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彩陶中的苗草纹

2016-08-22胡继忠

关键词:彩陶禾苗B型

□胡继忠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彩陶中的苗草纹

□胡继忠

大河村遗址彩陶于仰韶一期出现,鼎盛于仰韶三期和四期,纹饰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天象纹、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几大类,又可细分为太阳纹、彗星纹、直线纹、曲线纹、网格纹、莲蓬纹、禾苗纹等30多种。其中,植物纹中的禾苗纹和草状纹出现于仰韶三期,但数量较少,于仰韶四期才大量出现,十分具有代表性。因禾苗与草类在原始图画中难以严格区分,本文拟把此一大类纹饰作一综合研究,以期揭示其演变规律及内涵。

一、基本形状及分型分式

㈠A型 倒禾苗纹

I式 单叶。由倒立的单片叶状纹组成,以黑彩居多。 标本有 T61⑤:1、T52⑤:9、T52⑥:6、T52⑥:11,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II式 单对叶。由倒立的一对单叶组成,根部相连,叶片弯曲,有粗纹和细纹两种。标本有 T41⑤、T43⑤、T54⑤:16、F36:6,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Ⅲ式 多对叶。由倒立的多对叶组成,根部有的相连,有的分散,叶片弯曲,有粗纹和细纹两种。标本有T42⑧、T30⑤、展厅基槽⑤:20、T3④:8、T54③:15、T47②:18、T47③:3、T48④:10、H217:2。 均为仰韶四期。

㈡B型 正禾苗纹

I式 单叶。由正立的单片叶组成,一般为黑彩。 标本有 T25⑥:22、H179:12,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II式 单对叶。由正立的单对叶组成,根部相连(或交叉)。标本有T30⑥:10,年代为仰韶四期。

Ⅲ式 多对叶。由正立的多对叶组成,根部相连、交叉或分散。标本有H232:11、H178:23,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IV式奇数多片叶。由奇数多个叶片组成,呈左右分列不对称状、单边倒状或交叉簇生状,叶片弯曲,图形较写实。标本有H107:2、 H232:11、M19、H81:36、T62 ⑤ :2、H232:8,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㈢C型 草状纹。

用细碎的短线或弯曲线表现细密的草纹,多与单个大叶片或水波状纹形成组合,标本有T47⑤:38、T52⑥:11、 H205:42、T42⑤:39、T48③:10、W8:2、T52⑥:6,年代均为仰韶四期。

二、演变规律

A型整体年代稍早于B型,C型比A型出现更早,延续时间最长。其中,A型I式又稍早于II式、Ⅲ式,B型I式、II式、Ⅲ式年代基本相当。所以,大河村遗址彩陶中的禾苗纹大体存在一个从倒立到正立,从单叶到多叶的演变规律。

三、相关问题

1.根据器型及时代关系观察,从倒禾苗到正禾苗纹的演变,应该与器物覆烧或正烧相关。器型大、底小的器物,如缸、瓮等,更多出现倒禾苗纹,碗、盆等体型小的器物更多出现正禾苗纹。这应该是因为器物泥坯制成之后,大的器物必须倒放才不至于破碎变形,故绘制的正立图形最终呈现出倒立状。

2.A型、B型、C型纹饰苗草根部位置均饰一圈或两圈线纹,几乎无一例外,线纹表现的应该是土地,表达苗草植根于大地的写实意境。

3.倒立禾苗纹的命名,是笔者根据实物观察初步提出的。之前曾被研究者命名为八字重叠纹[1],在对器物纹饰的排列对比观察下,笔者初步认为,此类纹饰可能是表现禾苗或草类植物,故提出此命名,并与禾苗纹等一并作了论述。

注释:

[1]廖永民:《大河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作者单位: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责任编辑:孟昭勇]

猜你喜欢

彩陶禾苗B型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揠苗助长
夜读春秋
揠苗助长
验 血
禾苗上的露珠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有趣的折纸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