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机制对于学困生的影响研究

2016-08-18赵福宁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3期
关键词:张某激励机制陪伴

赵福宁

【内容摘要】一旦激励机制被科学构建并切实执行,就能够深刻地影响学困生,转变他们的心理认知。本文试图从吓阻式、沐浴式、晓理式、陪伴式等四个方面阐述激励机制的特点及其对学困生的影响。

【关键词】激励机制 学困生

转变学困生本质上就是转变他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说到底还是牵涉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笔者带领研究团队考察诸多转变措施后发现,激励机制在转变高中学困生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即做简单阐述。

一、激励及激励机制

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指借助内外各种因素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实现某种目标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它属于心理学范畴。一个人的潜能在持续激励的背景下会惊人地迸发出来,从而促使他发生重大的转变。这说明激励措施一旦形成激励机制,就会产生强大的改变力量。

二、影响学困生转变因素的分析

学困生并不是天然的学习困难者或落后者。人的智商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除了个别弱智之外,拥有一般性智商的人占相当的比重,而较为聪明或者较为愚钝的人占相对较小的比重。现实的学困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恰恰是那些本来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真正的学习困难者。究其原因,为:

1.兴趣转移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后,由于心理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转而对网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通宵达旦地宅在网吧里。许多高中生在高中阶段脱离了家长的关注圈,租住房子或者住进学校寝室,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开始迷恋言情小说,甚至因为交错了一些狐朋狗友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2.适应性弱

部分学生由于一时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不知所措,造成了事实上的学习困难。这类学生往往自立能力差,无法应对紧张的高中生活,无法适应繁多的课程,无法应对突然改变的陌生的生活环境。

3.迎难而退

由于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和充分,部分高中生一下子适应不了高中的听课方式,听不懂部分学科,逐渐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畏难情绪而沦落为学困生。

4.他人影响

家庭的变故、结交的朋友理所当然地投射到学生身上,出现了情绪低落或者沉湎到小朋友圈子里,或者毫无顾忌地谈情说爱。

三、激励性转变机制的形成及运用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两个角度转变学困生。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逐渐摸索到激励机制的特点和实际运用规律。

1.吓阻式激励机制

所谓吓阻式激励机制指断喝学困生及时中止弃学行为,迅速回到努力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这种机制针对能够预知中止学业的可拍后果、预感到由此引来的家长责备及对未来产生的恐惧的学困生,并且,我们要善于判断吓阻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不会产生毁灭性打击或者在他们能够可控的范围内,确保不至于出现心理崩溃,或者产生极其强烈的反弹。女生张某高一入学时成绩在班内排名第九,但是第一次月考成绩却在第三十名之外,再到期末时的50多名。笔者看到这种情形心忧如焚,正好借着一次自习课上黑板做练习的机会,狠狠地批评了她。其实和她一起上黑板的学生成绩都是相对较好的,她自然比不过他们,我就是有意创造这样的机会试图采取激将的方式唤醒她勤奋学习的意识。可是,哪里知道,正处于叛逆期的张学生却没能正确领会我的意图,结果仿佛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似的,趴在桌子上哭起来。我当时并未察觉她的不满,继续说道:“要哭到外面哭个够再回来!”这下激怒了她,她真的摔门而出,“砰”的关门声激荡在教室门里门外。这个失败的案例启示我们,吓阻式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且不可滥用,否则适得其反。

2.沐浴式激励机制

即为了循循善诱、以柔克刚地规劝学困生而形成的应对体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需要抚慰的潜在渴望,而沐浴式的激励则能够以温和的形式,入耳入心的言语逐渐浸润学困生的心田,促使他们慢慢觉醒,激发起再次努力的愿望。这种方式一般不会引起激烈的反弹,容易接近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合适的转变突破口。张某摔门而出后,笔者预感到吓阻式激励失败了,必须即刻扭转被动局面,转变激励方式。就当时情形而言,笔者不便于直接再和她接触,于是就委派她的同桌前去疏导,叮嘱她委婉地转达我的意图,聆听她的倾诉,充分抚慰她。矛盾暂时被控制,张某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没多久又回到教室里继续自习。笔者观察她的反应,随手坐在教室里写了一封长信,一方面向她承认了自己没有充分顾及她的自尊心的不当行为,一方面真诚地解释了我的真实意图,一方面明确表达了她的成绩与其实力不相称的忧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终于她内心的怨恨冰释了,成绩从高一时的落后逐渐进入高三时的前三十名内。

3.晓理式激励机制

即采取灌输事理,使其彻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机制。学生的自省、自励、自变离不开自我的理念或思想的转变。外力的介入即注入事理,使其明白为什么,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激发其潜能。无论哪一种激励机制,都离不开传经布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明辨是非,通晓事理,从而理性地改变不当认知。笔者在给张某同学的信中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化解了师生矛盾,推动了她的思想转变,健康心理的培养。

4.陪伴式激励机制

即持续地浸润,身体力行地伴随机制。陪伴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友好地呵护,以陪伴者良好的思想、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学困生,能够起到无声的约束作用,帮助其改变不良习惯。高中生与初中生一样,心智尚未成熟,他们脆弱的心灵同样需要情感的浇灌。当然,要注意具体的陪伴策略的运用。

(1)“一对一”陪伴。寻找与学困生最为贴近的同桌,或者培养适合贴近学困生的同班同学、甚至家人,或者老师个别跟踪,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2)团队陪伴。即不断地营造集体性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阴影,感受到集体的热情和满满的正能量。这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创造出集体性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结合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教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向上的班风。

张某的同桌对于张某的转变即起着陪伴的作用,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剂良药慢慢发挥药效的过程。班风建设自然也对张某的转变产生不小的影响。邀请在读大学生、入职的工作人员、社会上小商贩等给同学们开班会课,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班级文化,等诸多措施,实际上也会张某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陪伴的同时必须不断地提出期望,以目标激励他们。因为“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①”,所以“运用期望理论”即可不断地鼓舞学困生。罗森塔尔效应即能说明这一道理。

陪伴机制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转变体系,能够为学困生明确一个努力的目标,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使他们获得某种程度的理解。“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遗传素质、环境和后天教育共同其作用的结果,既依赖于学校教育,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②”所以,陪伴者其实具有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身份,综合施加影响。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困生的转变。从理论上而言,转变学困生存在完全的可能性,但是,从现实层面审视,转变学困生需要大量的繁琐工作要做,而且,往往需要一生一方案。所以,我们既要探讨个性化方案,也要总结出规律性、普适性的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注释】

① 朴志芳.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1).

② 因国恩、曹瑞、徐丽.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06).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张某激励机制陪伴
陪伴
你非叫我跑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