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一)
2016-08-19田丽霞
○田丽霞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一)
○田丽霞
很久不联系的老邻居突然来访:“儿子刚上初一就厌学了。一开始是隔三差五地装病逃避上学,后来干脆不去了。现在已经两周没上学了,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急死人了!”家长一脸焦虑。
老同学见面,同为教师,谈话自然离不开学生:“真没办法,班里有一个学生,非常聪明,样样都好,就是不学习。老师说不听,家长说也没用……”老同学无奈地摇头,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朋友,给孩子报了钢琴班。每天陪孩子上课,和孩子一起背曲谱、练指法。两年下来,孩子一无所获,她自己倒学得有模有样,能弹不少曲子。学钢琴这么美好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身为教师,我也有这样的困惑。上课铃响了,小A一脸兴奋地跑进教室。老师开始讲课,渐渐地,小A的表情由兴奋变成了漠然。同学热烈地讨论问题,小A置身事外,望着窗外发呆。我问他:“发呆是一天,学习也是一天。你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却一无所获,对得起自己这份辛苦吗?”他淡淡地说:“我也没办法,我也不想这样。”
与一名在乡镇中学工作的老师聊天。他说:“义务教育普及了,学生不用交学杂费了,上不起学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留在校园,降低流失率,完成‘普九’任务。有一次,一个初二的女生不想上学了,我们几个老师轮番到她家里做工作。最后只好答应她的条件——不写作业,不参加考试,不能批评她……”老师的话里充满了无奈。
…………
对以上几个案例,多数人都将其归因为“厌学”。但是学生为什么厌学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在问,家长在问,学生在问,似乎全社会都在问。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可谓不遗余力。择校、报班,严防死守,逼着孩子学,陪着孩子学。结果孩子出工不出力,动手不动脑,学习一无所获。老师们更是使尽浑身解数,精心备课,不断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结果如何呢?依然有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心神游离于课堂之外。真可谓:牛不喝水强按头,皇帝不急太监急。
放眼生活之中,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孩子不吃;家长拿着棉衣给孩子穿,孩子不穿;上学快要迟到了,家长一催再催,孩子慢慢腾腾不着急;高考快到了,老师、家长方寸大乱,恨不能替学生去高考,学生依然不紧不慢;大龄青年逍遥自在,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父母急得团团转,催婚催嫁催生娃,他们不急……
这些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搅乱了我们的心绪。我们多么希望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闻鸡起舞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孩子、自己的学生身上啊,可惜没有。
有一天学校开会,“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校长这句话仿佛一记惊雷炸开了我心头的阴云,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句话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的事情就得由学生做。学生是内因,如果学生不想学,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而以前我们所做的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改善亲子关系,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都是在改变“外因”,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内因”。结果学习没有发生在学生身上,而是发生在了家长身上、教师身上。家长学会了弹钢琴,学生却一无所获;老师的课堂越来越精彩,学生依然提不起精神;学校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却没有提高。
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调整一下视角,把关注点放到学生身上,研究一下孩子想什么、爱什么、适合什么,然后因材施教“投其所好”,把学习的权利、责任和快乐一并还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说易行难,怎样才能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