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

2016-08-15莫建兵郑杰炳李慧敏

中国土地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铜梁基本农田高标准

孙 宇,高 明,莫建兵,郑杰炳,李慧敏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重庆 400010;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0010)

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

孙 宇1,高 明1,莫建兵2,郑杰炳3,李慧敏3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重庆 400010;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0010)

研究目的:探索西南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理想解逼近法、四象限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域中“高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25118.19 hm2,占铜梁区耕地总面积的37.74%,该区域是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佳区域,主要分布在蒲吕镇、东城街道、虎峰镇与南城街道等区域;“高质量低适宜”与“低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共为26506.1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9.82%,该区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条件区域,主要集中在永嘉、旧县、平滩、福果与水口等乡镇;“低质量低适宜”区域为暂不建设区域,其耕地面积为14936.5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44%,主要集中在维新镇、大庙镇、围龙镇。研究结论:实地调查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评价结果定量直观,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提供方法参考。

土地利用;区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铜梁区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104hm2、2020年建成5333.3×104hm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大规模建设正在全国开展,因此在全国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县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和建设模式的确定成为十分重要并亟需解决的问题[4]。

相对国外对重要农地保护的研究而言,中国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对不同尺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确定方法的研究较少[1,5-6]。国外对重要农地划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依据农地质量条件如采用Storie指数与土地潜力分级[7-8]、根据农地本身质量及农地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性如LESA[9]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基本农田的划定方面也有了较多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注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构建指标体系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划定、根据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来划定、农用地分等、“3S”技术等[10-14],其中有较多是通过选取不同指标,建立相应模型并结合GIS技术的方式对耕地进行评价[15-18],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基本农田相比,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建设内容、数量、标准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治目的、内涵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与目标,从耕地质量条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2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价,结合铜梁区的实际情况,运用四象限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以期为科学合理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铜梁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29°31′10″—30°5′55″E、105°46′22″—106°16′40″N,全境面积1340 hm2,辖3个街道、25个镇,总人口84.47万。铜梁区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075 mm。铜梁区地处渝西丘陵与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地貌多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目前,铜梁区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量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由于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土地生产力较低、土地质量下降,可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及促进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1)铜梁区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库(1∶10000);(2)铜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铜梁区2011年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包括耕地土壤性质、灌排条件及有机质等数据);(4)铜梁区2011年耕地地力评价调查数据(包括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数据);(5)铜梁区5 m数字高程(DEM)数据;(6)铜梁区统计年鉴(2014年)、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铜梁区2014年地质灾害点分布统计表,地方志、土地整治项目汇总表等。

3 研究方法

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景观优化、生态良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一方面要考虑良好的耕地质量条件,这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影响其永久稳定的区域经济政策、城镇发展压力等因子,这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外在因素。因此,按照 “耕地自然质量优良,区域建设适宜程度高”的原则,从立地条件、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化学性状、耕作条件4个方面选取指标,开展铜梁区耕地质量评价;从区位条件、空间形态、生态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开展铜梁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引入四象限法对耕地质量及建设适宜性进行耦合分析,据此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

四象限法又称二维象限法,是美国管理学家Stephen R. Covey 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在分析的过程中,将评价单元进行两个属性的分析、权衡,再将评价单元逐一填入每个象限方块,最后按照不同的目标导向对四个象限进行排序。当前,四象限法已广泛应用于财务管理、旅游区选址建设等领域[19-21]。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及指标体系构建 实际评价工作中,评价单元的确定直接决定着评价工作量的大小、评价结果的精度以及成果的可应用性。本文耕地质量主要考虑耕地的本底自然条件,地块间的质量差异不可忽略,为了更合理地体现耕地地块间质量的不同,本文耕地质量的评价单元选择耕地地块。

