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2016-08-19刘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

刘蓉

摘 要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于社会繁荣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和学习他的形成过程,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完整的掌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而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正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人的需要、能力、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内容。

1.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没有了需要,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就都没有了意义。人的需求包含人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人的享受需求,是一个全面、综合、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随着人的全面发展逐渐丰富,低层次的需求是高层次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断向高层次的需求演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有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都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它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压抑的需求相区别,不仅包括物质性的需求,还更多的包括了精神、发展上的需求。

1.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人的能力主要包括人的体力、智力、自然能力、社会能力、潜在能力、现实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各方面中基础的内容。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基础,人作为一个生命体,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良好的体力和智力可以让我们拥有劳动能力,从而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获得生存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为了解决各种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1.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出现,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个人也从狭小的生活空间中解放出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种新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关系将取代资本主义狭隘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将变的极为丰富。但是丰富的社会关系并不意味着人就可以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要获得人全面发展不仅要创造出足够丰富的社会关系,更要使这种社会关系为大多数人服务。

1.4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也相应提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个性的发展必然表现为个人独特色彩的增多和丰富。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寻找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共同发展。当代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综合素质。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素质的提高。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高等教育应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和地域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但从本质上来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在传递知识、完善人格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一直以来,我国都把教育摆在关系国家前途发展的重要位置之上。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系列完整的教育体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是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接收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全面发展教育课程,高等教育能为社会提供思想道德高尚、专业技能扎实、人格健全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3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3.1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并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能,把学生看作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即马克思所说的“各个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提供了价值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明灯。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孤立的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当前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已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社会关系,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适应这些社会关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内容过于陈旧,已经不适应目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与时代接轨,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马克思认为,人是自我全面发展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的灌输式教学等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理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增加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从而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缺乏兴趣的问题。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理解枯燥的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3.2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当前的社会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不断发展变化着,大学生最容易被当下的流行文化所吸引。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单调,缺乏娱乐性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应从这一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改变单调的课程设置,把一些流行文化的元素渗透到体育课程当中,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每个人独特个性的不断丰富。这启示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有个性的人,以能够适应社会条件和各种社会关系为目标,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3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人文科学教育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多面的能力。只有这些能力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人文科学教育应从这一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内容。高等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无可厚非,但当前高等教育都普遍存在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仅仅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首先应转变理念,把人文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要求,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

3.4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

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实践和创新教育,应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大学并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远没有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深刻。这个社会缺乏的就是能跳出惯性思维,不跟随大多人的勇者。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在竞争激励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离不开学校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被看作以一个口号而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大学不应是应试教育的延续,单纯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学分只能导致学生为了得到学分而死读书背课本。高等教育改革应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始,探索更多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224.

[3] 刘春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J].教育长廊,2009(6):56.

[4] 吕一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2-63.

猜你喜欢

马克思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