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2016-08-18张云飞徐琦
张云飞+徐琦
摘要:高校课堂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行为有重要影响,教师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引爆点,可以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及变革管理方式,创设新型课堂文化等策略寻求积极资源,并调动课堂内的所有教育要素朝正向发展,建立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生态系统,形成和谐健康的建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
关键词:课堂;心理环境;教学:师生关系
一、心理环境的概念及研究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现实意义
心理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完形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认为物理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自在的环境,而心理环境则是能被人所觉知、所理解的环境,是人与自然、社会、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真实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被个体赋予主观意义的“幻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高校课堂是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从本质上讲,它围绕特定的专业教育目标并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兼具思想包容性和组织开放性特征的社会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教师和学生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分析和评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周围现实的完整映象,并凭借和依据这一映象来形成自己的需要,拟定行动的计划,确立自己的目标。由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加之受物理环境的影响,心理环境必然因人而异,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来主导的,所以教师便先天地成为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引爆点,可以通过寻求积极资源并扰动课堂内的所有教育要素朝正向发展,建立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生态系统,形成和谐健康的建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不仅会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除正常的教学认知活动之外,师生之间的言语、行为、情感及人格特征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的质量,而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劣又会反过来制约教学效果以及师生的心理状态。高等教育应更关注课堂心理环境建设,因为这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是否完备。当前,高校里部分课堂存在着物理环境一流、社会环境二流、心理环境三流的局面,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太远,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心灵互动。因此,构建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功能分析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师生之间以学业为中介建立起来的连接,而应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以生活为环境,以内心为主导的,多向交往的对话过程。
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又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并且由于受教育者身心日渐成熟,具有较强的内省和觉察能力,高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活动影响和制约心理环境的呈现,心理环境影响和制约认知活动发展的方向。
心理环境对在场的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心理上分离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针对这样的环境调整或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所以说,课堂心理环境加入了师生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认知活动,即教学活动;二是影响和制约师生的非认知活动,即心理状态。
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外界环境因素很多,心理环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结果,除可归因于学生自身的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之外,学生对课堂心理环境的知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师生对课堂心理环境的满意度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课堂心理环境能够被解释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自由度、凝聚力、参与性等积极正向的意义时,师生的认知活动便有了较强的心理支撑,易于激发出更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课堂心理环境应是教育者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身心等为明确目标而设计出来的教学环境。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维护师生双方心理健康亦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背后是其情感态度的展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会随其传达的事件对教师产生影响。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维系师生人际交往的纽带。师生人际交往的发起、发展、中断和结束取决于双方情感交流的实际状况。而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师生交往活动,教师在其中都应主动承担起营造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责任。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传授专业知识的行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人际交往大师。他会在课堂这一时空内让知识和情感同时流动起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网,为自己和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
三、影响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分析
(一)课堂物理环境
虽然课堂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物理环境是可见的和更为显性的刺激。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课堂的教学环境。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几百人同处一问教室上课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就对课堂的物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声光电等多种条件应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才能保证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主要依赖于营造和谐心理环境,而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物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心理环境有时是课堂物理环境的折射。
(二)教师心理素质
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采取专业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前提的,但高等教育并不局限于专业教育,与教书相比,育人也是教师分内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压力对教师心理素质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样的压力放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其反应是不一样的。面临同样的压力,不同人格特征的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当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差,缺乏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便不易被学生接纳,进而影响课堂心理环境。endprint
(三)师生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指人们彼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指个人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交往中不仅传递着双方的“事件信息”,同时传递的还有“情感信息”。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背后是其情感态度的展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会随其传达的事件对教师产生影响。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维系师生人际交往的纽带,双方情感流动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心理环境的状
(四)课堂管理策略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课堂管理的实施者。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管理不等同于约束课堂纪律,而是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管理策略上,不仅考虑对教学活动的促进,还要考虑对课堂心理环境的影响。
四、积极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策略
教师是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采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会影响整个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因此,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变革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变革教学方式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构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心理环境。与中小学教师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相比,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往往以学时计算,所以在短时间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出何种师生关系将决定着课堂心理环境的走向。
基于现实考虑,让高校教师将教学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完全剥离开来分别处理显然是低效率的。相反,高校课堂内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教师秉持着怎样的教学理念,便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而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确立。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被广泛地采用,却不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以创设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否定知识传授的必要性,却不止于对知识的认同性掌握,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更为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将教学活动由感知、记忆层次提高到思维、想象的高度,通过体验式、参与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潜能,从而促进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二)变革管理方式,创设新型课堂文化
游走在高校不同课堂的观察者不难发现,每一节课堂几乎都有无法清晰界定却又极具特色的风格或氛围。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或氛围称作课堂文化。课堂文化不仅仅是课堂成员内部共享的哲学、思想、价值、信仰、态度和规范,更是课堂师生心理上的感知和认同,也就是课堂心理环境的反映。
与人合作并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组织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关注的中心。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选择何种看得见的方式打造出看不见的课堂文化是构建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只有根据行为背景才能最好地了解组织行为,这一背景是指始终与人相互作用的整个复杂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如果从发展驱力和控制驱力两个指标来衡量课堂管理,以教师外控的方式来制定课堂规范,约束学生行为,能够高效率地提高管理效果,但很难达成最优管理效果。因为强调控制驱力的课堂管理,给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较少;相反,强调发展驱力的课堂管理,重视满足学生的动机和需要,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承担责任,进而营造出具有开放、合作和内控等特征的课堂人文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