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形地貌条件、耕层厚度、质地、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表1)。其中,坡度的陡缓不仅直接关系水土流失程度,也影响着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的难易,在丘陵山区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耕层的厚度直接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水吸肥能力;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是耕地灌排条件的重要保障,农田灌溉条件主要体现区域农业生产的水源保证程度和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善程度,农田排水条件则主要体现农田抵御洪涝灾害和破坏性降水天气的能力,是保证农田稳定生产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耕地的配备设施;地下水位对于保障耕地灌溉、维持酸碱平衡有较大作用;土壤耕层质地能较好地表征土壤的耕作性能[22],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有较大影响;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它们的含量反映了耕地的养分状况,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而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及效益等方面;土壤pH值对作物生产及品质影响巨大[6],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种植;文中耕作条件主要反映耕地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及便利度,耕作条件选择耕作距离(地块距农村居民点距离)及耕作便利度(地块距农村道路距离)2项指标定量分析[18],耕地距农村居民点与农村道路的不同,其耕作成本会出现差异。

3.1.2建设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及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土地整治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在县域范围内按照基层规划来编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以行政村为具体实施单位进行[23]。因此,本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行政村为评价单位。

依据铜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的内在要求,在考虑上述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区位条件、空间形态、生态条件、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选取10个评价指标(表1)。区位条件指标属于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大,对建设适宜性的不利影响越大。农田空间形态的连续性不仅利于耕地产能提高、生态功能发挥及农地价值提升,同时可规避因城市扩张下农田景观破碎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保障农田生态景观稳定性[24]。“优质集中”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要求;耕地田块形状规则利于农田机械化运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耕地生产经营的高效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反映耕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大小,是定量考察生态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指标值越大其生态条件越好;地质灾害点比例为一定区域内所含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比例,是衡量某区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本文用人均GDP来表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能力,属于正向指标;农业人口比例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值越大,说明人口对耕地的依赖程度越强,耕地承载的压力相对越大,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难度也就越大[25];固定资产投资用来表征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属于负向指标,扩张动力越大,其空间稳定性越差同时对其建设适宜性也有所影响。

表1 铜梁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1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delimitation evaluation in Tongliang

3.2评价方法的确定

3.2.1部分指标的计算及各指标的标准化 耕地连片程度用Q[11]表示,Q值依据地块面积大小来量化,Q值越大代表连片程度高,反之则连片程度低,式(1)地块面积阈值通过对全区所有耕地地块面积采用自然断点法获得,而田块规整度可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维数 FRAC来表达[26],分维数描述了田块镶嵌体几何形状复杂性,是对田块边缘复杂性的度量[27],该指数理论范围在1.0—2.0之间,指数越小表示田块形状越规则,反之则田块形状越复杂,具体计算如下:

式(1)、(2)中,Q为耕地连片度,FRAC为田块规整度,a为地块面积,p为地块周长,Q值域在[0.1,1],FRAC值域在[1,2]。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8-30]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确定旱地与水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旱地取6114.30元/hm2,考虑研究区水旱轮作方式,水田取旱地的两倍12228.60元/hm2,结合谢高地等[30-32]的价值当量换算方法,最终确定各地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ESVI表示研究区第i块地块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AI表示研究区第i块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hm2);VCI表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

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量化分级参考《铜梁区农用地分等成果技术报告》及相关研究[1,41],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表2)。

表2 铜梁区耕地质量评价部分指标标准化Tab.2 Standardization of some indexe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 Tongliang

其中,指标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标准化采用隶属度函数进行确定,原因在于土壤肥力评价过程中较多选取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等作为重要参评指标[33-35],许多研究[33,36]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的较多指标对其影响都遵循着“作物生长效应曲线”,而模糊数学法中的隶属度函数实际上是评价指标与作物生长效应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因此,用隶属度函数对表征土壤肥力的各定量指标进行量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37]。耕地连片程度在计算时已量化,剩余指标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

3.2.2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熵权层次分析模型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其原理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再用熵权法确定的客观权重进行修正,形成兼顾主客观的复合权重[38-39]。各指标最终权重见表1。

3.2.3耕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评价是多目标决策的过程,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现象,常规的线性加权评价难以满足耕地质量评价的要求。在多目标决策过程中,优选理论中多目标系统优选、排序决策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可行途径[40]。因此,本文采用逼近理想点排序模型开展耕地质量评价[41]。

