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脊集团:太行山下筑梦人

2016-08-16中国农资史晔坤

中国农资 2016年28期
关键词:天脊造粒磷肥

□《中国农资》记者 史晔坤

天脊集团:太行山下筑梦人

□《中国农资》记者史晔坤

开栏语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随即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放眼中国农资行业,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行业领军者到基层经销商,从战略创新到品牌铸造,从产品研发到服务升级,在行业变革的风云中,中国农资行业正崛起在这样的时代。

农资行业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依然需要大力弘扬,释放更加强大力量。为此,中国农资传媒特别推出“时代工匠——中国农资行业工匠精神大型系列报道”,深入行业一线,寻找农资工匠,感受工匠精神,为行业、为社会释放出强大正能量!

图为复合肥厂职工正在查看各工段设备运行情况。

纵观中国化肥的发展历史,有一些重要的名字是永远无法绕过的,而“天脊”就是其中之一。谁曾想到,在三十三年前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小盆地,会诞生一个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华肥都。那么,三十余年来是什么支撑了“天脊”这个品牌的存续?又是什么支撑了“天脊人”不断奋勇向前?又是什么让这个走过了三十余年风雨的老牌国企在中国化肥工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雨情怀

就如同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明公对记者所说:“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太行山,就是为了中国的复肥事业,就是为了挺起中国民族复肥工业的脊梁!”

“那时候是真苦,1982年我们首批来到天脊参与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完全是没有地方住的,最初是住在县城的小旅馆里面。开工建设以后才住进了简易的职工宿舍。”天脊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申省斌对记者说,“虽然有点居无定所的感觉,但是同志们根本没有怨言,我们想的、念的都是怎么攻克技术难关,怎么学会新型设备的操作方法。因为作为国内头一个引进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生产设备的化肥企业,在技术上、在设计上都是没有先例的。特别是这套工艺之复杂、流程之冗长、设备之精密的装置,甚至来现场指导的外国专家也不能完全搞明白。所以,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技术。那时候,一天可能也就睡三四个小时,但是我们甘之如饴。有时候连续两三天不眠不休,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没有人说在桌子上打个盹、偷个懒。因为那时候我们就认为,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天脊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刘正禹也是早期参与天脊建设的老员工。“刚来时厂子还是一片荒凉,到处充满了建设用的管道、建筑材料。”刘正禹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在忙碌几昼夜之后爬到厂里高高的塔盘上,眺望着正在建设的厂区,那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再累再苦也就随着这种自豪感烟消云散了。”

正是因为最初建设者的激情与热血,天脊集团才能在30余年的风风雨雨中屹立不倒,并逐渐成为中国复肥事业的一杆大旗。而这杆大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老一辈的天脊人不断传承了下来。

薪火相传

薪尽而火传。天脊已遍历风雨,最初建设者的激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进入史册,但是他们所留下的情怀却仍然在后辈中绵延。

古涛,这位天脊集团合成氨厂合成车间副主任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肥二代”。“我父亲就是天脊的老职工,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复肥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儿时的古涛不懂什么情怀、理想,只是觉得父辈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所以那时的梦想就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工人。如今,古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天脊集团的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天脊的建设挥洒着青春。

天脊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父子之间,还体现在“传、帮、带”的师徒之间。据介绍,所有刚进厂的新职工都要和老职工签订“师徒协定”,由老职工带领上岗熟悉业务。丁明公对记者说:“化工是个高危行业,所以要求职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要领来进行,加之天脊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想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产品的质量,就必须要有老职工向新职工传授实践经验,这不是作秀,而是手把手地教授。”

天脊仪表厂的职工张建华就是一位老职工,他自1989年进厂到现在已经有27年的工作经验。他当过徒弟,也做过师傅,对于天脊的“师徒传承”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我刚到天脊的时候只是一个毛头小子,面对复杂的生产工艺、精密的设备仪器,我整个人都蒙了,还好有师傅手把手教我怎么看仪表、查参数。”说起自己的师傅,张建华依然满怀感激,“仪表是个精细活儿,厂里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需要参数来反映,而反映参数的就是仪表。所以仪表工人事实上是要懂得厂里几乎所有设备的运行机理的。因此,当初我们需要跟着各个分厂的老职工学习,那时候光笔记可能就有一人来高。”现在的张建华也做了别人的师傅,甚至桃李满天脊。从操作工到车间主任,各个岗位都有张建华指导过的徒弟。

