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16-08-15王璐
王璐
【摘 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大学校园中也相继都开设了多样的艺术类专业,且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因此,如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有规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引起了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关注。本文主要立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现状,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升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教与学;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94-02
当今,我国的高等艺术类教育事业发展已基本形成规模,形成了具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和相对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艺术基本学科包括六大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广播和影视专业。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大,相关高等院校大规模地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大批量的学生进入艺术类专业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艺术类学生充分吸收课堂知识,是近年来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青年教师需要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很鲜明的群体,他们与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个性尤为突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共性”和“个性”共存。
艺术类学生在成长中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更重视自己的专业能力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艺术生。进入大学之后,艺术生学习专业课的方向就比普通专业的学生更明确,他们在专业课程上的时间投入会比入校之前更多,又加之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更加导致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淡薄、基础知识面狭窄。因此,全方位加强他们的文化基础素养,同时拓宽文化知识领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从我国艺术类考生的生源状况分布状况来看,考生数量分布较大的省份包括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自然也就形成了当地的“艺考热”,许多家庭迫使孩子从小就进入艺术培养的氛围之中。但是,更多的学生是专注于艺考的,这其中包括两类学生:一类是从小就热爱艺术的,专攻音乐、舞蹈等纯艺术专业。另一类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突击式培训的亚艺术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戏剧影视等专业。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很多考生会选择亚艺术进行突击培训,家长和孩子会集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专注于艺考,使得孩子在临近高考的关头及时转化为“艺术生”的身份。
按照上述的生源分布情况来看,艺术类入学考试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等学校的重要关卡。通过考核的学生专业课整体素质都处于合格状态,与之相对的文化素质则参差不齐,文化课优生和文化课差生占据学生整体的少数两端,而大部分学生则处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位置,这样的状况也让我们艺术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倍感压力。
二、针对学生特性,提升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是艺术表现的过程,更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课堂的基础教学备课至课堂授课,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细致入微,针对民办高校艺术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得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艺术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优化。
(一)科学备课是核心基础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工作是备课环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在平日的备课中除了要吃透教材内容以外,还要结合实践内容多给学生列举、分析鲜活的实例,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他们若能充分融入课堂、获取知识,已经算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授课时坚决杜绝死盯教材就是必要的前提,能够在备课中收集同范围的教材作为参考的同时,将目光及时地关注到社会各项同专业范畴相关的实践实例中,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改变。例如,影视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给学生对当下影视相关热门话题进行倾向性分析。影视专业不同于音乐、舞蹈等纯艺术专业,它属于亚艺术,入学时学生基本属于之前列举的“考前突击生”,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难度较大。但因学生对所选专业有潜在兴趣,会关注该专业的动态新闻,也许他们还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但凭借兴趣关注实事、积累素材,就能在课堂理论讲述之后,为实践问题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复习资源。
艺术类专业青年教师的备课环节就像一段音乐中的强起部分,充分的、科学的备课是绝对的关键。对重点、难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展开,结合社会实际,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进行剖析讲述,将照本宣科引起的学生缺乏兴趣等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善,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于实际讲课内容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二)正确处理教材与讲稿之间的关系
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讲稿内容信息量大,甚至课堂上所讲述的最细致化的语句也会出现在讲稿中,这种做法固然是认真的,可是照本宣科、演讲式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被众多高校学生接受,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是无一例外。
也有很多高校教师在讲课中没有讲稿,每节课只有一个核心的知识点,课堂中随机发散,学生可能会更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但这样相对集中的发散式授课方式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其一,纯集中式发散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停歇地跟随老师的节奏,善于表达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有极强的随意性,因此在课堂上容易造成内容重心的偏移;其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们课堂上即兴发散思维,会使学生们的笔记记录状况达不到完整性。但这些弊端也是需要分专业考虑的,若是将这样的授课方式合理地应用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课堂上,便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教案和教材多数情况下只是备课环节的依据,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少会让学生们翻书看字甚至阅读。艺术生具有很强的惰性和个性,但是,鲜明的个性又会使他们具有另类的目光和对事物独特的理解。因此,照本宣科的老套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更难言提高了。
个人认为,高校教育本是以独立、自主式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但想要学生一进校门就能自主学习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艺术生的独立性普遍较强,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会受到自身惰性的影响。根据艺术类学生的表现特征,笔者认为艺术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讲稿关系时应减少在课堂中使用教材的几率,利用备课环节将教材中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整合,在自己的教案中进行标注,之后的大部分心思还应花在搜集课外实践案例中,分析同课程中涉及到的案例,并按照分析的思路有序地写在教学教案中。
三、结论
高校教育整体不断发展,艺术类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专业课授课教师们如何提升课堂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正确掌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有针对性的认真备课,并将科学的讲课方式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国军.艺术教育与创新教育[J].河南:焦作大学学报,2004.
[2]上海政法学院.改革与思考:高校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9.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
[4]杨岚.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2006.
作者简介:
王 璐(198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学历,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