(1)构造规范化的决策矩阵。假设目前有m个评价对象,每个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组成规范化的矩阵:

(2)构造加权矩阵。由上述熵权层次分析模型得出的指标复合权重可以表示为g = [g1,g2,…,gn],将规范化矩阵与相应的权重相乘,构成加权矩阵R,即:

(3)确定理想解。为确定评价单元的整体优劣顺序,定义:

(4)计算距离。在确定理想解的基础上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和最劣值的距离。

式(7)中,d+

i、d-i分别为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

(5)计算相对接近度。评价单元对理想点的接近度可以用cj表示:

按相对接近度大小排序,cj越大,表明第i个评价单元越接近最优水平,即耕地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项条件越好。

3.2.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与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相同。

3.3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

将各地块耕地质量的理想解接近度加权平均到每个行政村,得到每个行政村的耕地质量理想解接近度,计算所有行政村的耕地质量和建设适宜性的平均理想解接近度,并以此为分界点进行划分。根据所有行政村的耕地质量理想解接近度的平均值,将各行政村的耕地质量划分为质量高(High quality,简称 HQ)和质量低(Low quality,简称LQ)2种类型,生成耕地质量分布图;以所有行政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理想解接近度的平均值,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High suitability,简称 HS)和低度适宜(Low suitability,简称 LS)2种类型,生成建设适宜性分布图。将耕地质量分布图与建设适宜性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分布图,将各叠加区域按照四象限法划分成:(1)质量高且高度适宜(HQHS)、(2)质量高但低度适宜(HQLS)、(3)质量低但高度适宜(LQHS)和(4)质量低且低度适宜(LQLS),其中质量高且高度适宜区域可优先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即最佳建设区域,质量高但低适宜与质量低但高适宜区域为次优先建设区域,为有条件建设区域,而质量低且低适宜区域目前为暂不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

4 结果与分析

4.1铜梁区耕地质量评价

为定量衡量铜梁区耕地质量水平,在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确定的基础上,以耕地地块为单位,采用理想解逼近法测算各地块的理想解接近度,接近度越高表示耕地质量越好,反之越差。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Natural Breaks 将铜梁区耕地质量划分为一、二、三、四等级,评价结果如图1(封三)。

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数据进行统计,一等地面积为23218.2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88%,二等地面积为16949.3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46%,三等地面积为15225.0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87%,四等地面积为11168.2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78%。总体而言,一、二等地质量较高,面积相对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60.35%,表明铜梁区耕地质量总体中等偏上,但也有不少耕地质量较低。

从空间分布看,一等地主要分布在平滩镇、侣俸镇、旧县镇、虎峰镇、东城街道等乡镇,主要原因是这些乡镇地处研究区的浅丘区,地表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优越,土壤以灰棕紫色水稻土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相对较肥沃,农田基础设施较完善,该区域是全区典型的高产地区;二等地主要分布在铜梁区中部和南部浅丘地带,其中侣俸镇与平滩镇所占比重最大,二等地分布区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光热丰富,农田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土层深厚,质地中壤—重壤,犁底层紧实,具有较好的耕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三等地在铜梁区北部和西北部分布相对集中,该等耕地所处地势一般坡度相对较大,光热水源条件受一定限制,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灌溉条件受到严重限制,灌溉主要以天然降水为主,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土层薄是三等地最突出的障碍因素;四等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与东南部,该区域地面坡度较大,土壤脊薄,质地相对差,水土流失严重,砾石含量较高,且土地不成片,生产水平低。总体来看,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在中部,中部向上区域耕地质量等级呈现出明显的逐渐降低趋势,中部向下区域耕地质量等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4.2铜梁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在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确定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采用理想解逼近法测算各行政村的理想解接近度,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指数越大表明适宜性越好,反之越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Natural Breaks 将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性指数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低度适宜3个级别(图2,封三)。

