中国老年报》2015年04月02日。
[2]蔡君彦,张丛博:《不烧纸钱不焚香,朵朵菊花寄哀思》,《大河报》2015年04月01日。
[4]蔡君彦:《29个家庭参与郑州市首届集体公祭活动》,《大河报》2015年04月07日。
[5]中禾:《清明:在变革中传承》,《中国老年报》2015年04月03日。
[6][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6日。
[8]张丛博,蔡君彦:《豪华墓葬“失宠”,树葬渐入人心》,《大河报》2015年03月31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责任编辑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