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历史视域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016-08-15张文伟
张 文 伟
(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全球化历史视域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张 文 伟
(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更是全球化历史的体现。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历史经历了地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全球化发展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历史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全球化的内容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人们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矛盾和冲突仍沿袭传统的观念和方式。这种观念和方式与客观历史发展需要的不协调激化了矛盾,引发了20世纪前期世界性的大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其极端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警醒了世人,战后人们逐渐探索适应全球化历史新时期需要的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构建和完善较为合理的全球性体系,从而推动了全球化历史进入了全方位全球化的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 全球化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70多年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大战,是因为全球80%的人口和84%的国家及地区卷入了战争[1]。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迄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这场大战的反思和检讨。西方一些学者往往单纯地将战争爆发归咎于希特勒主观意志。美国史学家泰勒提出的“二重起源”论也将战争简单归结为一种偶尔的过失,即潜伏着的导致战争的因素与当时政治家们的各种失策互为补充,最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2]。也有学者从国际关系分析入手,认为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权力均势遭到破坏而发生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于两类国家之间的争夺而爆发。一类是既得利益国家,力图保持业已到手的利益,另一类是决心为本国日益膨胀的人口征服生存空间,取得新财富和新权力[3]。苏联和我国国内一般观点都认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认为“二战”是帝国主义扩张本质决定的。迄今,普遍的观点仍将战争原因主要归结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争霸[4]。这些观点都集中在当时列强的全球争夺这一表面现象。实际上,若进一步深究,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强国在全球性的争夺和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在20世纪前期呢?在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二战”与其说是历史问题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对它的探讨和评述脱离不了现实的情感因素。随着与战争同时代的人们逐渐故去,对现今人们而言,“二战”的现实政治属性正逐渐淡化,从而越来越成为了历史事件。所以,在“二战”结束70多年的今天,我们应该逐渐摆脱祖辈或父辈的情感色彩,采取比较超然的心态重新审视这场大战。
一
任何历史事件或现象,只有从长时段和宏观视角入手,才能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恰当定位。依此,我们对“二战”的考察也应该将其纳入近现代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要以对全球化历史过程和规律的认知为基础。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对人们来说已是耳熟能详的词汇。历史地看,全球化指的是人类逐渐超越传统的族群、国家、地域限制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社会关系的过程和结果,它是相对于过去历史中不同族群、区域之间相互隔绝、缺乏稳定持久交往的状态而言的。全球化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人类历史演变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地突破古代不同族群、国家、文明和地域之间的孤立和隔绝,逐步走向整体性的普遍联系状态。可以说,没有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更是全球化发展的体现。
全球化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相伴的历史现象。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缺乏大范围、大规模交往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世界不同族群、国家和文明之间缺乏畅通稳定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孤立和隔绝是一种常态。经过数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才使得人类全球性的交往有了可能。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因素在欧洲产生和不断壮大,在资本牟利本性驱使下的资本扩张需要则使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上述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结合推动了全球性交往、交流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形成了如今全球密切联系和依存的状态。所以,全球普遍交往肇始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深化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全球化历史实质上就是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的一直是欧洲(西方)。根据全球化历史的内容和性质的变化,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历史可以分为地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全球化发展三个阶段。