雕琢梦想

情怀的延续、态度的传承,让天脊可以在30余年间屹立在中国复肥行业的前端,但是没有过硬的产品,没有不断进步的技术创新,再有情怀的企业也是要被时代被市场所淘汰的。而“天脊”牌硝酸磷肥,就是天脊屹立不倒的根本。

“立志做中国最好的硝酸磷肥,这是我们对于自我的定位。”丁明公对记者说,“硝酸磷肥是我们带给中国的,我们也必须把它做到最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申省斌回忆起当初生产出硝酸磷肥的情景时依旧非常激动:“我记得当初工厂生产出第一袋硝酸磷肥时,我和几个同事正在云南实习。正值下夜班之际,听闻产品生产出来了,大家都很兴奋,于是我们在夜班后又加了一天的班,以实际的工作来庆祝工厂的投产。”但是当他们回到厂里时,面对的困难却又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我们当时引进的装置是一套组合设备,是由八个国家十一项专利组成,因此组合起来的设备可以说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依然是独一无二的。”申省斌对记者说,“但是组合起来的设备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合成氨的生产装置就是鲁奇炉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和卡萨利氨合成技术,这包括了从煤炭产气到产出合成氨的一系列流程,但是这套装置却是很吃原料的。我们只有贫瘦煤,而设备却是按照褐煤设计的,要想达标达产,我们就必须改造设备。当时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我们历经多年研究,针对鲁奇炉的技术进行改造,自主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最终降服了这套设备。”

生产达标了,产品畅销了,那么天脊人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或者舒舒服服地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了?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啊,我们不打造出更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岂不是让‘硝酸磷肥’这个产品在市场是被淘汰么?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建厂时的先辈?怎么面对当初对天脊寄予厚望的老领导?”天脊集团复肥厂生产车间主任马波对记者说。

“硝酸磷肥是完全化学合成的,很难做到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高塔造粒。所以我们的产品颗粒一开始是不规则的。”马波说,“但是最初农民的施肥习惯是撒施,所以对于造粒要求不高。随着时间推移,种肥同播等技术的推广,农民对于机器施肥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肥料的造粒要集中在2-4mm以适应施肥机的需求,所以复肥厂就针对造粒设备进行了改造,通过前后两次,十几组的对比试验,最终选定了在出料口加温并增加摇摆筛的方法。同时为了选定合适的摇摆筛,我们又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带着原料跑遍了各地,在各地的机械厂做试验,最终才选择了河南的一家企业的摇摆筛。这一系列的工作很耗时,很费力。讲道理,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区域是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耕种方式比较传统,撒施还是很普遍的,如此费力去改造造粒技术原本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就是觉得,硝酸磷肥是我们的王牌,是中国最好的肥料,如果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那我们的工作就没意义了。”

一路走来,天脊人从来就是这样满怀梦想,孜孜以求,在太行山下的上党盆地筑起了中国复合肥的梦想!

记者手记

挺起中国复肥工业的脊梁

情感、坚守、继承、雕琢,发生在天脊的一切可能只是我自己的感受和总结。但是天脊集团的工匠精神可不仅仅是这些。它体现在企业平常日子的时时刻刻。

记者有幸参加了天脊集团每星期一次的调度会。以记者以往的经验来说,这场会会是一场汇报与听取汇报的会议。质询、解决问题等情况应该是会后的程序。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天脊集团的高层领导竟然对于各分厂的状况了如指掌,对于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数家珍,甚至是只听一个参数就明白生产设备上有了怎样的问题。

陪同记者的天脊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王爱军对记者说:“在天脊,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都在生产一线倒过班,亲身参与过生产实践,甚至有些领导参与过最初建厂时的设备安装。他们对于这套设备的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套设备就是他们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家人,而天脊就是他们的家园。”

理想与情怀的传承,坚守与雕琢的碰撞让天脊在太行山下的上党盆地筑起了中国复合肥的梦想,也正是这种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让天脊集团挺起了中国复肥工业的脊梁。在市场纷繁复杂的今天,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是每一个农资人的使命。天脊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去不断发扬,不断学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农资行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的不竭的源动力。

猜你喜欢

天脊造粒磷肥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造粒方法及设备的研究进展
分散剂对99.8%高纯氧化铝喷雾造粒粉的影响
河南心连心公司10万t/a尿素钢带造粒项目投产
花生增产巧喷磷肥
全球磷肥价格上涨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印度磷肥需求提升
基于CFD的建筑陶瓷干法制粉造粒室倾斜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