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唐宋八大家穿越而来

2016-08-15马伯庸

中学生 2016年18期
关键词:马伯庸通俗韩愈

◎马伯庸

当唐宋八大家穿越而来

◎马伯庸

有人问我“唐宋八大家”是怎么回事,我一听,就先嘬了下牙花子。“唐宋八大家”当年是语文考纲范畴,我当学生那会儿,光是背下这八个人的名字就得费好大力气,更不要说去比较这八个人的生平与文字风格,分析各自的文章特点。

所以我在想,如果能用一些通俗的说法加以比拟,应该会更有助于让普通人理解他们的特点。比如说,假设这八位大师活到现在,以他们的文字风格与性格,会去什么地方“混”呢?

“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的是韩愈。这个人到底多有名,就不必细说了,号称“文起八代之衰”。他写得最好的是议论文,结构严整,论证缜密,一句接着一句砸过来,文气绵密贯通,无懈可击。最适合韩愈的,是博客。门户网站封推,冠以专家头衔,点击量随随便便就能突破数十万。

而柳宗元和韩愈不太一样。他这个人除了也喜欢议论以外,还喜欢编写一些寓言小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骂尸虫文》《牛赋》,等等。毫无疑问,最适合他的肯定是微博。

同样适合微博的还有苏轼,先一句“西北望,射天狼”惹起愤青热血,再一句“明月夜,短松冈”引得小清新们流泪,没事还跟好朋友佛印互相逗逗闷子,抽冷子晒一下苏小妹照片,这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欧阳修号称“六一居士”,因为“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妥妥一个略带小资情怀的宅男,可去豆瓣,必有知己。

苏洵、苏辙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他爹,一个是苏轼的兄弟,民间声望虽不及东坡,但在专业内还算赫赫有名。这两人沾亲带故,拉帮结伙,去“人人网”最方便不过了。

至于曾巩老兄嘛……可以去搜狐微博,因为两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名字都听过,看过的人真不算多。

唯一的例外是王安石。这人啦,我看还是别上网的好。王相公脾气拗,性子轴,说话还不留情面,若是一朝宰执说一不二,别人姑且忍了,到了网络时代,谁服谁啊!王安石若上网,三天不到,肯定就会气得断网销号,还是算了吧。

李凌选自《润·文摘》2015年第12期

点读

要详细说说“唐宋八大家”,估计得写几部专门的学术专著,而作者运用通俗的说法加以比拟,仅仅用七八百字便让读者对“唐宋八大家”的文字风格与性格特点有一大致的了解。虽是戏谑笔法,却如绘画中的速写,形象而准确地抓住“唐宋八大家”的特点,切中肯綮。

猜你喜欢

马伯庸通俗韩愈
奇妙的默契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