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斗酷热
2016-08-17王丢兜
王丢兜
热浪来袭,高温难耐,动物们为了降温,保持体内水分,使尽了十八般武艺,真是拼了!
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们难以忍受,实在受不了的话,真想钻到冰块堆里静静地躺上好几天。非洲牛蛙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对抗炎热天气的,只不过它们用水溶性黏液囊替换了冰块,待的时间不是几天而是几个月。
当干季来临,非洲牛蛙就用有力的后腿刨开土,然后钻到土里,将自己密封在水溶性黏液囊里,防止体液蒸发。等到雨季来临,水溶性黏液囊融化,它们醒来,就把水溶性黏液囊吃掉。
在水溶性黏液囊里睡大觉,听上去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然而不是那么好受的哦,自然是相當残酷的。
大耳朵能够更好地听声音,特别是细小的声音,但耳廓狐知道,它们也有助于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
耳廓狐是生活在北非沙漠里的一种夜行性小狐狸,跟小猫一样大,是最小的狐狸,却长着与身躯比例极不协调的大耳朵,耳长15厘米。
耳廓狐并不是生来就长着大耳朵的,这大耳朵完全是为了适应沙漠干燥酷热的气候而逐渐形成的。有了大耳朵后,耳廓狐更萌啦。
有袋目动物都很怪异,所以它们用一些相当特别的方式保持凉爽一点也不奇怪。
袋鼠作为最典型的有袋目动物,不惜放弃汗腺来保持水分。同时,为了散发身上的热量,它们不厌其烦地舔自己的前肢和后腿,因为那里有专门为散热设计的血管。
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呆萌的带甲蜥蜴——澳洲魔蜥是蜥蜴当中的异类,身长与成人的手掌差不多长,全身布满又硬又长的棘刺,颈部有一个肉瘤,同样长满棘刺。
它们不但在外形上独树一帜,对抗炎热气候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它们用皮肤“喝水”,只要站在潮湿的地面上,水分就会通过毛细作用顺着它们身上细微的纹路流到嘴里。鳞片上凝结的露水也会通过同样的方式流向嘴部。
庞贝蠕虫是一种非常耐热的生物,它们在高于66℃的温度下长势喜人,常年生活在温度超过100℃的热液中。
它们是如何让自己适应这么高的温度,在热液“火锅”中存活的呢?
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覆盖在它们身上的灰色多毛细菌“外套”有关。这种细菌“外套”类似于消防员的隔热毯。
可见,穿得是否时尚并不重要,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对抗干旱,骆驼算得上是最厉害的,它们几乎全身为抗热而生。
它们巨大的驼峰里都是脂肪,需要时可以燃烧产生食物和热量;长圆形红细胞即使在极端脱水的状态下也能工作;肾脏和肠道是吸水“机器”;呼气时,鼻孔会捕获和吸收水蒸气,使水蒸气进入体内;几乎不出汗,就算失去自身体重25%的水分也能生存。
沙漠鳉鱼在死亡谷的几处热水洼里被发现。它们为了应对高温,宁愿在一段时间内放弃氧气,停止呼吸,真是豁出去了!
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连续5个小时通过厌氧代谢把糖发酵成酒精。
除了沙漠鳉鱼,细菌也有这样的本领。
如果你躲避不了紫外线,那为什么不反射回去呢?
沙漠植物就擅长于运用“反射”这招,原产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仙女杯属多肉植物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种植物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叶表覆盖一层亚光白蜡。这层白蜡不但吸收水分,而且被称为已知天然物质中紫外线反射率最高的杀手级“防晒霜”。
在干旱季节,排尿过多而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干渴而死的。多加瞪羚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不喝水不排尿。
它们可以毕生不喝水,通过摄入植物中的水分来解决口渴问题。不过当水源充足时,它们也会喝水。
它们把尿浓缩成尿酸,以白色的固体颗粒排出。
在酷热的天气,多加瞪羚只在黎明、黄昏和晚上活动,避开高温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