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断层造就新的可能
2016-08-17张仕栋沈嵘
张仕栋++沈嵘
观察过往的成功影视作品,能够成为“爆款”,引起热议的作品,无不塑造了一些真实的人,可信的人。
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剧要求更快的节奏、更鲜明的人物性格、更大的信息量。一句话,必须给观众更多的料。传统电视剧你走开十分钟,上个厕所回来,剧情照样能接得上。但网络剧不行,你走神一分钟,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也正因为这些网络特性,让《余罪》比传统作品更活泼、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不是英雄的英雄:类型破茧
不过,此次《余罪》受到观众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人公“余罪”这个角色塑造得比较成功,他不同以往的警察形象,让人觉得新鲜。有评论者把“余罪”归于反英雄的设定。这么归类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余罪”是一个“不是英雄的英雄”,他不仅没有光鲜的外表,强大的能力,坚定的信念,而且一身小毛病,更没有“脱离低级趣味”。就如同剧中许平秋所说的,余罪是一个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的普通人。大反派傅国生把余罪比喻成壁虎,说他别看不起眼,但关键时刻是个“杀手”,能办大事。这都是对余罪角色很好的诠释。
但同时,余罪身上也有很多英雄的特质,比如说他很有亲和力,能在身边聚拢一个小团体,并成为这个小团体的灵魂人物。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邦和刘备性格迥异,但同样都很能团结人,很有个人魅力,这是成为一个英雄必不可少的特质。
反英雄也是英雄,只不过比英雄多一个层面。这多出一个层面,笔者认为是“人的层面”,人性的层面。余罪是一个警察,在正义与邪恶对决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不会含糊,这是他英雄的一面。但他首先又是个小人物,在成为英雄的路上,一路磕磕绊绊,犹豫、动摇、打退堂鼓,甚至混淆情与法的界限,这都有过。这是余罪人的一面,也是被观众喜爱和认可的一面。
而同时,反面例子也不胜枚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长久以来,咱们国内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很难做到戏剧性的反差。随着影视行业市场的成熟,传统影视剧很难吸引观众,原因往往就在这里。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这几乎是影视作品塑造人物的基本法则,塑造英雄而不赋予人物缺点,就好比直着腿蹦高,费多大劲都蹦不起来,一定是先屈身蹲下,才能跳的更高。
之前,《亮剑》中的李云龙,《潜伏》中的余则成,其人物之所以成功,笔者认为就是给英雄加上了人性的一面。加多的这一面不尽相同,因为人性本就复杂,绝不仅仅是几个侧面就可以概括的,但每个侧面都含有一定的人性真相。你给角色加多的这个侧面,正好拨动了观众心中的某根弦,自然就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所谓“反英雄”,其实反的是英雄的古板形象,脸谱化设定,剥离这些外在的皮毛,英雄的精神内核还在。反英雄式故事,焦点不是英雄怎么成功,怎么成为英雄,而是主人公在成长路上的挣扎和困惑。别人关注成功,我们关注失败。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观察过往的成功作品,能够成为“爆款”,引起热议的作品,无不塑造了一些真实的人,可信的人。
笔者入行多年,目睹了很多次影视行业的起起落落,仿佛是一个个轮回,李云龙形象成功了,后面跟风一堆“伪亮剑”,余则成成功了,跟着一串谍战。但人物形象没有突破,只会慢慢定型,脸谱化,然后被观众厌弃。笔者不太希望看到余罪的模仿式跟风之作,倒是希望看到能在余罪所做探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管在人物塑造,还是在警匪类型片的探索上,有更大突破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影视行业才能不断向前,才能保持活力。因为观众是在不断成长的。他昨天喜欢的东西,今天很可能就会厌弃。
如果给余罪这个人物一个定位的话,我觉得他不过是个小人物,被卷入了英雄事件。这跟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幻想不是很像吗?这个人物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独生子女观众爱看的是兄弟情谊
除了张一山塑造的余罪得到观众喜爱,聚在他身边的其他同学,所谓的“学渣小分队”也为观众所认可。这群年轻人,高矮胖瘦,各有特色。他们显然不是高富帅、白富美,而是出身一般,有很多缺点和毛病的小人物。他们善于自嘲和调侃,自称是学渣和吊丝。
尤其是,当他们身无分文,被抛在“洋城”街头,自生自灭的时候,那就更有点吊丝的意味了。最终,学渣们在余罪的带领下,成了立功破大案的英雄,实现了吊丝的逆袭。
但也应该看到他们身上不同于“吊丝”的地方—他们虽然善于自嘲,但并不消极,虽然假装市侩,其实青春洋溢。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们之间的爱情,都跟在校园时别无二致。他们骨子里是一群学生。洋城特训时,他们抱团取暖,晚上睡在工地水泥管子里,就跟男女混住宿舍上下铺的感觉一样。这是一段没有校园的校园青春剧。
我们传统的文艺作品,比如说评书,话本小说之类,就成功塑造了很多群像,比如说水浒人物群像,三侠五义人物群像等等。群像中的人物,除了要有差异性,还要有共同的理想。水浒人物是“对抗强权”,三侠五义人物是“除暴安良”。同样,余罪的学渣群像,也有他们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维护公平和正义,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不像侠客的侠客”。
因为有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理想,经历生死考验之后,他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兄弟,但是结下了比兄弟感情还深的情谊。余罪的观众主体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于这种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情谊,肯定能感同身受。近年来,影视创作中,流行的男闺蜜、CP概念,大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独生子女好像对友谊,对伙伴式关系有更多的渴望。
吊丝是一种自嘲和结构,是一副面具,面具之后可以是任何面孔。余罪学渣小分队,其实是穿着吊丝外衣的热血学警。
网络小说基本套路中,无论是霸道总裁体,还是方兴未艾的穿越类,基本离不开吊丝逆袭的套路,《余罪》原著也不外乎此。
吊丝是网络催生的词汇,吊丝文化是网络流行文化。之所以能流行,正是因为所谓“吊丝”文化其实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不论什么身份的观众,其实都愿意把自己放在“吊丝”的位置,放低自己的姿态。影视作品的格局类型正应了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一类看的是传奇,另一类看的是自己。“看自己”就是所谓的代入感。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影视剧火了之后,朋友圈经常会出现一些诸如测测你是某部剧里的谁的游戏。观众乐于代入到主人公的位置,寻找自己身上的影子。
文化断层:90后受众代表的时代变化
网络时代的革命,给影视行业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从技术上必须满足观众对快节奏、大信息量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内容上也是价值取向的改朝换代。
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都是当下社会心态的映射。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30年,从影视受众的价值取向角度来看,也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90年代万人空巷的《渴望》放到当下,估计很难取得理想的收视,究其原因,恐怕就是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你很难让一个90后女孩去理解刘慧芳的心理动机。
作为网生代的90后,见识更广,思维更为独立,个性更加自我。这与传统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于是有了早先污名化90后的各种标签,诸如“脑残”、“宅”。然而,这种居高临下、独断臆判的姿态对于创作者来说,无异于作茧自缚。当90后踏上社会,逐渐成为消费主流时,慢半拍的创作者就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不论是反英雄的设置还是吊丝逆袭的套路,我们在创作《余罪》的过程中都试图把脉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网络平台的自由度正好给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在剧本创作中,我们还特意吸纳了一位90后编剧,很好的弥补了以80后、70后主创团队的短板。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革故鼎新者来说,属于前者,对于刻舟求剑者则属于后者。在主流价值观的疆界内,如何把准当下的时代脉搏,在共性中找到个性,或许是每个创作者必修的诗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