地理全球化始于15、16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由此,人类才知道自己生存了数百万年的这个星球有多大、有多少陆地和海洋,才有可能展开涉及全球的活动。最早的全球性活动就是西欧国家依仗武力展开的对外殖民和贸易,通过掠夺财富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在最初两百多年时间内,欧洲资本主义还很脆弱,既需要不断地扩大市场,又需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和扶持。因而,当时的欧洲一方面在政治上消灭封建割据,实现王权之下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萌发了民族化和国家化的现象,主权国家观念被提出并用于反对代表欧洲大一统的罗马皇帝和天主教廷。由此诞生的君权国家(后演变为民族国家)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通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对资本主义予以了保护和扶持。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主要国家之间力量相对均衡,谁也无法轻易打开对方的大门。这样,在自我保护的重商主义环境下,资本发展要在欧洲本土获得更广大的市场很艰难。因此,欧洲各国政府出于维护本国资本利益的需要,只能通过在亚非美地区占领殖民地、开拓海外市场,构建宗主国加殖民地的“统一”市场。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没有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商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多以及价格的降低,资本为了实现牟利有了进一步扩大市场的欲求。但总体上,由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尚未建立,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其扩张的地域和领域都还是有限的。尤其在东方,面对当时国力仍高于自己的少数文明大国,只能是通过占领殖民据点、非法贸易和谋求商业往来满足资本牟利的需要。地理全球化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欧洲直接征服和掠夺与古代帝国的行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将区域性的行为搬到了全球舞台,欧洲并没有真正把全球结合为一个紧密体系。地理全球化的基础是很脆弱的,也不是不可逆的,但它是全球化历史的开始。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历史的第二个阶段,始于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新的科技进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大工业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各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资本的垄断。日益庞大的工业和金融资本控制了经济所有领域,乃至渗透到了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资本谋求更大的商品、原料和投资市场的欲望也急剧膨胀。因为大量丰富商品的生产需要更大的销售市场,而各国国内市场又迅速饱和了;过剩资本也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在此情况下,跨国、跨区域的贸易和投资成为必需并日渐活跃和增多,从而推动了各国、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而且在西方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的情况下,原先一些非西方地区也开始走上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与先发国家日渐密切的经济联系,主动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这个阶段全球经济联系不同于第一阶段的偶尔性、自发性、强制性,表现为普遍性、自觉性、必然性,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走上了全球一体化道路,全球化发展也真正成为不可逆的历史现象。另外,大工业发展也使得西方彻底全面地超越了东方,对西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和控制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成为可能。所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非西方地区和国家先后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新阶段的标志。
全方位全球化发展是全球化历史的第三个阶段,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阶段全球化全面推进和深化的基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实现全方位即时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民族、国家、地域的限制。在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导致现代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贸易、金融运作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跨国跨区域扩张成为一种大势,便捷的人员、资金、物质全球流动和信息沟通成为其重要特征。原先被动卷入全球化发展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变成主动融入其中,更促使世界经济各个方面融为了一个难以割裂的整体。在此阶段,全球化还从经济领域外溢到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领域,使得全球化历史进入了全方位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回顾全球化历史过程,我们能够认识到没有全球化历史的发展,也就爆发不了世界大战。那么全球化发展为什么会造成20世纪前期的世界大战?
二
伴随全球化历史过程产生了一种新的历史现象,就是世界性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尖锐到难以调和的时候,战争就成为必然。
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资本利益冲突实质上是近现代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全球化初始阶段,资本逐渐实现了与主权国家的紧密结合。资本所固有的扩张性和主权国家所谓民族利益结合,使得当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形成的观念就是通过暴力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所以,资本“是带着‘国家’和‘民族’的深刻烙印走向世界市场的”[5]。新诞生的欧洲民族国家围绕各自资本的利益在全球展开了角逐。但在地理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不同阶段,全球性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及其所涉及范围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国际事务参与主体(国家)在处理国际矛盾和冲突的观念和方式也应有差异。但人们基于一定社会存在产生的意识及其对应的方式与客观社会存在之间往往不是同步的,前者一般具有滞后性。这种不同步,必然造成由于旧意识与新客观存在之间不和谐而引起的社会动荡。20世纪前期世界性的大动荡正是由于在全球化状态发生转变时,人们处理国际关系的观念和方式与全球化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协调而发生的。
在地理全球化时期,国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为殖民国家对商业据点、商路和殖民地控制权的争夺。但这个时期欧洲还没有实现对全球的控制,也就不可能发生波及全球的战争。这种状况到18世纪中叶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机器生产方式的诞生,资本为追求更大利益,需要越来越广阔的原材料和工业品市场。因而,欧洲列强在全球的争夺方式由直接的掠夺逐渐转为对更广阔市场的控制。自此,欧洲列强开始对亚非美腹地的征服和势力范围的争夺,并将各自控制的地域作为原料生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地,建立起相对比较封闭的具有浓厚排外性的殖民帝国。早期重商主义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在鼓励本国资本向海外扩张同时,对本国或本帝国的市场实行的是严格的贸易保护,造成了世界市场的严重分割。由于当时世界尚有广袤的地域可以由它们去征服和控制,因而冲突和战争只限于欧洲或部分殖民地。在这个阶段另外一个全球性矛盾就是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但表现出来的一般是单个被殖民国家或地区与一个或少数殖民国家的冲突或战争。所以,在地理全球化阶段的数百年时间内,是缺乏爆发世界大战的客观条件的。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崇尚武力扩张,凭借坚船利炮追求征服和占有更多的殖民地、控制更大的势力范围。各国普遍形成了将国际关系视为你失我得零和博弈的观念,往往以武力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方式。
