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6-08-15陈成春
陈成春
摘 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视角出发,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为起点,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构要素,提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效的时代对策。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结构要素;对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中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最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倾向的思想观念。它对其他价值观起决定和支配作用,是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鲜明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构要素
(1)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与客体相对应,是对客体实施一定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个体,是指发动、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人,即教师、领导者、辅导员等;另一类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体,是组织、发动和实施的群体组织。
(2)教育客体。教育客体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主体相对应,是主体的作用对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也包括教职工队伍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类型划分上,除个体客体外,也包含群体客体。
(3)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媒介因素,集中体现在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时的内容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介体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之间互动的桥梁,其特点是关联性和传导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进行直接灌输或隐性渗透的重要方式。
(4)教育环体。环境因素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是在一定具体环境中进行,脱离了具体环境和条件,教育就会显得空洞乏力,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要关注以下几大内容:国家发展大环境和校园建设小环境;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3.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析
(1)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教育主体。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提升高校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应成为首要选择。要不断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出科学理论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同时,教师个体主体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更好地带动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组织主体的发展,进而塑造不断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更好发挥主导作用。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客体作用。教育者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受教育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实现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以教为主”向“教学相长”转型,不断寻求施教与受教的最佳结合点,在教育主体的引导、教育和影响下,使其逐步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心理认同、行为认同的变化,激发个体的积极作用。
(3)发挥课堂教育渠道作用,强化理论灌输。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接受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在课堂上,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用好课堂教育这一介体,在传播方法上强化理论灌输。
(4)注重校园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外部客观环境密不可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要围绕提升高校硬件设施,从优化学风、校风建设入手,切实优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体因素,真正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形成认同,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gmw.cn/sixiang/2012-11/18/content_5725672.html.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