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不上课
2016-08-18王晶
王晶
摘要:笔者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一名在校大四学生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得出其课堂参与度在大学四年呈倒“u”型分布。研究进一步分析得出影响A课堂参与度的因素有:一是内部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抱负;二是课程考评制度缺乏对A日常学习的监控;三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A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判断;四是讨论式和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更易于提高A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课堂;课堂参与;个案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场所,但其实际地位却有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脱离。大学生为什么不参与大学课堂?如果对这种现象不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并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
一、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大学课堂参与度的研究很多,针对课堂参与度低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集中在学生自身、教师因素、课程因素等方面。这些研究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群体研究,而对参与度低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的却很少。笔者认为,研究课堂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因此,本研究以个案形式呈现大学生的上课状况,力图对个案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进行深描,探讨影响个案参与课堂的因素,进而反思当前大学课堂教育的质量提升,以期为学校和教师提升课堂参与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A的依据:一是A作为大四学生思想更为成熟,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客观;二是A参与课堂的经历丰富,曾完全脱离课堂甚至有过退学想法及行为;三是笔者对A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四是与研究对象相识四年,对A的信息了解较多;五是A性格开朗、友善,曾对个人经历做深刻反思,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配合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本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首先是对A的访谈。笔者在一个月内对A进行三次深度访谈,在平时也进行了多次非正式访谈。笔者引导和启发被访者将个人全部或部分生活经历以口述的方式一一呈现,笔者进行记录。其次是对A周围人的访谈,即对研究对象A的生活作息、爱好等了解较为深入的同寝室人员的访谈。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研究者或其他辅助工具去观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主要针对A日常生活、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三、个案参与课堂的状况
让A根据其平均参与课堂程度分七个学期进行评定,按五级记分,结果表明A大学课堂参与状况呈倒“u”型曲线分布(见图1),具体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大一从隐性逃课到显性逃课,参与度急速下降
据笔者对A的访谈、日常观察、周围人的描述,可以了解到:A大一上学期课堂参与度高,正常上课并参与到课堂中去,极少出现逃课行为;大一下学期课堂参与度下降,隐性逃课行为较明显,虽然正常上课但是经常不听讲,偶尔出现显性逃课行为。
(二)大二基本脱离大学课堂
大二整一学年A课堂参与度最低,甚至出现零课堂参与度,显性逃课行为凸显,几乎整整一年时间,去上课的次数寥寥无几,不论是基础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长时间旷课直至下学期期末。
(三)大三、大四基本回归课堂
大三和大四上学期正常授课期间A课堂参与度较高,显性逃课行为较少,仍存在隐性逃课。参与程度与大一第二学期基本持平,无法达到第一学期的最好水平。
四、个案课堂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同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从三个阶段分别挖掘其深层原因。
(一)大一阶段因素分析
访谈中获悉A是经过三次高考才进入大学的,A刚进入大学有好奇心,对大学有期待,积极参与课堂,但本身缺乏学习兴趣,动机主要源于外部因素即父母的期盼。考入大学后父母对她的学习没有进一步要求,外在动机减弱,内部动机未得到有效加强,出现懈怠,课堂参与度下降。
同时,A谈到考试压力不大,期末好好复习就能够合格。从这可以看出学校对课程的考评制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业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来考评,不能反映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没有有效的监控。
在课堂上,A更关注教师讲课的内容,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由于大一A的接受能力有限,缺乏学科框架,教师对学生参与课题的作用会放大。
根据访谈笔者总结大一阶段影响A课堂参与度的因素有:一、A的学习内部动机不足,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抱负,动力主要源于外部因素即父母的期望;二、课程考评制度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监控,学习压力较小;三、A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未达到课程内容的要求而缺失兴趣;四、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大二阶段因素分析
大二期间A的显性逃课行为显著,几乎一年时间没有去过教室。大学生逃课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在逃课时学生还是会考虑校规校纪、学习成绩、自我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类似于A这样几乎一年的时间完全不上课的情况实属罕见。
笔者:你大二一直不去上课,到底是为什么呀?