19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阶段到来,全球化历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量剩余商品和资本急需谋求出路,资本必须通过全球扩张牟取更大的利益。这样一来,原先适应小工业和殖民地贸易的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的殖民帝国内的消费增长赶不上大工业能提供的供给扩张。突破封闭的市场藩篱、实现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已经成为资本的新渴望。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促使工业化成为全球性的现象,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后发国家迅速崛起;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一些非西方国家和地区更推动了工业化的全球扩散。到这个时候,世界性的分工也开始呈现,非欧洲地区已经无法摆脱西方再重回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了,从而完成了从“被迫”到“自愿”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这一切都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区域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快就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体化。与地理全球化阶段比较,这个时期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交往密切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利益已经不完全是相互对立的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突破民族国家和殖民帝国的市场分割,在全球构建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以满足不断壮大的资本和世界经济正常运作的需要;也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和冲突时树立世界一体的观念,在承认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谈判、协调、妥协等政治方式予以解决。但与这种发展需要相悖的客观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世界是被少数西方列强瓜分的,世界市场仍是分割的,日益扩大资本对世界市场开放的诉求在当时还难以得到满足。全球化历史进入了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人们面临着选择,即到底是坚持传统处理国际关系的观念和方式,还是将其摒弃并确立新观念和方式。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当时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发展客观历史需要的改变,使得全球性矛盾和冲突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激烈。
三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预示全球化历史的转型,但传统割裂的世界市场状况与经济全球化开放市场的需求是相悖的。因而,在更具扩张性的大工业和金融资本推动下,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沿袭传统的零和博弈观念和武力扩张方式,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对独占性的原料、能源产地和商品、资本的输出地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列强之间实力的重新洗牌,新崛起的强国对旧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划分强烈不满,表现出了更强的扩张性。列强之间日趋白热化的争夺,加上适合全球化新阶段的有效的谈判、协调、妥协机制尚未建立,最后只能是兵戎相见。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国际局势动荡的根源都在于此。所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性质可以说是相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演[6],或者是一场大战的两个阶段[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已显颓势。但长期沉溺于世界中心心态中的欧洲传统列强,并没有也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更未清醒意识到数百年沿袭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观念和方式与经济全球化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欧洲列强利用自己仍然存留的或通过战争获得的某些优势地位,企图建立起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体系,却毫不顾及这种沿袭传统观念所确立的体系是否适合经济全球化的新需要。所以,我们看到最后构建的仍是沿袭“强权原则”的凡尔赛体系,其重心仍在欧洲。华盛顿会议部分弥补了巴黎和会的不足,但实质仍是将巴黎和会原则搬到了东方。这种本质没有改变的新国际体系也就成为酝酿新的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例如,对德国领土调整和赔款问题的处理,就被德国视为强加于自己的枷锁,虽然当时只有屈服,但埋下了对战胜国的仇视心理。大战的惨烈教训已经使得当时许多人认识到创建国际安全机制的重要性。因此,“一战”后成立了标榜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国联”,试图以这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取代国家强权。但实质上从一开始“国联”便是一个缺乏权威性和软弱的国际机构。总之,“一战”后构建的国际体系仍是强权体系,由于没有真正有效地保障所有被卷入全球化潮流中的各方利益共享的机制,最终被摒弃成为必然。
“一战”后,全球仍延续着被列强分割的状态,也没有解决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问题。战后初期,西方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全球市场的割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暂时有所被掩盖。但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爆发,这种不协调造成的矛盾也就总爆发了。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全新的危机,本应基于全球合作协调的新观念和方式来解决,但各国执行的仍是传统的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表现为经济的自我保护和对外封锁、政治上的武力扩张,由此再度把世界拖入了激烈冲突的深渊。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就是典型,由于对本国利益的无限追求而使其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扩张和暴力色彩。