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
2016-08-18胡云齐潘渊迪
胡云齐?潘渊迪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了科学而系统的规定,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根据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对美术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把本土资源引入美术教育领域,设立了“拾海美术室”,开展了“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我校“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提出,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我校具有开展“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资源优势
西店享有“牡蛎之乡”的美称,拥有700年养殖史。西店镇20个沿海村均有养殖牡蛎,年产达12800吨。我校地处西店镇樟树村,该村有牡蛎养殖场,海滩上废弃的牡蛎壳随处可见。牡蛎壳,几百年来一直被樟树村民当作废弃物,如今,在我们眼中,它们变成了极好的美工材料,为“蛎壳美工”主题活动提供了优厚的素材。
(二)“蛎壳美工”主题活动,是最适合我校的本土化美术活动
我校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多数学生来自我国中西部省份的边远地区,户籍比例高的省份依次有陕西、贵州、四川、河南等。他们的父母来西店打工,劳动繁重,收入有限,家境贫寒,无力为孩子购买高消费的美术工具、美术材料。这一生源结构提示我们:就地取材的本土化美术活动,才是最适合我校的美术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自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实效。
二、实施的过程与主要措施
(一)“蛎壳美工”主题活动内容的序列化
根据“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总体构想,我们着手进行“蛎壳美工”主题活动内容的序列化工作。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共性和个性,设计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主题系列活动。“蛎壳美工”主题活动活动内容的序列化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阶段。从蛎壳画和蛎壳造型两大领域着手,分别以基础绘画、图案画、变形图案画、蛎壳造型等为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活动序列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进行逐项分解,编排成序列表。每个学段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又是多层次的依序进行、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
(二)“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组织
根据“蛎壳美工”课堂活动的计划要求,组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活动步骤,自己组织开展活动,使活动更开放、更自由。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每个学生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同一内容的活动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灵活性,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余地,在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1.海边取景,培养探索精神
在带领小学生海边拾牡蛎的过程中,有助于让学生加深对海洋的了解。同时达到有效运用自然资源,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通过学生亲自拾捡牡蛎,制作牡蛎壳,再利用蛎壳进行作画或者制作艺术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同时,海边作画也有助于渲染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海洋的包围下,描绘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之美。
我校的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较差。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制作牡蛎美工作品的兴趣,组织学生亲近自然,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的作画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低年级的同学开始在牡蛎壳上添加一些游动的小鸭,飘浮的水草,以及可爱的海星等,高年级的学生懂得挑选合适的牡蛎壳制作工艺品,比如“月夜之舞”、“七彩霓虹”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点燃创意,展示家乡之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学生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而言,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是本土资源,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因此,把蛎壳作为本土资源的媒材,由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搭建有效平台。通过蛎壳美工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牡蛎与西店的历史沿革,牡蛎与西店海洋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下图是学生们清洗和晾晒牡蛎壳的情景。
通过拾取、清洗和晾晒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将这种热爱融入到绘画和工艺制作之中,获得更有深意的画作和艺术品。因此,蛎壳美工能充分运用宁海的地区优势,实现家乡意义的表达。蛎壳美工是集绘画、装饰、蛎壳粘贴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因此,蛎壳美工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牡蛎壳的特征。蛎壳绘画是在牡蛎壳的内面,蛎壳造型是根据牡蛎壳的表面。在学生初步了解蛎壳美工的特点后,我们便按照教学计划指导学生绘画和制作工艺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低段学生以简单的基础绘画为主,中段学生以变形图案为主,高段学生以手工造型为主。
