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6-08-17
大学是一个追求学术的圣地还是一个为社会培养就业人才的场所?现在的大学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许多家庭都希望大学里能够学到专业技巧,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大学自身的要求又使得它不能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自己当初不幸或者幸运地被调剂到了某高校的历史系,在大学中确实体会到了很多教授学术追求与人格的魅力,青年教师对于学生也十分认真负责。但是大家却都因为历史是一个低就业率的冷门专业而敬而远之。如果不是当初的调剂,自己也绝对不会报历史系的吧。
—陌上人如玉(读第15期《大学,理想主义远去之后》)
英国脱欧,在我国造成的舆论热潮,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无论是公投前,还是脱欧已成定局后,弥漫在英国人民心头挥之不去的沮丧与懊悔,远隔千万里也能被我们清晰地感应到。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震撼。除了关注英国形势及人民生活会受到何种影响,我们当然更关心此事对我们有何影响,会带来什么启示。对于前者,仍需时间见证;对于后者,我们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即认清世界发展趋势,顺应和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内外兼修,强大自己,这才是正途,而不是相反。
—甘如饴(读第15期《英国公投之后,没有出路的出路》)
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自身的学术追求,而且要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发声。而社会也应该要有能容纳各方声音的气度。倘若学者的发声,在周围人眼中逐渐变成一个另类,那是这个社会的包容性还不够。不过发声一定要慎重,要讲究事情真相的掌握程度,讲究说话艺术。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事情始末就轻易发声,或者言语过于尖锐,将对方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都很容易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吴洁(读第15期《陈伟:在说与不说之间》)
人们对于社会,传统的认知是在生活实践和媒体报道的社会事件、公共政策中不断形成的。但是现在网络对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把关与传统媒体的把关差异巨大,以至于什么奇葩、真假不定的信息都能出现,再通过数据分析的聚合,APP社区的再整合,使得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会有“某一时期某某案件层出不穷”的假象等等。网络的虚拟不仅仅在技术层面上,“网络事件”构成的拟态环境则是对社会的虚拟呈现。有的人已经开始逃离互联网,逃离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怕的是年轻一代的认知是直接从网络起步,他们如果把这种非常态的世界理解为常态,一旦三观形成,则不是课堂上可以轻易纠正的。
—Respect(读第15期《网络时代已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