当年墨索里尼鼓吹的就是意大利对世界“最高统治权”;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也是以谋求德国的无限“生存空间”对德国民众进行煽动的;日本扩张无论其打出的幌子如何冠冕堂皇,其摆脱本国资源贫乏和市场狭隘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征服亚洲并称霸世界是其总体战略目标。它们作为“一战”的战败国或分赃得利较少的国家,为实现本国摆脱危机和资本牟利的需要,不断扩大军备并发动战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外掠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早期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妥协,虽然各自的原因和妥协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这场经济大危机打击下的无奈选择。这场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危机造成了主导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分裂和全球对抗。这种对抗一旦以战争的方式表现,自然就演变为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所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天然的扩张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显著原因。如果从全球化历史的深层次因素分析,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实际上是秉持传统“零和”博弈观念和武力征服方式的最极端表现。
总之,虽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主导世界的西方国家及其大部分政治领导人仍未看清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需要。“他们只是知道需要某种最大程度上符合本国利益的和平,却并不真正知道如何获得稳定的总体和平,更不知道怎样设计为稳定的和平所需要的新的和平结构。正是在他们构筑和平的历史行为中,写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最初伏笔。”[8]
四
全球化历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从单纯的地理全球化向经济全球化转型时期,“新的体系正在挣扎降生,而旧的体系正在苟延残喘”[9]。由于两种全球体系性质的不同,它们的交错并存引发了世界大动荡。但这种动荡并没有延缓全球化的步伐,反而警醒世人逐渐探索适应全球化历史新时期需要的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构建和完善全球性体系。“二战”结束以来,全球性的新旧矛盾一直存在,有些矛盾比“二战”前还要尖锐,但世界大战再没有发生,且全球化还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全方位外溢。这也可视为“二战”留给我们后人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全球化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交往交流不断加深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历史上,战争就是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形式,“二战”同样极大推动了全球性的普遍交往。战争期间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就是超越地域、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全球性的广泛联盟,而且这种合作涉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是全方位的。这种联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和依存程度,为战后经济全球化拓展、各国各区域之间依存关系的加深开辟了道路。
全球化每一次转变的前提都是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巨变,基础都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科技战争[10],“二战”时期军事技术的大发展及战后的民用化,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如计算机研发、原子科学应用、空间技术开拓、生物工程发展的基础都是“二战”期间奠定的,推动了战后经济全球化深化和拓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展开刺激全球经济领域实现了愈加频繁、愈大规模的交往,商品、人员、资本等经济要素全球流动,使得各国、各区域在此体系中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还表现为跨国跨区域生产组织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其中跨国公司的壮大成为主要标志,跨国公司打破了国界和地理限制,它们的全球运作把世界经济更进一步地绑定在一起,形成全球跨国家跨区域的大流通、大循环。另外,建立在经济主权让渡基础上的跨国经济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为代表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运行,密切了跨国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更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二战”试图使用战争手段实现的目标,在当代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无法摆脱这个全球性的经济体了,就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成了全球性的现象,如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80年代的债务危机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波及了全球。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已经难以区分你我,只有进一步加强这种联系,才能保证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战”后,全球化历史不断深化和扩展,并朝全方位全球化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外溢的必然结果。因为要保障已经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其他领域的全球化合作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明智的政治家都清楚,彻底改变“二战”前传统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观念和手段,用政治的、外交的手段解决相互之间乃至全球性的矛盾和纠纷成为共识。无论当代全球性的、区域性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尖锐激烈,大家都逐渐适应了用新的方式和途径加以解决,这就是全球化趋势加强的结果。反观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恰恰是因为当时的全球化没有发展到将世界融合到当今如此密切的程度。
