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声琅琅满课堂

2016-08-18吴德贵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评价

吴德贵

朗读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了重视。明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朱子家训》)晚清重臣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提到:“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渝纪泽》)朗读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样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作了更深刻的阐述,把朗读教学提到更高的地位。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都作了相应的表述。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标。这些表述表明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朗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朗读教学的作用给予充分认可。

反观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朗读教学受到严重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教学目标。我们听到的不是以往课堂上琅琅的书声,而是教师此起彼伏的讲授声音。教师以讲代读,以练代读;学生听而不读,练而不读。尽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其结果是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下降了。此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笔者试图从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面进行探讨,以唤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一、用“心”:眼脑口耳四者并用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朱子家训》)可见,朗读最关键的就是要“用心”。

用心的首先应当是教师。

教师用心则要在思想上要重视朗读,持之以恒;今天想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便要求学生整堂课朗读;明天忘记或者没有兴趣了,便又重新回到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老路子上来,这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落实到位。

当然,用心的不仅是教师,更应当是学生。

现代心理学表明,朗读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其程序是眼——脑——口——耳——脑。学生在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脑的中枢神经,增加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只有多种感官都被积极调动起来,才能取得非同寻常的效果。

二、激“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其症结就在于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朗读教学也是一样的,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孔子所说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三、悟“情”:感悟诗文潜在的情感

教师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仅要自己朗读得有感情,还要读出诗文本身蕴含的情感,将作者的喜怒哀乐充分地表达出来。

一位著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这就是朗读教学“悟”情的魅力所在。

在教授《琵琶行》的时候,我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雅坤的配乐朗诵录音。雅坤声情并茂的朗诵,很好地将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传达出来,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实际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要远胜于枯燥乏味的讲解。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学生不用等老师的讲解,就能够很好地体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在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赏“美”:领略诗文蕴含的美感

俄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可见,朗读可以引领学生领略诗文蕴含的美感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更加明确地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审美教育则要借助于形象思维。美和形象不可分离,离开了具体形象,美就谈不上。

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在学生自读之后,我播放录音给学生听,并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想象,将听到的抽象语言变成自己直观的形象,最好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想象到的画面复述出来。如此反复,学生就会渐入佳境,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荷塘边,看到了如“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荷叶和那零星点缀的荷花,闻到了缕缕的荷香以及荷塘里浮起的薄薄青雾……面对如此美不胜收的荷塘景色,学生自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美了。

在教授诸如《再别康桥》一类的课文,教师更应当将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美。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从朗读中欣赏课文中艺术形象的优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五、议“评”:评价激励学生朗读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忽视议评这一环节,对议评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地评价说“你读得不错!”“你读得有感情!”“你读得真流利!”诸如此类。教师这一做法,非但没有收到议评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实际上,议评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有热情地朗读,当然,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的水平。不过,我所说的议评绝不是这种简单地区分朗读者的高低优劣,而是要突出议评的检查功能和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的功能。比如我们让一名学生朗读《赤壁赋》第二段“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果学生读得很好,我们就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好,我能够感觉到箫的音调悲凉、幽怨”,此种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理解文本的深层的含义,更对其他学生学会评价别人朗读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果学生朗读失败,教师也不能一口否定,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维护学生的自尊,避免伤害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相互议评,让朗读失败的学生明白自己何处出现错误,应当如何改正;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尽可能地让该生第二次朗读,使其能够领略到朗读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朗读的信心,不断地提高朗读的水平。

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明确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来”诸如此类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了精确的分析,学生朗读起来也会有章可依,朗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大胆地大声朗读,让琅琅书生满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乐桥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评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