A:刚开始是觉得上课无聊,后来发现大学生毕业出来工作一般赚钱也不多。父母是做生意的,觉得毕业出来上班还不如自己做生意赚得多,学校里学的东西和工作也没多少关系。
笔者:你不去上课不怕老师给你处分吗?为什么宁愿退学也不去教室?
A:去教室干什么,不听课玩手机?那不是和在宿舍没什么分别嘛!反正在学校也很无聊,退学就退学!
笔者:那为什么没有直接退学去做些自己想要做的而是待在宿舍?
A:爸妈希望我上学,那会儿回去也没法给他们说啊!endprint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一阶段A在学习内部动机不足、考评制度松散、缺少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出现隐性逃课行为,加上大二时期又产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对课堂完全失去兴趣,显性逃课行为开始凸显。但因为父母的缘故一直未退学。A显性逃课行为开始凸显后,辅导员开始关注A的学习生活状况,却没有及时了解A逃课的原因及心理变化,未能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最终大二下学期A离开学校回家待了一个月。
笔者:你爸妈有没有问你为什么不上课吗?你这时候不担心你爸妈会因为你不上学而失望吗?
A:回家跟他们说实在不想上学了,爸妈劝过几次我也不回去,后来也不劝了。要不是后来辅导员让我妈去学校,我可能真的就退学了。
笔者;辅导员找你爸妈了啊!之前老师、你爸妈、室友一直劝你,你都不愿意回学校,怎么这次就回去了?
A:老师把我妈叫到学校去啦,我能不去吗?其实,最主要是因为我妈去学校的时候跟我说了一些话,我挺意外的。她说我考上大学她很骄傲,还跟好多人说家里闺女考上了大学,现在我不想上学其实让她很伤心,可是也不想逼着我来学校。我原来根本都不知道这事儿,现在想想觉得我挺让她失望的,也有一点愧疚。
笔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回学校然后去上课的吗?
A:是吧,听了我妈的话,书记也给我说了很多,自己在学校想了很多,最后决定把大学四年坚持下来吧。那时候已经大二下学期了,大学不过也就剩下一两年了。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退学,我觉得是我一直逃课然后厌学了,才想着退学。
此阶段表现可以看出A父母的期望已经对她失去原有动力作用,A已经产生厌学倾向,最终选择弃学回家。父母未能关注她的心理变化和她进行沟通,最后在辅导员的工作下和A进行谈话,才使得她转变态度,重回学校。
综上,大二阶段A课堂参与度非常低的原因是:一、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大学教育的意义不明确;二、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动力减弱,主要的外部学习动机丧失;三、出现的厌学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疏导,导致其最终回家而弃学。
(三)大三和大四阶段因素分析
在大二的弃学经历后,A回归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大三和大四逃课行为明显减少,这些通过周围人、老师均可以得到证实。A也觉得大学四年能够上课的时间也不过剩下一年多,和大家一起上课的机会不多了。但听课的时间多,偶尔会玩手机。虽然只是学到了皮毛,对自身帮助不大,但是相关的教育、管理等知识也增长了她的见识。
A已经被吸引到课堂中,虽然A觉得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她以后的就业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可以丰富她的知识面。笔者并未发现研究对象A是因为对课堂感兴趣而参与课堂,A参与到课堂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对其母亲的愧疚心理,部分也是珍惜大学时光的心理。
她还特别提到自己大三时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上课时几乎是脱离课本的,提问非常多,引导大家去思考讨论,非常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在这位老师的课上她几乎每次都会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由此,笔者发现讨论式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能吸引A的注意力。
笔者总结大三、大四阶段A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原因是:一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仍然影响;二是学习兴趣依旧缺乏;三是教师教学方法仍会影响A的听课状况。
五、启示
每个人的发展轨迹是由于个体在转折点的选择决定的,因此,结合A在大学四年课堂参与度的阶段性变化,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大学生管理教育中,一是明确目标,转变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与教育;二是改革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监控;三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多元定位,丰富大学的学习深度和宽度;四是建立学生日常管理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