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声方法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2016-08-15常喆
常喆
【摘 要】声乐演唱既是音乐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艺术。美妙的歌声都是经过长久艰苦的训练才能做到的,在这当中,发声方法是声乐演唱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下文,笔者将结合声乐演唱中的发声方法,深入探究科学发声方法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声方法;声乐演唱;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67-01
因为声乐演唱主要是通过嗓音发声来表达作品情感的,这就对演唱者的发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强科学发声方法对声乐演唱重要性的研究,能够帮助演唱者更为深入地认识到科学发声方法的重要性,并在学习和练习中重视发声方法,进而提高自身演唱水平。
一、合理运用科学发声方法,提高演唱水平
声乐演唱艺术作为世界艺术之林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演唱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声乐演唱的歌曲种类丰富,这对于演唱者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就理论角度而言,声乐演唱科学发声方法要求演唱者具有明亮圆润、富有金属性等特点的音色,而这些都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够获得的,因此科学发声方法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声方法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放松心态是演唱好坏的重要因素,若演唱者不重视发声方法与心态,不能正确地运用发声方法或者处于紧张的状态,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声效果,因此演唱者要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下进行演唱。声乐演唱的成功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的,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发声方法对于声乐演唱就好比工具之于工作的成效,有了完善的工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演唱效果。只有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声乐演唱,才能更好地将声音发出来,提高演唱水平。
二、灵活运用声音,创造出美妙的声乐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一方面要进行一些基础练习,另外还要进行中声部的练习。中声部练习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对于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进而还要增加对中声区的练习力度,在练习的过程中,从低音量开始,在夯实基础后,慢慢向较高的音域发展。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慢慢提升自身的音量。声乐演唱练习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另外还需要保护好自身的声带,而采取科学发声方法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中声区练习时不要刻意追求音量,而是要灵活运用声音,演唱出美妙的音色,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简单地说,演唱者在演唱中音时,要深呼吸,使声音富有弹性,将喉头固定在水平位上,将声音尽量外送,但是要保持音高在同一位置上。在声乐学习中,常常将声音比喻为串珍珠,强调的就是音要在同一水平上,要保持声音的连续性。综上所述,掌握科学的中声部发声方法,不仅能够保护声带,还能发出更加美妙的音色,更好地诠释声乐演唱作品。
三、演唱自然,提升演唱美感
高音往往用来表达作品的高潮部分,具有激发欣赏者情绪的效果,是声乐发声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掌握了高音发声方法,能够赋予整个演唱过程更好的效果。实践中,演唱者应随着声音高低进行调整,同时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般吸住气,促使喉咙能够处于开放的状态,同时喉头向下调整,保持在吸气的状态。高声部是声乐演唱的重难点,视个体差异,不同的人高声部发声方法会有些许不同。
声乐演唱作为一项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演唱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演唱质量。因此在演唱时,演唱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在高音区时用尽全力,而是要放松身心,将演唱低音时的状态用在高音学习阶段,找到叹气真实感觉后,将音高提上来,在此基础上发出来的声音就不会让人感到僵硬,才能将歌曲的内涵表达出来。
四、结论
音乐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对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视,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科学发声方法在提高演唱水平、缓解声带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开始认真调整和优化演唱者的发声方法,以培养更多专业的声乐演唱者,推进我国声乐演唱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韩刘.谈声乐演唱中的发声练习[J].大舞台,2014,(10):205-206.
[2]贺苗苗.高校声乐演唱的技巧与诀窍——评《唱歌的技巧与诀窍》[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129.
[3]王亚莉.如何在声乐演唱中科学使用发声方法——评《科学练声:提高嗓音的表现力感染力(第二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130.
[4]高歌.试论科学发声方法在通俗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69.
[5]谢立山,文婷.论“舌头”功能性在声乐发声与演唱中的科学运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44-50.
作者简介:
常 喆(1991-),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本科学历,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