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榜多年的“中国钓鱼文化”在哪儿呢?
——大行其道的“拿来主义”

2016-08-20四川和弦

垂钓 2016年3期
关键词:路亚沃尔顿渔具

文/四川·和弦



渔乐炸药包

标榜多年的“中国钓鱼文化”在哪儿呢?
——大行其道的“拿来主义”

文/四川·和弦

1870年版的《钓客清谈》

书中的插画

面对我国日益消失的钓鱼文化窘况,痴情于钓鱼之我辈,何去何从?

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

中国钓鱼文化式微,那么国外呢?笔者试以本文管窥欧美、日韩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钓鱼文化。

论及欧美的钓鱼文化,首推17世纪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沃尔顿于1653年出版的《钓客清谈(The Compleat Angler)》。

该书以钓鱼者、放鹰者和狩猎者三人之间的对话开始,逐渐转入钓鱼者和狩猎者两人之间的深层对话。作者借钓鱼人之口谈及对垂钓的种种彻悟和垂钓所体现出的做人的道理及生活境界,概括来说即简单、忍耐、淡泊、知足。

艾萨克·沃尔顿出身于自耕农家庭,虽然受教育不多,但博览群书,结交甚广,其中不乏学问高深之人,因此书中引经据典,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歌谣和小故事。

艾萨克·沃尔顿用恬淡从容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17世纪英国的河流、旅店以及旅途中遇见的各色人等,整部书就像是一卷生动鲜活的风土人情画。书中更有价值的是关于钓鱼的知识,包括鱼的性情、鱼的繁殖、季节时令、各种鱼的吃法以及垂钓建议等。其视角在当时是非常独到、新颖而且实用的。

实际上,沃尔顿写的不仅仅是垂钓,还有对垂钓的哲学思考。书中的对话形式像极了西方古代哲学、美学著作的写法;他借钓鱼人之口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疲于奔命、忙碌及争斗的生活状态的批判。所以该书自出版以来,三百多年经久不衰,被人们奉为“垂钓圣经”。

与《钓客清谈》隔着时空交相辉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这本小说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又令人振奋的钓鱼故事。一个老渔夫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在那里钓获一条在该水域从未见过的巨型马林鱼;在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全身力气之后,他又被迫投入一场和鲨鱼群的搏斗,最终,那些饿狼一样的鲨鱼夺走了老人的鱼获,只留给他一具马林鱼的巨型骨架。

同样是写钓鱼,《老人与海》描绘的却是人与自然的剧烈抗争,海明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塑造出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该作品于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1954年,名声大噪的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书中的插画

书中的插画

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大河之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到飞蝇钓法的魅力

博学平和的沃尔顿,阐释怎样从自然界获得清醒与敬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可惜《钓客清谈》出版的时候,老诺贝尔还没有出生,要不然一定会给沃尔顿颁发一份诺贝尔文学奖。

从温文尔雅的《钓客清谈》到洗练之作《老人与海》,从欧洲到新大陆,从17世纪到20世纪,传统的垂钓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欧美人中一脉相承。

《钓客清谈》最有趣的是卷首“致读者”,艾萨克·沃尔顿如是写道:许多人说,用飞虫钓鳟,一年十二月,因月份之异,应取十二种不同的飞虫,但我要说,守此法者,其不智,盖同于按日历上的好天气晒干草的人,他能不能钓到鱼,大可一问;因为某种飞虫之出现于水上或水边,今年或在甲月,到来年,多因其气候的冷暖,或迟一月,或早一月……

这段精彩的论述让我想起了电影《大河之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一个很有趣的场景:哥哥诺曼和弟弟保罗一起去钓鱼,两兄弟玩了半天飞蝇钓法都无斩获。这时,被蚊虫扰得不胜其烦的诺曼拍到了一只停留在自己额头上的飞虫,端详片刻后,他突然福至心灵,从自己的毛钩中选了一枚和小河上面正在飞舞的这种虫子样式很接近的,抛投出去之后很快就中了大鱼。随后,保罗也跟着换了同样的毛钩,也很快中鱼了。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在《钓客清谈》出版340年后对艾萨克·沃尔顿的致敬!

其实,这部影片也可以被看作是飞蝇钓法(Fly fishing)的教学片,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和接触这种潇洒优美的钓法的。追根溯源,飞蝇钓法其实是路亚的一种,目前风靡全球的路亚(Lure)钓法也发源于欧洲。

“路亚”一词属舶来品,由英文单词Lure音译而成,意思是引诱、诱惑。有人称路亚钓为“拟饵钓法”,就是通过人为操控假饵摆动,利用不同形状的假饵在水中做出不同姿态,从而诱惑鱼类攻击,将其俘获。

关于路亚钓法的起源有很多种版本。有人说路亚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美国钓鱼人豪顿氏在河边拿着一小块木片一边摆弄一边与朋友闲聊,结果一不小心,木片掉进河中,一条不知名的鱼立刻蹿出叼走了木片。这个偶发小事触发了豪顿氏的灵感,后来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拟饵。也有人说,路亚钓法是当初有人在野餐时汤匙不慎落入水中,遭鱼儿咬衔而辗转发明得出。

传说很多,无从考证,先且放下不表。路亚钓法不管是谁发明的,它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统钓鱼界的一大突破。路亚,让传统的垂钓运动由“静”往“动”的方向转换。

谈到路亚界的泰山北斗,非芬兰的Rapala莫属。

Rapala公司现翻译成乐伯乐,实际上就是公司创始人的名字,至于他究竟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生于1907年的Rapala是一名私生子;五岁前,他只知道别人称呼他Lauri,五岁那年,一位传教士来到他出生的小镇,给他取了Rapala这个名字。芬兰语中,Rapala是“泥泞”的意思,或许传教士当年见到他时,这个小孩碰巧满身泥泞。

