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戏就像凉水泡茶慢慢浓

2016-08-17茅善玉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周璇沪剧上海

她小小年纪成为名角,从《红灯记》里勇敢的小铁梅,到《石榴裙下》里悲情的卢雯慧,再到《一个明星的遭遇》里风姿绰约的周璇。嗓音甜润、情深味浓,她被誉为“沪剧女皇”;从演员到院长,她为振兴传统艺术奔走忙碌……她就是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

不服输的劲儿让我走上沪剧表演之路

我从12岁开始学习沪剧。那一年,上海沪剧团第一次单独办学馆培养沪剧演员。当时我对沪剧没概念,以为就是唱歌、跳舞。我稀里糊涂地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居然考上了。

虽然进了学馆,但是我没有任何基础,专业水平比同批的其他孩子差了一大截,人家都学得有模有样可以登台了,我还没出师。那时我甚至还没学会用科学方法发声,演唱完全靠大嗓门、乱喊乱唱。

记得有一次,我们演折子戏《星星之火》,我饰演一个12岁的包身工。其他演员一开口就有观众喝彩,而轮到我唱,一开口观众就喝了倒彩,因为高音基本上不去。事后,老师和剧团领导都来找我谈话,很委婉地说我可能不太适合沪剧演员这个行当,建议我转行到舞美队去管服装。灰心丧气之余,我内心涌上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对自己说:不行,我一定要当演员!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老师。老师们很尊重我的想法,说再给我半年时间,他们还鼓励我说,虽然我的嗓音不像其他沪剧演员那样脆亮,但这种略带沙哑的声音还挺有沪剧特色、上海味道的。

我开始拼命苦练基本功。或许是运气好,那会儿剧团来了三位声乐老师,我就一个一个主动去请教。但是老师不是很愿意教我,因为我不是他班上的学生,教我就挤占了其他学员的时间。我就死皮赖脸地赖在老师那儿,等别人都练完之后,请求老师帮我再辅导十几分钟。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方法,把不会发声的问题解决了,最终剧团也把我留下继续做演员。

好演员要在心里善待观众

从开始当演员的那一刻,我就暗暗告诉自己,要当个对观众负责、让观众认可的演员。因为大家来看一出戏,买票时并不知道戏好不好看,都是冲着喜欢的“角”去的。对演员来说,观众是衣食父母,更是终极裁判。

毕业后,我很幸运地得到人生第一个角色,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扮演电影演员周璇,我非常珍视这个机遇。由于周璇当年在上海非常有名,加上演出中还要演唱她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压力非常大。那时只要醒着,我就打开留声机听周璇的声音,房间里摆满了周璇的照片,仔细琢磨她的神态举止、一颦一笑。我把自己像泡茶叶一样,天天浸泡在周璇的世界里。后来这部戏获得了好评,我也从此被观众所熟知。

20世纪80年代,我连续获得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略有名气的我有些骄傲。我的老师及时告诫我:现在观众喜欢你,是因为喜欢你的表演;如果你原地踏步,观众就会慢慢疏远你。你必须不断学习、善待观众,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2007年7月,我在沪剧新戏《瑞珏》中扮演女主角。作为主演,唱段多、戏份重,十分辛苦。演出前几天,我累得突然咽喉水肿,连着两晚靠打针控制病情,到了第三个演出日,我的嗓子完全失声了。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心情沉重:这么热的天,观众来一次剧场多不容易,如果让他们扫兴而归,我怎么对得起观众?我再三恳求医院想办法让我登台。医院加大了我的口服激素剂量,采用静脉和咽喉部位注射,终于让我顺利演出。治疗过程很痛苦,但是我很开心。作为演员,一定要对得起观众的期望。

想方设法解决剧院发展难题

2002年,我的工作重心从舞台表演转换到了上海沪剧院的管理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当这个院长,我认为我是一名演员,应该把更多时间献给舞台。后来领导找我再三谈话,说现在沪剧的观众流失很厉害,需要懂沪剧的人接过传承、弘扬沪剧的接力棒。于是,我接下了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工作。

刚上任时,正面临各地沪剧剧团大部分解散、小部分苦守的处境,人、财、物都非常紧缺。记得当时剧院正在筹划一台大戏《石榴裙下》,但是我们连40万元的投资资金都凑不齐,最后我想到了向全院职工集资的方法。大家凭着对沪剧的热爱,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入股。每每想起这事,我都挺感动,也挺后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后来,这部戏反响非常好,场场观众爆满,到了第11场,成本就全部收回了。

沪剧传承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人才紧缺。剧院所有演员就二十几个人,而且演员年龄出现了断层。由于人数有限,我们只能排五六个角色的小戏,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戏,我们根本就排不了。那时候我就在想,这样下去沪剧就完了,经典剧目长年没人传承,原创剧目也无人演,最后就会彻底消失。所以,我当时最着急的就是必须抓紧招收、培养新人。

在招生过程中又面临一个窘境,正宗的沪剧表演要用上海方言,之前沪剧院只招上海本地户口的学生,现在本地孩子对学沪剧兴趣不大,根本无生可招。我们与教委多次沟通,最后教委同意可招外地学生。即便如此,2005年到2006年招生,也只有100多人报考,到了复试时只剩80多人了,远远没有我们当年几万小朋友同时报考的火热场景。最后,我们挑选了28个人进行培养。

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外地孩子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讲,老师们只得先一字一句教上海话,通过最起码的语言关。沪剧教学跟其他剧种一样,也是口传心授,一招一式要通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来表演。如今这些孩子们都逐渐成熟,成了剧院主力。他们的到来让剧院充满了朝气。

虽然剧院接班人的问题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但我们不敢懈怠,还需要搭建好沪剧演员的年龄梯队。2013年我们又招了一批小朋友,老、中、青、少每个年龄层的演员都有了,这样沪剧演员才不会断档,沪剧艺术的生命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积极推动传统沪剧艺术推陈出新

有人说,沪剧走出上海就没有影响。从某些角度来说,沪剧的确具有唯一性。但是沪剧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独特性,这么多年来它没有被其他剧种同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因此,我对沪剧的未来是乐观的。如何把沪剧传承下去,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外地观众喜欢它,一直是几代沪剧人的心愿和责任。

沪剧如何吸引观众,让老百姓喜欢看?我想,要从艺术角度出发,不断打磨、传承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保留剧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相比,沪剧并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正因如此,更要把保留剧目代代相传。像《雷雨》,70多年来被几代沪剧艺术家不断排演,已经成为目前沪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此外,我觉得沪剧一定要不断创新。2006年5月,沪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让沪剧和上海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一些新的剧目和种类。我们考虑,能不能有沪剧驻场秀,就像美国百老汇一样,用“跨界”方式推广展示沪剧艺术。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政府对沪剧的投入大大增加,演员待遇提高了,外部演出环境也有很大改观,看沪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从事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一名传承人,我感觉找到了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强和自信,干劲也更足了。

猜你喜欢

周璇沪剧上海
初中艺术教育沪剧非遗传承的实践探索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敬德出山
“金嗓子”周璇:绚烂中的凄凉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民国大美女周旋为什么疯了
金嗓子周璇,三个男人带来的一生伤害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