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和应对“城市看海”
2016-08-18一清
网络语言是有周期性的,类似于“到大都市看海”的调侃,已经不再幽默了。因为,今年夏季的老天爷已经用不幽默的方式,给了很多城市以真实的“海景”。
最先是长江沿线,继之是黄河南北,那来势滔滔的大水,把新闻话题都给淋湿了。以央视为主打的媒体,把各地遭遇水灾的情形,报道得一清二楚。在有些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提鞋撸裤过街,一时成为常态。
家住武汉的一位在北师大就读的王同学老家已经有如泽国了,处在有家归不得踌望中的她,便想起家乡水务局曾经的治水“宣言”。那是2013年,该局领导人信心满满地说,“投资130亿,武汉告别看海”,即使“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三年过去了,今天的武汉呼拉一下大雨自天而来,差不多就全淹了,这激起了王同学的好奇,便将一份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请求材料寄往了该局。王要问的是:这么大个投资砸下去,为何大武汉说淹就淹了呢?
王同学没有料到她的行为会引起关注。上媒体头条了,武汉水务局就有些坐不住了。在未回复王之前先自回复媒体了,有点澄清自我的意思在内,说没有130个亿,就用了40个亿。40个亿于防洪排渍工程以及15个东湖的水量是个什么关系,一时半会的很难闹得明白。
近年来有些现象值得引起思索,往往是政府干了很多自认为的大事好事,但老百姓似并不买账。因为这些“政府行为”,其操作系统是封闭的,信息当然也就是不透明的了。可以这样说,但凡信息不透明或不想让其透明的这事那事,老百姓都认为有“事”。所以,类似于武汉排渍工程遭到质疑,看不出是谁要为难谁的意思,而是社会进步使然。
改革开放已有不少年头了,公共建设的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建立高效透明机制的规定动作,不带含糊的。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讲话中说,“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怎么接受人民的监督呢?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民众在监督政府及相关工程时,才会有依据,而政府也会在民众清亮的眼光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话又说回来,“城市看海”现象,似乎也不只是个信息公开的问题。还有个城市规划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问题内藏着哩,加强应急措施的防范和落实,这个也将是政府要共同面对的事儿。城市“看海”了,我们又该怎么“看”问题?是一味地抱怨,还是习惯地责怪政府?这中间似乎也值得说道。“天灾人祸”是个可怕的东西,人祸要避免,但天灾却是姓“天“的。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所有信息都公开了,天之灾的降临,还是有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东西,不然为什么叫“天灾“呢?所以,保持一份理性,总能给自己营造个相对开朗一点的心情。
面对网上的诸多质疑与抱怨,相关行政法学专家有他们的看法。认为这些抱怨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那就是过去政府在某些方面管得过多,公众自然养成了依赖习惯,所有事情都希望政府管起来,一出问题就顺势着指责政府。政府确实也有点冤大头的尴尬。灾难面前,没有多少人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哪些是天灾的,哪些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又有哪些是自个儿不小心给落下的?
2016年的夏季,中国各地城市“看海”调侃已向着深层的思考衍进。毕竟厄尔尼诺现象是种人力很难与之抗衡的自然灾害。入夏以来,各地党政干部、人民解放军将士,都在抗洪第一线流汗拼搏,很多感人的瞬间已凝固为一种精神永恒,由此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巨大动员力。
如果政府行政能力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方面有更大的亮色,全社会能理性地看待“天灾”,共同寻找能够防御这些“天灾”的策略和方法,那么,我们就会在任何困难和艰险面前,冷静应对,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