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本小说的逻辑
2016-08-19宁晋县第二中学许捧霞
宁晋县第二中学 许捧霞
关于一本小说的逻辑
宁晋县第二中学 许捧霞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班主任,担任着两个班的数学课。
课上,一名女生低头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当我走近的时候她竟全然不知。原来,她正在看张爱玲的小说。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我若对她置之不理,显然对她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并且她的行为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别的学生也会纷纷效仿,那么我的课堂就是无效的!但是,我如果简单粗暴地把她的小说没收了,势必会在她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使她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我对她说:“我先替你保存着这本小说,快期中考试了,如果你能考班级前10名,我就会把小说还给你。”在此,我给她设置了学习的目标,虽然有点高,她只要努力,还是有可能达到的。显然,她对自己有点信心不足,恳求我说:“老师,我考进前20名,可以吗?”给学生设置目标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如果孩子对自己信心严重不足,感觉目标太高,就会放弃。我于是鼓励了她一番,给她的要求是考到班级前15名。她愉快地接受了,学习也比较努力。
由于基础较差,她没有在期中考试时考进班级前15名。虽然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她在班级的名次进步了很多。她找到我说:“老师,我尽力了,你把书还给我吧,我保证以后在你的课上不看书了。”看来,我让她学习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但是,我如果立刻把书还给她,她很可能就会在考多少名都可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暗示下,失去学习的动力。
我思考了一下,对她说:“你没有实现学习目标,按说不应该还给你,不过呢,你也努力了,成绩也进步不少。”我刚说到这儿,她立刻打断我,兴奋地说:“就是,就是,你快点把书还给我吧!”我说:“这样吧,我给你一个机会,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我就把书还给你。”我用加重的口气强调了“你回答对了,我就把书还给你”这句话。她高兴地说:“老师,你问吧,我一定回答正确。”
教育就是激励,我们要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我问道:“你猜我会不会把书还给你?猜对了,就把书还给你!”事实上,我问她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悖论,只要她回答“不还”,那么我只能把书还给她,这是因为我若说答对了,我说过“猜对了,就把书还给你”;我若说答错了,她就可以说:“‘不还’错了,那就是还书喽”。为什么问她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正在讲授《简易逻辑》,而这一章的内容又非常难懂,所以我要让她主动地去学习。
她看了看我,嘴里嘟囔着:“这怎么能猜对呢?”我笑着对她说:“没事,我给你几天的时间,你慢慢想,也可以查教科书。”小姑娘特别聪明,立刻说:“我知道了,这是我们正在学习的逻辑问题!”还没等我说什么,她就飞快地跑回教室,捧着数学书看了起来。
一枝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来到。班主任工作在面对个体的时候,还要照顾到全体。我又把这个事儿说给了全班学生,并让所有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于是,班里掀起了学习逻辑的高潮,甚至有的同学从图书馆里借了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交流。结果,非常晦涩难懂的一章数学内容,还没等我读完,已经被学生掌握了。
教育就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交融。班主任要有耐心,唤醒学生心底对知识的渴望,让蕴藏在他们大脑中的潜能得到开发;班主任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班主任要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