通过图2(封三)分析所得,铜梁区高度适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最南部的西河镇,主要原因是中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齐全,路网密度高,方便生产及运输。中度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中南部,北部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这些区域受区位影响相对较小,耕地耕作时间相对较长,且耕地面积大、产量高,地块连片度高、相对比较规整。低度适宜区域分布广泛,在西北部、东部及南部的腹地处相对集中,低度适宜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较差,地块连片度相对不高,生态条件相对较差。

4.3铜梁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

根据四象限法,对铜梁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如图3(封三)所示,并进一步对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等别的耕地面积进行统计。“高质量高适宜”区域是优先可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其耕地面积为25118.19 hm2,其中,蒲吕镇、东城街道、虎峰镇、南城街道和侣俸镇所占比例较大,耕地面积分别为2812.97 hm2、2460.33 hm2、2374.27 hm2、2359.58 hm2和2231.80 hm2。“高质量低适宜”和“低质量高适宜”区域是次优先建设区域,其中,“高质量低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4329.2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53%,主要集中在永嘉镇、旧县镇、平滩镇,共占“高质量低适宜”区域的47.02%;“低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2176.9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29%,福果镇、平滩镇、水口镇和石鱼镇4个乡镇“低质量高适宜”区域耕地面积较大,面积分别为1510.02 hm2、1468.25 hm2、1155.16 hm2和1127.41 hm2。“低质量低适宜”区域耕地面积为14936.54 hm2,主要集中在维新镇、大庙镇、侣俸镇和围龙镇,耕地面积分别为2112.50 hm2、2070.30 hm2、1801.66 hm2和1719.88 hm2。

综上所述,优先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是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佳区域,该区域耕地质量较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地块连片度高且较规整便于机械耕作,区域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其耕地面积是25118.19 hm2,占到铜梁区耕地总面积的37.74%,主要分布在蒲吕镇、东城街道、虎峰镇和南城街道等区域;次优先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条件区域,该区耕地质量一般,相对条件次于最佳建设区域,其耕地面积是26506.1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9.82%,有条件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永嘉、旧县、平滩、福果和水口等乡镇;暂不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耕地面积是14936.5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44%,主要分布在维新镇、大庙镇和围龙镇,这些区域目前由于耕地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欠缺、生产及运输不便等原因暂不适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随着耕地土壤质量的改良、基础设施的配套、耕作条件的改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该区域将来也可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要考虑耕地的本底自然质量,又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建设适宜性角度出发,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6个国家级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之一的铜梁区为实证研究。实地调查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定量直观,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提供方法参考,为研究区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本文分别从立地条件、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化学性状、耕作条件和区位条件、空间形态、生态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分别构建耕地质量和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理想解逼近法测算相应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和建设适宜性,耦合两者的评价结果,采用四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划分,既考虑了耕地自然质量的差异又考虑了建设的适宜程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更符合区域发展程度,现实可操作性更强。

(2)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与较多相关研究[1,18,41]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表征土壤肥力不可或缺的常规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并以耕地地块作为评价单元,同时,考虑各参评因子对耕地质量作用方式的不同,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采取了相应的量化方法,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从更微观的角度体现出各耕地地块之间的质量差异,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际操作更有指导性。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施单位一般都落实在行政村,因此本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及最终的高标准基本建设区域划分都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但后期在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实际建设过程中,在确定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依据行政村内耕地质量状况进行具体布局。

(References):

[1]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 - 250.

[2] TD/T100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

[3] 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 - 193.

[4] 沈宏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冷思考[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16(9):15 - 16.

[5]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 - 33.

[6] 方勤先,严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 - 130.

[7] 周生路.土地评价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 汪永丰.基于栅格数据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1.

[9] Lioyd E. Wfight, Warren Zitzmann, Keith Young, et al. LESA——agricultural 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J] .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83, 38(2): 82 - 86.

[10] 钟太洋,黄贤金,马其芳,等.省级区域基本农田保有量测算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4):19 - 23.

