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回归高中语文教育的本源
2016-08-15周艳
周艳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教师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在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的影响作用下,尊重每个学生,实现课程标准中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其中特别要注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究文本的机会。
关键词:学生;语文;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周 艳(1982—),女,江苏沭阳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人文化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离开了那份热爱的情怀,事情做起来就缺乏一种主观的积极性,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更是前提性的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如若不然,就会使学生与学习之间渐行渐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
例如,对《阿房宫赋》的教学,因为是文言文,高中同学会有畏难情绪,因此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历史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阿房宫的华丽来导入课程,再联系学生熟知的历史事实来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这样的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中,再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一种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无度的生活的痛恨之情,体现出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种氛围下感受作者的情感,就会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放松感,彰显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拓展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上的,只有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才会看到窗外那美丽的景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这个轻松的环境中去构建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被动地回答问题中去学习语文。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轻松的学习氛围去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如在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的理解过程中,笔者便以适当地调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说道:“哎,当我没有能力去帮助你们提高成绩的时候,我也会像苏轼这般借酒消愁啊!你们把我愁的啊!”学生立即笑了起来,笔者便顺势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诗中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其实苏轼也不像我,我是发愁,苏轼的胸怀不是不像我这般,他是将愁情随着洒下的杯酒淹没在了大江之中啊!”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了词人的那种洒脱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有效课堂组织形式,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这样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有效,但是在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能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离开课堂。
例如,在《六国论》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从古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要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就依照旧的教学模式,迫不及待将文章通篇翻译,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当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比较适合古文的学习,当小组中有成员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能获得最深刻的认知。
总之,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教育,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素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注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语文,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季晓松.以生为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J].教育,2015,(51).
[2]赵伟建.激发学习兴趣,回归教学本源——高中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