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中国,“韩流”还能流到哪儿
2016-08-18
●本报记者 范凌志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济冬
尽管坊间所传中国“限韩令”未获证实,一段时间以来,韩国娱乐行业仍然大受震动,“韩流”也似乎在华的确遇到一些“寒流”。由于中国是“韩流”输出的最大市场,有韩媒称应借此契机摆脱对华依赖。“韩流”能找到中国大市场的替代者吗?其实,“韩流”风靡亚洲十几年,也存在不少问题。不久前,在远离首尔数百公里的平昌山间,一名负责2018年冬奥会筹备的韩国新闻官问《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在中国,李敏镐和宋仲基谁更火?”记者不假思索地说:“应该是宋仲基。”这名新闻官略显失望:“可惜,李敏镐是我们的宣传大使。”这个小插曲显示了“韩流”更新换代之快,也让记者思考“喜新厌旧”现象突出的“韩流”究竟能留下什么价值。
从股市到娱乐圈,“限韩令”传闻让韩国大受震动
《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赴韩国采访,在韩剧《太阳的后裔》制作公司NextEntertainmentWorld(简称NEW)看到一份公司财务表,上面显示2013、2014和2015年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是逐渐递减的。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NEW”公司副总经理徐东郁并未回避,他表示:“《太阳的后裔》的收入还在统计,将计入公司2016年的财务统计中,目前来看收入还在持续增加。”
从2014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到2016年的《太阳的后裔》,过去几年显现颓势的“韩流”似乎焕发出“第二春”。事实上,这两部剧一开始在韩国国内并不被看好。《来自星星的你》在韩国KBS电视台的收视率从开播时20%左右,到2014年2月27日以28.1%的收官,始终没超过30%。但经过中国视频播放平台推广,这部剧在爱奇艺/PPS上的总播放达到13亿次,在乐视网上的播放量也超过5亿次,“啤酒炸鸡”一时间成了全中国的热点话题。
“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们在制作《太阳的后裔》时没有电视剧制作部门,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电视剧,没想到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徐东郁告诉记者,2014年,中国的华策公司只用了两个月就决定对“NEW”进行投资,占有了13%的股份。
这是“韩流”与中国市场关系的一个缩影,如同最近所传“限韩令”的影响。《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近来中国因韩国执意部署“萨德”而抵制“韩流”的说法充溢韩国娱乐圈。在韩媒报道中,从股市到娱乐圈,可谓波动连连。
本月初,仅三天,韩国几大娱乐公司JYP、SM、CJE&M、YG市值缩水3615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7韩元),背后原因是企业担忧中国因“萨德”而报复。不少媒体列出受“限韩令”影响的“韩流”活动,比如一批韩国导演或明星参与的影片、韩剧在宣传方面遭遇阻力,一些有韩国演员参与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受到影响等。据报道,最新例子是,在浙江卫视的一个节目中,一名韩国明星的镜头大量被剪,脸部被打上马赛克。
韩国舆论一口咬定中国因“萨德”而“限韩”,但一些韩星依然如期在华开展活动,“限韩令”并未坐实。据韩联社报道,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艺公司代表曾表示,从时间点上看,中方管制“韩流”正好赶上韩国决定部署“萨德”。韩国一家投资证券公司研究员认为,最近中国国内取消或延迟电视剧制作等措施起因于7月1日开始实施的有关外国资讯的管理办法,有必要将谣言与真相进行区分。
韩国方面对此敏感是可以理解的。香港《亚洲周刊》8月21日(提前出版)的一篇文章称,中国既是韩国的首要贸易伙伴,也是韩国娱乐产业重要“金主”。文章援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的话说,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经济增长思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创造经济”,“韩流”文化是主要抓手之一,其目标是到2020年将文化内容出口额提高到224亿美元,占据全球5%的市场份额,而韩国依赖的主要增长市场就是中国。据悉,2014年,韩国影视节目对华出口规模占相应类别出口总额的4成以上。
窥探“韩流”成功的秘密
抛开眼下的波折,“韩流”过去20年的对外输出无疑是成功的,而其所有光鲜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明星。
在首尔江南区三成洞的SMTOWN,《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在这里流连的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这里的一切都打上了SM旗下明星的烙印:艺人亲自挑选推荐的时尚单品,“少女时代”的手模,偶像们闪亮登场的“全息影像”,甚至还有知名MV的影棚供粉丝圆“明星梦”。这里是集“韩流”巨头SM近20年成果的殿堂,也是韩国流行文化的缩影。
