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记忆
2016-08-17李静敏
李静敏
摘要:《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线索,着力塑造了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人生经历。斯佳丽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本文主要从拒绝虚伪的生命本色、爱情的变奏以及永不绝望的个性等几个方面赏析了斯佳丽的魅力形象。
关键词:《飘》;斯佳丽;魅力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02-01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生动再现了美国南方从经历战争到灾后重建的历史。《飘》中所塑造的斯佳丽,实则是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树起的一个先行的代表,她个人的成长经历恰如美国南方一段历史的缩影。掩卷沉思:一个历经乱世风云磨砺的女性,站在繁衍生息的土地,自强不息、永不绝望,而不失风韵地为我们留下难以逝去的芬芳。斯佳丽堪称世界经典文库中永不褪色的形象,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一、挑战传统世俗,拒绝虚伪的生命本色
斯佳丽继承了母亲的优雅和父亲的纯朴、粗野。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教诲的她,也想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的淑女风范,可却时不时地迸发出背道离经、令人惊讶无措的举止。她热情奔放,敢爱敢恨。她鄙视上流社会故作文雅的虚伪,她无法忍受那些婚后依附男人的女性。
她积极乐观,处处充满青春的朝气,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快乐和兴奋起来。苦难不曾让她退缩,她善于抓住一切开心和快乐的机会。她对温饱、财富,以及爱情等的追求,直截了当,手段辛辣而直接。可以肯定地说,小说几乎所有的跌宕起伏的高潮都伴随着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毫不矫情、毫不做作的个性张扬,从而使她真实可信的形象立体、丰满地感染着触摸我们的眼睛,直至抵达读者由衷生叹的心灵。
二、在悲情的土地上演绎爱情变奏的华章
情窦初开的斯佳丽自信她的美貌会征服所有看过她的人,可她所喜欢的阿希礼却娶了别人。他好像一件梦的衣裳,有着捉摸不透的魅力,她渴望最终穿在自己的身上。斯佳丽的爱情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梦幻性,此时的她只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真喜爱。斯佳丽对阿希礼的爱情是天真的、浪漫的,是无忧无虑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结晶。
斯佳丽的三次婚姻演变,是她爱情逐渐步入成熟的阶梯。与查尔斯的闪电结合,体现了她的轻率、任性,对婚姻毫无认识和准备;她的第二次婚姻,几乎完全出于生存的逼迫。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婚姻与现实是如此地贴近,是苦难剥夺了浪漫和纯真,使婚姻纯粹得只剩下麻木。斯佳丽一直孤独地站在爱情的门外,为生存疲劳奔命。她一直对阿希礼心存幻想,直到玫兰妮离世,才明了阿希礼灵魂的脆弱,也让斯佳丽辨析了真爱的方向。默然回首那个善用嘲弄的口气将她的大脑吹醒的,那个和她一样有着顽强生存能力的男人——巴特勒,才是她爱情和幸福的真正归依。就在这场灵与肉的脱变升华中,让我们领略了斯佳丽的爱情变奏所衍生的悲剧之美。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验和感悟了获得爱情真知所付出的代价和艰辛。
三、在永不绝望中彰显坚强的光芒
斯佳丽讨厌战争,向往和平的生活。然而,当战争来临,她却表现出异常的坚强。这是一个敢于战胜习俗、不说屈服,永不绝望的女人。这也是她个性魅力中最为耀眼炫目的一隅。
斯佳丽经常被同样一个噩梦萦绕着。在梦里,一片迷蒙蒙的雾,看不清方向,她感觉有可怕的东西在追赶她,于是她拼命地奔跑,想要尋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这个梦向我们暗示了她的生存背景:“迷雾”特指那个混乱的变革时代,“可怕的东西”是战争带来的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奔走逃避”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面对残酷的现实,绝望只是一闪而过,任何困难都不会泯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斯佳丽,她自己在不断成熟的脚步中证明着自己,也诠释和暗喻了一个民族获得新生的方向。苦难可以扼杀人,也可以拯救人,是苦难让她变得坚强和富于主见。面对痛苦的折磨,她就像一个勇士,越挫越奋,只要她没有失去家园,什么都可以面对。为了生存,她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对残酷现实的坚强面对,这是她的选择,也是美国南方的唯一选择,这就是斯佳丽的生存哲学,更是人类现实生存的哲学。
四、结语
《飘》以其荡气回肠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气势恢宏的历史画面。小说色调鲜明地突显了女主人公斯佳丽的魅力形象,并以其坚强不屈、永不绝望的个性为面向那段历史的眼睛找到了命运必然的归宿。同时,作家通过对美国南美战争背景下的斯佳丽积极挑战命运的态度的生动描述,不仅成功喻示了美国南北统一后民族生存意识的选择和觉醒,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人类的弱点,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激励和鼓舞了人们在逆境中要勇于追求独立,永葆积极进取的大无畏精神。诚然,在斯佳丽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可称道的人格缺陷,诸如:虚荣、自私、不择手段等。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的存在更使得她的形象可圈可信,也正如一个民族在不断发展中的自我认识和醒悟,在逐步成熟中臻于自由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陈良廷等译.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