Rapala是位渔夫,早年的他十分穷苦,整日划着木船以钓鱼为生。在苦等鱼儿上钩时,他很自然地去观察水下世界中的生存竞争情况。他发现湖中有一种叫鲦鱼(minnow)的小鱼,常常成为鳟鱼、梭鱼等掠食性鱼类的食物,而且食肉鱼的掠食行为并非没有规律,它们往往会挑上层小鱼群中比较特别的几只发起攻击。因为孱弱的鱼儿的泳姿常和其他鱼不同,所以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久而久之,Rapala居然可以预测鱼群中谁将是下一个倒霉鬼。

《大河之恋》剧照

影片中主演们玩飞蝇钓的场景

栩栩如生的飞钓毛钩

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和某一瞬间的灵光闪现,Rapala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手工路亚拟饵,从此引领着钓鱼运动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路亚钓鱼具有对抗性、运动性和观赏性等特点,自诞生以来就深受喜动不喜静的“歪果仁”的喜爱,并借助不少商业性赛事,得到迅速推广。

当今路亚运动倡导的“钓获后放流(Catch & Release)”是路亚钓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目的是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2015年FCEA路亚精英锦标赛重点推出的理念是“无铅”,赛事组织方号召全体参赛选手弃用铅质配重,彰显路亚运动的环保理念。

《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左)与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右)

《老人与海》主人公桑蒂亚戈的荧幕形象

日本钓手正在展示黑拉钓法

虽说路亚钓法的发明远晚于真饵钓鱼,但是路亚比赛的盛况却对传统钓鱼运动启发很大,促使传统的垂钓比赛也具有了规范、科学、合理的赛事规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钓鱼爱好者年度赛,该比赛用长竿短线的欧洲手竿钓法钓鲤鱼,最独具匠心之处是采用圆形的鱼池,避免了抽签选位的运气成分,更能公平客观地考量垂钓者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多垂钓赛事催生出大量的国际知名渔具品牌。最早进入并影响中国渔具市场的,非日本企业莫属。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国产品牌在外包装、LOGO设计、产品命名等方面山寨日本。

在日本,工业化精工生产的极致,产生了像“达亿瓦”“禧玛诺”“伽玛卡兹”这样的高端渔具品牌。此外,日本人还擅长以制作艺术品的标准来制作渔具,这在以HERA(黑拉)钓法为代表的日本钓鱼文化中更是一枝独秀。

黑拉钓具中的竹竿、钓竿、万力、玉置、竿挂、玉柄、浮标盒、仕挂盒、钓台、段差垫等钓具的制造,已经远远超越了功能性设计,成为了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型产品。

黑拉渔具的生产厂商,每一个家族、派别都有自己的独特工艺和特定风格,其中在世的嫡传名门大家亲自制成的钓竿产量很少,价格也很贵,通常是人民币2000~5000元一尺,不是一般百姓可以触及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一支竹竿通常需要耗时一两年时间、经过上百道工序才能制成;一名制竿人从学徒到挂名竿师,要经过5~8年的从师时间才能出徒,成为嫡脉挂名制竿师。竿师要选配上好的材质,施以精心的制作;当竿师达到巅峰制竿水准时,其扛鼎力作售价一尺2000~5000元人民币,确也物有所值。

正在用黑拉钓法钓鱼的日本钓手

黑拉钓法的钓具配件很讲究

可见,日本黑拉钓法和我们在湖库休闲垂钓的区别,就像日式茶道和我们日常饮茶的区别。黑拉和茶道的共同之处是精细到极致的器具、一丝不苟的仪式感,以及更注重过程、注重内心审视等方面。它们都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约有3000万钓鱼爱好者,占全国人口的20%,全国和地方性钓鱼组织的会员数量达700多万,还有2万多群众自发组成的钓鱼小组。日本现有专业钓鱼报刊18种,渔具、鱼饵批发店400多家,零售店7600多家,渔具、鱼饵零售额达7.5亿美元,因此日本享有“钓鱼王国”之称。

日本的钓鱼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除了钓具之外,现在流行国内各地的“台钓”,其实也是受其影响。“台钓”全称“台湾钓法”,本质上是一种长子线立标悬坠底钓法,主要用于钓静止的淡水水域。

台钓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推广,与“阿拉伯数字”有着异曲同工之趣。众所周知,“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遍全世界的。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陆组织的多次国际性钓鱼赛事吸引了不少台湾钓手前来参加,他们在比赛中以独特的钓鱼技术,常常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独特的钓法被大陆钓手称为“台湾钓法”,简称“台钓”。

大约14年前,笔者第一次接触到台湾钓法的时候,也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其迅疾灵敏的标讯、轻盈细软的鱼竿、诱钓结合的抛投,都让我欣喜若狂。

归本溯源,“台钓”其实就源于日本,甚至就是来自于黑拉钓法,只是经过台湾钓手的学习、改良后才流传到中国大陆,现在风靡一时。

笔者认为,中国的钓鱼文化虽然没落,但是这些年受对外交流的影响和网络的推广,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希望我们能学欧美之创新、日本之境界,真正钓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和自信。

猜你喜欢

路亚沃尔顿渔具
第25章 终极嘱托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数据
自制渔具
2019路亚中国行·尖锋路亚对抗赛圆满落幕
农业农村部:力争2020年底全国海洋禁用渔具基本杜绝
《财富》山姆.沃尔顿长子抛售自家股票
责任心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农业部关于长江干流实施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的通告(试行)
快乐念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