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下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权衡
2016-08-15段伟峰宁凌
段伟峰 宁凌
一、要经济还是要蓝天
2015年末,一条关于“北京雾霾主要是因为河北工业污染”的言论引爆网络。该观点指出,工业生产是雾霾第一大来源,北京想要蓝天,河北的工业生产就要停顿。而河北的经济也需要发展。饱受雾霾之痛的民众对于雾霾治理是有极大渴望的,但该言论将经济发展和雾霾治理形成了一组对立条件。回顾我国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确实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贡献了大部分的GDP比重;从雾霾污染全国分布图来看,空气指数爆表的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重镇、重要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当前雾霾问题如此严重,我国是否要大幅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以求得没有雾霾的蓝天?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因雾霾而长期为外界所诟病的北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片蓝天,空气指数达到一级水平,网友将其称为“APEC蓝”。其背后是京津冀三地联合行动,实施车辆限行、多家工厂停工限产措施。“APEC蓝”的现象告诉我们,雾霾完全是可以治理的。但是这样的限制措施对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解决雾霾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治理雾霾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平衡。
二、雾霾成因分析
雾霾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环境问题。在历史上,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都出现过雾霾现象,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德国鲁尔区的雾霾警报事件等。要切实解决雾霾问题,首先必须从产生原因上剖析清楚,以便对症下药。
(一)发展方式粗放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贫困落后的现状,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此时,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然而,发展方式并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不可持续,依然坚持GDP中心论,坚持“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发展主义假说,继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继续走“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为我国摘掉贫困帽子的重工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仍旧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二)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丰富的煤炭和石油储备资源和相对成熟的开采技术,使得这两种能源的获得具有成本优势,成为工业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在产能巨大的情况下,我国依然需要进口石油和煤炭。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煤炭资源太过依赖,煤炭和石油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八成左右。对于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一是技术不够成熟,二是企业在追逐利润的目标下,不愿意在新能源的使用上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因此,天然氣、风能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在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雾霾集中持续的时间段内,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采取煤炭供暖的省份空气质量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空气中的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浓度大幅上升。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自建国以来,工业贡献了GDP的较大比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一路攀升,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但第二产业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工业带来强大经济拉动力的同时,伴随的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难以负担的污染物排放。三大产业中工业占据较大比重,而在工业当中又是重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对经济贡献名列前茅。有学者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对我国GDP和煤炭消耗量做了相关性分析,结论显示,我国GDP的增长严重依赖于煤炭的消耗量。京津冀等城市群和重工业区煤炭消耗占全国煤炭消耗量的四成以上,含硫气体和粉尘排量超过三成的比重。如此狭小的地区却有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那么这些重工业区严重的雾霾天气则不难理解。
(四)城市化进程过快
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加上民众中广泛存在的对大城市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工作、定居。我国目前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就已多达15个。我国快速增长的城镇和新型城镇化速度,必然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城市涌入大量劳动力人口,工厂数量增加,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住房建设增加,房地产开发项目急剧上涨,工地扬尘也是雾霾成分的重要源头。人口聚集也加重了局部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在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数据库收录的112个中国城市中,只有22个城市的空气中较小颗粒物浓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建,人们会购置更多的私家车,因而又导致了汽车尾气排放量剧增,成为构成雾霾的又一重要原因。调查报告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汽车尾气占22.3%,燃煤占16.7%,扬尘占16.3%。
三、雾霾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雾霾问题,而雾霾问题也正在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据经合组织(OECD)研究,仅2010年,空气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4万亿美元。
雾霾由于其所含的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而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民众不得不增加对于健康养护的成本,加速了钱包里真金白银的流失。经合组织估计,在中国,空气污染每年导致35万人死亡,而由于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呼吸道问题等一系列疾病则更是难以枚举,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人一年要花费8.7亿元为雾霾买单,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测算,过去5年大气污染仅致公众健康损失一项就超过6000亿元。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雾霾天是追尾等交通事故高发时段,不得不关闭封锁高速路段以保证行车安全性。火车和飞机航班也须停班等候,物流运输部门暂停工作,这样的情况尤其会给对时间准确性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带来极大损失。因航班车次延误会导致大批乘客滞留在汽车站、高速路口、火车站和机场,给公共场所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难以保证人口聚集区域的秩序和安全。
四、学界关于雾霾治理的措施简评
目前学界关于雾霾治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完善法律制度、限制污染企业行业和转变发展理念三个方面。立法对于雾霾治理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后盾。立法先行,关键在执行。“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不良风气在下级地方范围内依然比较顽固。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執行与监管,包括后续处理机制的完善,都是更加需要下功夫处理的问题。
限制重污染企业行业发展的措施从理论上来看的确把握到了治理雾霾的关键,即掌控雾霾源头。但是对于这些行业如此短期而强力的措施无疑会对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是“站在北京人的立场上要求河北停止重工业生产”。据南方周末报道,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中,仅石家庄就对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3亿元。
目前许多观点对于转变发展理念的解读是片面的,只从官员的角度来普及重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样就忽视了企业和群众作为治理雾霾主体的责任。治理雾霾不仅要依靠上面的政策引导,更要在政策的倡导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让每个人在生活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
五、构建平衡机制的思路
(一)认清现状,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作为第一要义存在。“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发展主义假说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没有经济建设作为支撑,单纯地追求良好的空气和环境无异于倒退到生产力落后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基本的物质生活还未得到满足时,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动力是不够的。以此次网络争议为例,以减少相对落后的河北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代价,去换取北京蓝天白云的做法是无法得到群众支持的。这样的做法不仅是无视贫富差距的现状,而且也是对人权平等的不尊重。因此当前我国仍然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满足了人民物质需求之后,引导人民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奋斗。
(二)形成多维联动机制,共同治理雾霾
雾霾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生态问题,因此治理雾霾要形成多维联动机制,包括区域联动、行业联动和主体联动。区域联动是指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不以行政界线划分治理范围,既要处理好本辖区的雾霾治理工作,也要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工作开展,必要时可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负责策划和指挥调度。行业联动是指不同的行业之间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结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技术部门可与传统钢铁、制造业等行业结合,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产能,减少浪费和污染排放量。一些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要适度降低比例,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第三产业倾斜。主体联动是指要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成为治理雾霾的主体,开展有引导、有实践、有支持的全方位治理工作。
(三)正确把握长期短期处理原则
在程度上要合理把握,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治理为契机,以改革为目标”的原则。短期内的重点是让治理雾霾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民众形成一种环境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体现国家治理生态灾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使雾霾治理初见成效,不能采取过去激进的措施,一旦严重影响民众生活,民众会在馒头和鲜花之间做出理性抉择。治理雾霾的长期目标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善,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雾霾问题的重视,也恰是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降低粗放型、污染型企业在经济建设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和扶持,从依靠人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向以科技和创新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