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柳涕泣

2016-08-19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折柳祢衡灞桥

○郗文倩

折柳涕泣

○郗文倩

中国古代社会有个传统观念,就是讲究“静”、“定”而“安”,这种观念给古人出行造成不小的心理阻力,所以相关仪式就变得十分丰富。仪式注重形式和象征,还有一定的时间延续,可以疏导情感,起到心理安慰剂的作用。

比如前面曾经谈到古人的祖道仪式,是出门前对路神烧香叩头进贡,以求得保佑。事实上,除此以外,祭祀之后,还常常在路边摆酒设宴,以便亲友会聚饮酒,抒发行旅离别之情,这种仪式,叫“祖饯”。最初,祭祀路神是核心,饮酒饯行是配角,但随着神秘主义信仰逐渐减淡,给神灵的酒就越来越薄,敬奉行客的酒反倒愈来愈淳厚了,送别时的庄重仪式遂变成热闹的游宴,饯行也就演变成社交活动,这和今天我们在酒店设宴饯行已没有太大区别。曹魏时期,祢衡才华横溢,但性格怪诞倨傲,很多同僚不喜欢他。一次他出门远行,众人依礼在城南为之祖道饯行,并约好,一旦祢衡到,大家均坐定不起,以此羞辱他。祢衡一到,见众人皆坐不起,立刻坐下大声嚎哭。众人面面相觑,都傻眼了,问祢衡何以大哭?遂答道:“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众人哭笑不得,无以答对。欲辱祢衡,反遭其辱,祖道仪式成为一次有趣的社交游戏。

祖道变成饯行,娱神变成娱己,宗教活动就变为世俗活动,各种表达别离情感的艺术和风俗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比如灞桥折柳,李白《忆秦娥》写道:“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描绘的是这样的生活画面。杨柳纤长柔美,“因风结复解,沾露柔且长”(沈约《咏柳》),正与离情的悠然缠绵相近似,故而成为别情的象征。灞桥,又作霸桥,西汉时在长安城东。相传为六朝人撰写、记述秦汉时期关中地理的《三辅黄图》一书中,卷六“桥”条下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长安城是汉唐时期政治文化中心,灞桥处在东向的交通要道上,人员往来频繁,长久以来就成为礼送行旅之人抒发别情的特定处所,所以,后人又称作“销魂桥”。离别何以“销魂”?南朝江淹有《别赋》云:“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又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算是给这桥作了极好的注脚。

伤离别,总能搅动愁肠,古代生活习俗里,甚至一度把离别“涕泣”作为送行的礼节。假如没有泪流,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南北朝时,梁武帝弟王子侯被委任到东郡做地方官,临别时,梁武帝说,我已年老,却要与你分别,甚是凄怆,于是“数行泪下”。然而王子侯却流不出眼泪,只好羞愧而出,甚至还因此受到责难,百余日漂行江渚,不能离行赴任。这个故事记载在《颜氏家训·风操》中,作者颜之推对此习俗颇不屑,认为“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眼睛炯炯有神)”,对于这样的人,不可强责。他还注意到南北风俗的不同,认为“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北地民风健朗,下泣言离有时会被认为是作小儿女态,过于多愁善感,所以绝不会有临行必哭的风俗,故唐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礼本出于情,假如过于重视形式,背离人情人性,世情就多了些虚饰,少了诚朴,仪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猜你喜欢

折柳祢衡灞桥
孙钢坪
折柳寄情
才华只在舌尖上
捣练子·春
元代灞桥工程技术探析
一斛珠·灞桥折柳
灞桥月
美丽的灞桥
等你在灞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