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2016-08-15万黎
万黎
摘要: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常见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找出问题,及时诊断,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和策略,才能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过程 问题 对策
斯蒂芬·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强调:“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接受性技能的听和读,而非通过输出性技能的说和写来进行的。”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对语言习得机制认识的逐渐清晰,语言学家斯维田在跟踪、研究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时发现,在一些法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测试中,浸入式学生的听读成绩与同龄的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成绩相差无几,但浸入式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远远低于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水平。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输出机会太少, 由此提出了“输出假设”。
“输出假设”认为,在输出活动中,由于需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学生必须经历语言形式的尝试、构建和改进过程。 由于表达遇到困难,学生会更加注意相关形式和规则,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流利度,增加学生对语言点的敏感度,帮助学生验证其关于语言的假设,有助于学生“反思”、控制和内化语言。
写是重要的输出过程,但教师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误区,他们认为作文教学耗时多、见效慢。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入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分阶段开展写作训练
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写作是把输入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促进学生语言习得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意识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定一个标题、一个话题,甚至一个作文题,然后让学生据此写作,这种一味求大、求全、求省事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摊大饼”。作文教学也需要分阶段进行,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在指导过程中,有的教师一讲到底,理论和方法讲得天花乱坠,幻想让自己的指导成为学生作文提升的“速效丸”。
分阶段写作要求教师把写作任务细化、阶段化,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在指导层面上,教师可以按写什么、如何写、写后改的阶段给学生设定一个梯架, 让学生有序地展开写作,而不是盲目下笔,没有头绪。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Reading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讲的是关于“Justin Foster”失联的新闻故事,笔者在阅读后分三个阶段要求学生开展写作,第一阶段是“情节复述”,第二阶段是“词组收集”,第三阶段是“框架搭建”。只有循序渐进,遵循写作的内在特点,学生才能逐步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写作之前要先审题
量变固然会引起质变,但一味地求多、求快,缺乏必要的准备,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效果。有的教师发现,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下笔,或才写寥寥几行,就觉得无话可写;有的学生写出的语句词不达意,甚至在写作过程中“跟着感觉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一切,都是写作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引起的,以至于写作时磕磕绊绊,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一直在低水平线上空挡滑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写好作文,审题环节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于“Smog‘雾霾”的原因、危害和解决措施的文章时,首先,教师可精选有关雾霾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进行语言输入,然后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源,搜集、整合相关信息,并摘选与此话题相关的词组和句型结构,再指导学生谋篇布局,从而在写作前就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写起来得心应手。
三、口头作文简易要有支架作用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其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讨论真正成为学生观点争鸣、思维相撞、情感相融的场所,依然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它和输入一脉相承,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对写作话题的一致性产生共识,对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共同的理解,那么输出才有了“纲”,纲举才能目张。有了话题的一致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则文章的主题、核心词汇和结构便有了轮廓,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为学生考虑得太多,服务过于周到,往往适得其反。如有的教师把文章的间架结构和段落层次直接写在黑板上或打在屏幕上,句子间人称的转述、句意的转折、并列或递进等都给定了标识词,学生只要把符合句意的一些词汇以主谓宾或主系表的方式罗列起来,文章就基本成型了。其实,这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表现,看似是教师指导有方,实则是好心办坏事,因为这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思维缺少锻炼,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只能顺着教师的框架亦步亦趋。这种作文因为缺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显得毫无生气。
写作过程就如同学游泳,教师一直给予帮助、协助,学生会因为依赖而失去领悟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下水,游泳水平才会在游泳过程中得到提高。可见,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的教师从高一开始就直接把高考作文作为学生练笔的题目,这其实并不可取。因为写作文毫无新意,无论是审题还是要求,都显得有些“冷面孔”。
瑞德·埃利斯的动机理论认为:“由学习者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发的内部动机对外语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他最初的写作目的只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可见,目标和愿景尽管需要,但更要看清脚下的路,个人此时、此地、此情和此景的内在需求才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写作的最大动能。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理应成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吉晨春.高中英语“过程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教学版),20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