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制作技巧。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会提醒学生,想象作品的意义何在,所表达的情感所在。在一次制作蛎壳造型课上,我们给学生布置了“我爱家乡”的题目,让学生发挥创意展现家乡之美。低年级的学生制作了鱼,中年级的学生便创作了“海底世界”、高年级学生制作的“猫头鹰”(如图1所示)等作品。
3.发掘潜能,展开大胆创作
牡蛎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因此,教育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了解牡蛎的特征,从而合理运用其形状特征进行设计。比方说,蛎壳的外观特征,有的是扁长形,这一类的形状,适合绘制细长形的鱼类,比如带鱼,海鳗等。那些宽一点的蛎壳便可以绘制扁鲳鱼,小丑鱼一类的作品;而一些表面不太平整的蛎壳,可以绘制立体图。而在制作蛎壳工艺品时,也需要依据其形态选择,扇面较大的可以作为鸟类张开的翅膀或尾巴;形状独特的可以作为少女的裙子;圆润的可以制作蝴蝶(如图2所示),总之,充分发挥其形状特色,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艺术品。
蛎壳艺术品也不仅限于小动物,还可以是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比如杯具,茶具,花朵等,创造方式也不仅仅限于组装,也可以采取涂色等方式丰富作品色彩。
4.小组合作,丰富创新含义
蛎壳美工中往往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为促进他们的合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包括:低年级组的“美丽的马蹄莲”,中段年级组的“海洋世界”。和高年级组的“天鹅湖”(如图3所示)。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会彼此商量,有效地提升了他们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和学习同学的优点。还会促成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积极者的带领,有效提升同学们绘画的热情,进而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取得良好的绘画效果。
5、寓教于乐,提升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扩充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项课程。
“蛎壳美工”主题活动从蛎壳的捡拾、清洗晾晒到对蛎壳的绘画和造型,各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受到不断的启发和熏陶,由此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寓教于乐当中,将审美实践与鉴赏评述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都融合到了一起,同时也将美术的能力融合到了文化的渲染与艺术的审美当中,提升学生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学习作用,使美术成为了学生的习惯。“蛎壳美工”主题活动深化的是修养,塑造的是品质,培养的是素养,是技术与艺术的重合。
蛎壳美工是借助天然的蛎壳进行手工造型及绘画的一种艺术方式。蛎壳绘画是在牡蛎壳的内面,蛎壳造型是根据牡蛎壳的表面。单个蛎壳是依据其表面象形而进行造型(如图4所示),而更深入的蛎壳造型是多个蛎壳粘贴和采用纸浆塑型(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牡蛎工艺作为一种全新的绘画和手工结合的工艺品,教师在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绘画和工艺的基础之外,还应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炼教学方案,从而令牡蛎画的形式更加多样,达到提升学生绘画兴趣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初步的成效与分析
一年来,通过“‘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经过全体美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分析如下:
(一)“蛎壳美工”主题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玩中学”活动环境,让学生乐享创意氛围。
在“蛎壳美工”主题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觉收集绘画、造型资料,科学合理的运用蛎壳资源,形成了自主收集、主动发现、主动创造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张扬了个性,优化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终身美育奠定了基础。“蛎壳美工”主题活动重新刷新了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
(二)“蛎壳美工”主题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可视性美工材料,让学生尽享了成功创作的快乐。
我们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在创编教材上我们不断征集、反思、讨论,再通过学生的评比和展示,选择优秀作品入选在《“蛎壳美工”的作品集》中,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素材。
《“蛎壳美工”的作品集》收录了我校学生一年来所创作的部分“蛎壳美工”作品,即是我校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的一些掠影,又是一次阶段性的小结,同时也是一个展望。幅幅作品既是学生内涵的尽情释放,也是学生心智的尽情展示。
(三)“蛎壳美工”主题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志趣 。
在“蛎壳美工”主题活动中,学生用巧手和彩笔在特有的蛎壳这一载体上尽情地涂抹、塑型,放飞灵性,张扬个性。老师给予了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原了学生志趣本真。我们说孩子天生具有创造力,可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创新能力正在逐渐消失。那么创造力能否重新回到这些孩子的身上?答案是肯定的。孩子要重新得到创造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回自己,“蛎壳美工”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媒料进行创作,鼓励他们把各种“元素”结合起来,作进一步的感受、探索和创造,帮助他们发现视觉和触觉经验,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认识造型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孩子的创作力在无拘无束的境界中得以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