从国际政治领域来看。“二战”结束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时代,传统大国之外国家的崛起甚至主导世界(例如美国、苏联);民族自决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被普遍接受,不同民族和国家主权独立,为全球性的平等交流和交往奠定了基础,真正开创了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社会。从经济全球化阶段开始,人们就如何推动政治领域的一体化作出了各种尝试,主要集中在以集体安全机制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二战”后,虽然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极大推动了国际政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冷战后,国际上又在尝试一种更加开放的国际安全新模式,这就是强调多边基础上对话的合作安全,也有利于世界朝全球化的终极目标发展[11]。合作安全基于对各国各民族国家利益的认同,强调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利益冲突,在尽力照顾各国、各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带动下,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模式日益趋同,不同性质的国家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推动政治民主化,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这种趋同也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当代全球化历史发展另一方面重要体现就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即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相互尊重、认同各自的文化和发展道路,从而达到共存共荣。“二战”彻底打破了近代以来人类交往的西方主导的一元化旧格局,形成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12]。目前,全球化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也正在构建中。随着“二战”后全球化的深化和现代化的传播,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也日益显现,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宗教问题,民族和种族冲突问题,跨区域犯罪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精神危机等社会问题。人类社会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今这样感受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所以,“当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13]。世界上的人们开始逐渐学会了从全球化发展新角度,重新审视“二战”之前人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旧观念和方式,无论发生何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尽力避免以战争方式解决问题,和平和发展潮流深入人心。人们都明白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在全方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家竞争仍然很激烈,但竞争领域已经从军事转向了科技、经济和文化。总之,“二战”结束了旧的观念和模式,“使人类社会出现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模式,取代了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战后人类社会经济的空前进步与繁荣”[12]。
五
现如今,适应全球化历史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新观念和新方式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自由开放的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全球体系的新机制逐渐成型,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但目前全球化发展现状与全球化理想状态尚有差距。从理论上来说,真正全球化必须实现经济要素全球范围自由流动,世界各国各区域在互补互助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全面一体化并达到程度相当的发展水平;国际政治实现各国各民族实际的平等和民主化,没有强权的存在,或者世界由一个拥有一定强制力的国际机构调控;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得到充分尊重,实现多元共存。那时候的人类社会都“要理解别人、尊重近邻,同时也尊重距离遥远的社会的权益和事务,在具有不同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人们之间,应该促进交流和协商,而不是以暴力和冲突来解决争端”[14]。一句话,真正全球化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动全球一体化的深化,更有待于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全球性的秩序和运行规则。
“二战”是全球化历史过程的副产品,它的发生有它的必然性,但也不是绝对不可阻止的。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二战”爆发的教训,将其作为未来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的警示。未来全球化还必然一直相伴着历史遗留或新产生的各种全球性矛盾,如果处理不慎,也不能保证人类不会重蹈“二战”的覆辙。我们回顾当代全球化历史过程,可以看到可能对未来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隐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的客观存在,造成在全球化进程中暂时受损害者对全球化的不满和抵制。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密切关联的。
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历史一直是由西方主导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非西方地区和国家并没有从全球化的发展中获得多少实质上的好处,还常成为利益牺牲者,它们可能体会到的是损害、痛苦或贫困,反全球化甚至对抗全球化成为部分国家、利益集团和个人的选择,它们往往借人们传统上对民族、国家或宗教文化的认同来对抗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是全球化推动着各领域超越民族、国家的区域性乃至全球的合作和联合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世界上两百个左右的独立政治实体的存在,它们更多地强调的是主权和民族国家利益。当传统的主权民族国家至上的原则无限膨胀,必然带来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无限放大,甚至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走向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目前在世界上或多或少仍存在的种族主义、极端排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和全球化时代观念背离的意识形态仍不时对一部分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情形表明引发20世纪前期全球大动荡的旧观念和行为方式迄今并没有扫荡干净。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仍经常以新、旧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体现出来。这实际上可能成为未来引发全球性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全球化历史完成必然是不断克服近现代民族化所形成的世界无政府状态或碎片化的过程。目前经济一体化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了,全球化未来的方向即政治和社会全球化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在这个民族国家实体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即使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洲联盟,在谋求政治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历经坎坷,目前实质性进展有限。所以,“二战”后全球化发展的状态实质上还是一种“半全球化”[15]。