SM公司中华区业务部负责人李熙成告诉《环球时报》,在有1000万人口的首尔,以SM、YG等为代表的娱乐公司有上千家,这些公司每年都会招聘练习生,来自韩国甚至周边国家怀揣明星梦的孩子一旦被选中,就会与公司签约。
“韩国练习生竞争太激烈了,几十人里可能才出道一个。”在韩国娱乐圈打拼多年的中国艺人张玉安对韩国“造星”机制了如指掌,“一个人小时候感觉还不错,但随着骨骼发育、胖瘦等因素不确定,随时可能被淘汰,前段时间一家大公司刚推出一个组合,但我知道,这个组合在两星期前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韩流”并不限于明星,韩食、服饰、化妆品乃至漫画都被韩国人骄傲地打上“K”(Korea)字头。这背后,离不开韩国政府全方位的支持。首尔市中区的cel文化创造风险园区就是这样一个支持机构。园区位于一栋17层大楼内,不同楼层有不同功能,以10—15层的创意空间为例,整个楼层被分割成多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每个房间都入驻一个初创公司,规模在1到4个人之间。
“进驻这里的创业公司租金全免。”cel园区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挂牌半年,园区已有100多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70亿韩元,而预算主要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提供。
大厦2—5层是名为“K-stylehub”的韩国旅游标志设施,在这里,游客可以从官方获得关于韩国旅游的一切信息,如“韩流”旅游等咨询。还可以用增强现实(AR)技术与BigBang、鸟叔等“韩流”明星进行互动体验。
政府举全国之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罕见。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韩国受到重创。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韩国“文化立国”的国家方略就此确立,1998年也被一些人当成“韩流”起点。有说法称,不了解这个背景,就不会明白“韩流”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如果失去中国市场,打击会是当年日本市场的三四倍”
在韩国漫画映像振兴院采访时,《环球时报》记者为一个布置素雅的小房间所触动,房间墙壁上贴着刘德华和张国荣的剧照。带领记者参观的韩国FUN⁃TOON漫画公司代理理事朴洺运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韩国女高中生房间的最典型布置,那时她们都在追香港明星。”
从追香港明星到韩星风靡亚洲,显示了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成功。但另一方面,高度相似化的明星风格,商业运作下追求“快钱”导致的粗制滥造,也让“韩流”从几年前开始显露出衰退迹象。有人曾总结说,韩剧有“三宝”——车祸、绝症、失忆,“新三宝”则是洗澡、健身、游泳等。
有业界人士认为,一国中产阶级的审美相对成熟,青少年则不然,“韩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准,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韩流的出现跟朝鲜半岛的民族性有关,韩民族更喜欢一些外在的东西”,著名娱评人谭飞对《环球时报》说,韩国明星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一方面说明韩国的造星产业确实发达,另一方面反映出民众“喜新厌旧”的现象比较明显。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韩流”更多面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市场不大,因为欧美人对明星的崇拜跟亚洲不太一样。“韩流”在输出过程中,为了迎合目标市场的口味,都是经过地域性研究的,甚至中国的广场舞可能都在他们的研究之中。
由于国内市场小,“韩流”不得不将中国当作希望所在。诚如徐东郁所言,这些年,韩中合作方式在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将作品卖给中国电视台,到现在与中企共同制作,“韩流”不断寻找着新出路。“我能感觉到韩国娱乐有压力,不光推出新策划越来越多,韩国艺人的包装也靠向中国人喜欢的形象:比如说汉语、到中国去做节目,都是为了吸引中国资本注意”,张玉安表示。
现在,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有人认为,过去韩方只看正面部分,不顾风险领域,借此契机,韩国应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变目前集中在中国的“韩流”市场结构,尽快打开印度、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当年韩流在日本遭打击时,是因为日韩‘独岛事件爆发。如今,中国演艺市场对韩国更为重要。”《亚洲周刊》称,韩国一名音乐界人士担心,如果失去中国市场,打击会是当年日本市场的三四倍,而关键是,没有可替代市场,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朱巍也认为,一旦中国市场对“韩流”的接纳程度不像以前那么高,韩国将丧失最大市场,仅凭东南亚撑不起它“文化立国”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