[11] 李赓,吴次芳,曹顺爱.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06,(8):46 - 48.

[12] 唐宽金,郑新奇,姚金明,等.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法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109 - 113. [13] 孔祥斌,靳京,刘怡,等.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46 - 51.

[14]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3):59 - 62,113.

[15]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木农田划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 - 339.

[16] 张宇,李双异,裴久渤,等.桓仁县基本农田划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222 - 225.

[17]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合理性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 (2):265 - 274.

[18] 奉婷,张凤荣,李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 - 210.

[19] 李佳,成升魁,马金刚,等.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J]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 - 1824.

[20] 张海姣,曹芳萍.基于二维象限法的企业绿色管理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1(4):194 - 197.

[21] 孙白杨.基于四象限法的财务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7):41 - 42.

[22] 高士光.河北省耕地因素组合的构建及分布规律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23] 潘瑜春,刘巧芹,陆洲,等.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区域耕地整理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增刊2):260 - 266.

[24] 邓劲松,王珂,沈掌泉,等.桐乡市乡镇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3):79 - 82.

[25] 吴飞,濮励杰,许艳,等.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 - 277.

[26] 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37 - 43.

[27] 蔡海生,林建平,朱德海,等.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75 - 80.

[28]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 - 53.

[29]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区位修正方法——以北京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10,30(13):3526 -3535.

[30] 石晓丽,王卫.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综合评估方法与应用——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J] .生态学报,2008,28(8):3998 - 4006.

[31] 谢高地,等.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 .资源科学,2001,23(6):5 - 9.

[32] 段瑞娟,郝晋珉,王静.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J] .生态经济,2005,(3):60 - 64.

[33] 崔潇潇,高原,吕贻忠.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7 - 333.

[34] 吕巧灵,付巧玲,吴克宁,等.郑州市郊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66 - 168.

[35] 吴玉红,田霄鸿,侯永辉,等.基于田块尺度的土壤肥力模糊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22 - 1431.

[36] 王建国,杨林章,单艳红.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土壤学报,2001,38(2):176 - 183.

[37] 孙宇,高明,王丹,等.基于GIS和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岩溶区土壤肥力评价——以重庆市丰都县岩溶区为例[J] .中国岩溶,2014,33(3):347 - 356.

[38] 侯国林,黄震方.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M]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1802 - 1813.

[39] 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M] .天津大学,2009.

[40] 张佳林,尉晓君.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优选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1):116 - 119.

[41] 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 - 251.

(本文责编:仲济香)

Construction Area Division of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in the Southwest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in Tongliang, Chongqing

SUN Yu1, GAO Ming1, MO Jian-Bing2, ZHENG Jie-bing3, LI Hui-min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Chongqing Rural Land Treat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0, China; 3. 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ongqing 400010,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gion choice of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division on construction region of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in the southwestern hilly area.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ntropy method, approximation to ideal solution and four-quadra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QHS zone is the best area for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which is 25118.19 hm2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Polu Town, Hufeng Town, East Street and South Street etc, accounting for 37.74% of total cultivated area in Tongliang district. The HQLS and LQHS zones are conditionally construction regions of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which are 26506.19 hm2and account for39.82% of total cultivated area in Tongliang District.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Yongjia town, Jiuxian Town,Pingtan Town, Fugou and Shuikou Town etc. The LQLS zone which is 14936.54 hm2and mainly lies in Weixin Town, Damiao Town as well as Weilong Town, accounting for 22.44% of the total arable area, is not suitable for construction temporarily.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based on field surveying,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have practicability to some extent and evaluation results are both quantitative and intuitive, which could be a reference method for division on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land use; zoning; construction;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Tongliang

F301.21

A

1001-8158(2016)03-0020-09

10.11994/zgtdkx.20160317.142830

2015-10-30;

2016-01-03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及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项目(KJ-2015001)。

孙宇(1990-),女,贵州普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E-mail: 564772351@qq.com

猜你喜欢

铜梁基本农田高标准
铜梁:美丽乡村扮靓龙乡大地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六项举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