回顾全球化历史,我们可以坚信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和前景,虽然目前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的全球化的深化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而且可能性和前景是光明的。首先,当今的世界已不再完全是以西方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状态了,西方虽然仍处于优势地位,但非西方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强,有利于人类向理想的全球化递进。其次,几十年来,人们已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完善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和区域交往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式。这也是汲取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也是70多年来人类社会整体相对和平的原因所在。第三,几十年全球化全方位的推进,各国、各民族都清醒认识到当今世界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获得双赢。人类追求和平发展、增进理解、加强合作的愿望将逐渐成为主流。国际交流、合作已经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维护自身利益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解决矛盾和利益纠葛,暴力和战争不再是首选。
总之,我们今天从全球化历史角度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更能珍惜当代全球化世界相对和平和发展的环境。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相互体谅和宽容,通过全球化的观念和方式来解决全球化过程出现的全球化矛盾,消除战争隐患,方能维护全球的正常发展秩序,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1] 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88.
[2] 齐藤孝.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两种观点[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10):2-5,12.
[3]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3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84.
[4] 赵文亮.60余年来中国学者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问题的研究[J].安徽史学,2005(6):102-107.
[5] 李凤飞,崔玉艳,任众.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人类的反思[J].求是学刊,1995(4):90-95.
[6]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3.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593.
[8] 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7.
[9]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5.
[10] 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3-10.
[11] 胡美.政治全球化发展趋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3):58-61.
[12] 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J].烟台大学学报,2005(7):255-258.
[13] 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J].世界历史,2010(5):4-12.
[14] 杰里·赫伯特·本特利.新全球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III.
[15] 张文伟.“全球史观”视阈下当代世界历史的“半全球化”特征[J].广西社会科 学,2013(10):111-116.
[责任编辑 邱忠善]
On the World War I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obalization History
ZHANG Wen-wei
(School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Tourism,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 World War II is a product of globalization.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history. The past globalization histor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the globalization history made a transition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second stage,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 of globalization began to change radically. However, the way that people respond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as still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approach. The incoordination between this kind of concept and approach and objectiv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eeds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 led to a worldwide upheaval in early 20th century, the World War II was its extreme consequence. The painful lessons of the World War II alerted the whole world. After the war, people gradually explored new ideas and behavior to adapt to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built and improved a more rational global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globalization history into the whole the new phase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War II;Globalization;the Globalization History
2016-06-21
张文伟(1966-),男,浙江杭州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研究。E-mail:zww1966@163.com
K107
A
1004-2237(2016)04-0075-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