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进口贸易战略研究
2016-08-15刘志坚杨洋
刘志坚++杨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分工,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刘世锦,2006)。但是,此种带有浓厚 “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初始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显著,特别是近年来巨额贸易顺差的累积不仅使我国遭遇空前严峻的贸易摩擦,更是严重制约了国内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余永定,2010)。伴随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以及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强制性平衡调整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如何通过转型发展并更加重视进口的作用“成为世界新兴进口大国与市场大国,以此支撑和平发展”(刘鹤,2011),成为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关于进口贸易的相关研究述评
基于 “重出口”而“轻进口”的外贸倾向,学术界对我国进口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但相关研究成果大多表明,“进口经常是比出口更重要的经济增长推动器”( Scott C.Bradford,2005)。另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机制,并将进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细分为要素供给效应、产业演进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竞争效应等(赖明勇等,2005;徐光耀等,2007)。整体来看,已有研究或者从国家经济安全与要素缺口的角度强调了对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或者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强调了对高新技术资本品、中间品的进口。但是,一方面,在我国外贸发展已超越单纯进口替代与出口支持,整体步入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国内所需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难以通过进口的形式获得;另一方面,更注重高科技资本品与资源型产品的进口模式,实质仍然是“以进为出”的思路,无益于我国长期贸易收支平衡的实现。可见,我国应如何开展进口贸易仍值得深思。
本文从国民福利角度探讨我国进口贸易的调整与优化问题。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化增长”的事实说明,如果仅关注于对外贸易初始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功能,而忽略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贸易的长期动态收益,则必然产生过大的“对外支付效应”而不可持续。因此,我国贸易模式转型应回归“出口是手段,进口是目的” 这一初衷,并以此实现国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进口贸易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升
现代开放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进口贸易较之于出口贸易能产生更为直接的社会福利效应:其不仅是平抑物价水平的有效方法,同时进口产生的竞争效应还能加速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的转移,从而在创造结构效率的同时提升要素回报率。此外,面对当今世界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发展进口贸易还能间接产生资源、环境的保护效应。
(一)进口贸易与物价水平的有效控制
通过外贸调节物价水平,理论界早有关注,早在李嘉图的研究中,“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的趋势”就包含了通过进口贸易抑制物价上涨的朴素思想。然而,我国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于外贸如何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形成,而忽略了外贸与通胀关系的另一面:通过发展进口贸易与合理调整外贸结构,同样能有效降低一国的通胀水平。
从近年我国通胀成因来看,外贸尤其与之关系密切。一方面,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持续贸易顺差导致央行被动地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而货币供给总量又会进一步通过派生存款按乘数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为了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央行会采取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购买欧美国家政府债券等外汇冲销政策,但这些资本的相当一部分又会以各种形式反向回流国内,导致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加剧通胀水平。同时,在持续贸易顺差所产生的本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投资者也会借助于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乘机炒作人民币升值,从而刺激热钱涌入,通胀形势更加严峻。因此,针对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成因,发展进口贸易以控制贸易顺差规模,理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展进口贸易也是应对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中国是一个能源、原材料匮乏的国家,同时也是国际大宗商品的原料主消费国,由于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因而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基础产品输入价格一旦上涨,势必引发或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合理调整进口贸易的结构,平衡产成品进口与原材料进口的比例,将有助于平抑输入基础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胀水平的影响。
(二)进口贸易与贸易竞争力
从国际分工来看,我国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进口引致出口”模式,即通过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中间品、原材料等,再利用我国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加工、组装、出口。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也大多属于劳动力要素寻找型而非资本、技术要素推进型,其主要目的仍在于充分挖掘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因此,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我国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端劳动力”工资增速远超城市工人工资涨幅以及大规模 “农民工返乡潮”快速被“民工荒”所替代,说明我国“低端劳动力”供给已由总量的过剩转向了结构性的过剩。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拐点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将慢慢丧失某些领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考虑我国较低的个人劳动生产率水平,则这种优势的失去将会更加迅速。因此,合理调整进口贸易的结构,增加进口传统上我国拥有比较优势但此种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是推进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发展、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方法。同时,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又将形成进口贸易顺利开展的基础,国民也将享受到更多、更加多样化以及价廉物美的国外产品。
(三)进口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收益率的提升
产业结构状况与进口贸易密切相关,因为进口贸易带来的竞争效应将解放低端产业中的生产要素,并促使其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产业,引致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同时,进口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能有效弥补国内科研水平的不足,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endprint
基于低劳动成本的贸易模式,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承担的更多是生产制造与“消费”角色;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也往往是将非核心制造环节转移到外围,自身牢牢控制核心和高端环节。因此,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被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实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的滞后又导致对廉价要素以及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的过度依赖,企业倾向于更多使用廉价要素而不愿意投资相对昂贵的设备与技术。如此,产业升级滞后与对低要素成本的依赖在我国事实上形成了恶性的“累积循环”,且经济增长对外需愈加依赖,资源愈加集中于低端出口行业,这种状况则愈加恶化。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此恶性“累积循环”。
发展进口贸易能有效打破该循环,特别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能促使生产要素从低端生产环节转向要素回报率更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而要素回报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涨又将通过需求因素与成本因素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资水平上涨将增强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社会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需求总量增加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张与规模经济产生,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直接引致产业结构变迁;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其利润率,在此过程中,低效率企业被淘汰而高效率企业则得以生存和发展,或低效率企业为不被淘汰不得不采取技术创新、强化管理等措施提高效率、实现利润。适当调整进口贸易结构,有利于要素回报与产业升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行业利润与国民收入水平也会在此循环中得到不断提高。
(四)环境问题:产业转移与进口贸易
资源的短缺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容纳能力的有限性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低层次竞争的“合成谬误”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严峻。“进口引致出口”的贸易发展模式以及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充当的“价值增值地”和“出口平台”的角色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资源,留下了严重的污染,但赚取的利润却相当有限;同时,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贸易规模驱动下,政府优惠政策叠加上市场失灵、政府政策失效等负面效应,污染排放更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增长急剧增加。因此,我国外贸扩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等事实上被外贸产生的环境代价所大大抵消(余北迪等,2005)。
合理获取国际资源理应成为我国环保战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不能单纯因为就业等问题过于强调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更不能为了维持产业竞争力在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陷入“向底线赛跑”的恶性竞争,而应通过扩大进口的方式弥补需求缺口,以此促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资源消费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环节转移。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内能源、原材料战略储备的同时,对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产品也要逐步通过进口方式替代国内生产。
四、结论与启示
(一)摒弃“重商主义”思维,更加重视进口的作用
“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加着我国的发展成本,重视进口的作用以平衡长期贸易失衡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逐步实现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在整体步入自主创新发展新阶段,我国应在强调对高新技术产品引进的同时,逐步增加对竞争力转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以此抑制物价,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效竞争机制形成与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流动,最终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进口贸易与海外投资的互动机制
合理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口结构,通过进口更多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润中间品而将其生产环节转移至国外,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资源类产业的海外投资布局,鼓励相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制定相关产品进口支持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基于自主开放体系的我国国家价值链构建研究》研究成果,编号K5250252。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