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记者走边关强军步音壮雪域
—— 西藏军区建功雪域边防士官群像扫描
2016-08-15许凌康李国涛贡嘎坚参
本刊特约记者 许凌康 罗 凯 李国涛 贡嘎坚参
国防记者走边关强军步音壮雪域
—— 西藏军区建功雪域边防士官群像扫描
本刊特约记者许凌康罗凯李国涛贡嘎坚参
编者按:又是一年征兵季。夏秋征兵,缩短了校门与营门的距离。脱下校服换戎装,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建功军营。这里,采撷一组当年也是“学生兵”的士官戍边强军的先进事迹,希望对即将参军入伍的学子们有所启迪。
刘绍勇:千余枪手“总教头”
胸前奖章:5个三等功,2个二等功,3个优秀共产党员,3个优秀班长,2个爱军精武标兵。
七级大风中,下士于强轻机枪射击弹无虚发。大伙儿围过来取经,于强呵呵一笑:“都是刘班长逼出来的。”
“于强好动,就在脑袋上和机枪提把上各顶一杯水练。”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四级军士长刘绍勇说,自己当初和他一样,头上顶着的却是滚烫的开水,“射击时也这样。”
扛枪打仗,要么消灭敌人,要么被敌人消灭。“要想消灭敌人,非得横下心来练硬功。”烈日下,为琢磨消除准星虚光的法子,刘绍勇脸上掉了好几层皮;寒风中,为摸索修正量,他常常练得眼泪直流;阴雨里,为揣摩天气对弹着点影响,他趴得太久腿脚直抽筋……如今的刘绍勇打靶不用报靶,自己知道中了几环、偏向及偏距;校枪不用靶子,而且只打一发;无论是56式、81式,还是95枪族,不需要校枪,3发之内必中10环。有人不服气,前来叫板。同一支没经校验的95式步枪,刘绍勇首发跑靶,次发6环,其余全部10环。那个来挑战的射击尖子打得咋样?光头。
高中毕业步入军营,刘绍勇说学东西不能“死学”,对手输就输在“死抱”教材上,“教材上没说不校枪怎么打,也没说不上靶怎么修。可战场上随便拣支枪,你总不会说这枪没校过,不能打吧!”
刘绍勇为战士们讲解新武器射击要领 李国涛/摄
刘绍勇带射手,同样不墨守成规。心浮气躁的头上顶水练静功,肺活量小的戴上防毒面具练憋气,臂力小的枪头就挂上砖头……他说打枪关键“两点”: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下士熊忠辉痼弊动作始终改不了,刘绍勇就让小熊蹲在沙坑里举着枪,再一点点地填上沙,只把脑袋和枪头留出来,三五次下来,小熊动作规范了。列兵许肖宏动作倒是规范,可一听到枪声就浑身发抖,训练时刘绍勇就在他身边敲锣打鼓,一次模拟训练时干脆悄悄给他装上一发实弹。枪声在不知不觉中响了,10环!小许从此步入“神枪手”行列。
云中哨所——詹娘舍全景图 宋小理/摄
从连到营、再到团、到军分区,当兵16年的刘绍勇,连续15年带射击骨干,“少点说吧,每年培训90人,现在也是1300出头了。”射手于强说,刘绍勇的弟子西藏军区争金夺银不算,全军“神枪手”赛场上也是榜上有名。
杨祥国在组织训练 宋朝华/摄
背后方阵:神枪手刘绍勇百步穿杨,中士张爱军迫击炮无需脚架座钣百发百中,侦察兵郭明辉夜探险谷如探囊取物,飞毛腿桑珠海拔4000米5公里越野突破15分钟……雪域高原演兵场上,“学生兵”人才辈出。2016年,山南军分区又有7项比武记录被他们刷新。
杨祥国:巡逻固边有担当
胸前奖章:3个三等功,1个二等功,2个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全军“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卫国戍边英模。
高耸入云的冈底斯山脉向南亚次大陆猛然俯冲,青藏高原南沿的褶皱陡壁如削,雪崩、泥石流成灾,山虱、毒虫成群。杨祥国和战友们每次巡逻都要翻越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徒涉10余条波涛汹涌的冰河,这里的巡逻路以西藏最苦、最险著称。
巡逻就是战斗,官兵们用赤诚捍卫主权。从佩戴上等兵肩章开始,杨祥国就担任尖刀组组长,逢山开道、遇河搭桥。那次夜间探路,手电光突然失去落点,一处新发的泥石流将羊肠小道撕开2米多宽的缺口。一边绝壁千仞,一边万丈深渊,杨祥国跳过去打算拉上安全绳,可脚刚一着地路面又开始塌陷。杨祥国裹挟在土石中向下翻滚,跌落10余米后被一棵小树卡住背囊,幸而脱险。
从三峡大学校门来到西藏边防连队,追的就是“强军梦”。杨祥国认为,练好本领、为国戍边,就是献身强军。练单兵战术,他将棉裤磨破,膝盖鲜血直流;练射击,单是压子弹,右手拇指肿得透亮;练投弹,挥臂挥得筷子抓不稳……所有本领,瞄准巡逻。2010年夏天巡逻,山洪暴涨,冲毁桥梁。岸边只有两棵水桶粗的绿树,伐木搭桥,一棵倒后被洪水卷走,另一棵不能再有闪失。杨祥国便将攀登绳系在树梢,攥着绳头在翻滚的波涛之上荡了20多个来回,越过洪流。战友砍伐,他奋力将树拉倒成桥。一棵树、一条绳,咆哮的山洪溅湿鞋面,地方大学毕业的军医挪至河心小腿一软,差点掉进激流。
这场景,在杨祥国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返回连队不久,一份“模拟巡逻心理训练场”草图呈到连队支部。“刀背山”“舍身崖”“独木桥”……巡逻路上,一个个熟悉的地貌被杨祥国绘成了一组组形象的障碍。官兵们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军唯一的巡逻心理训练障碍场在雪山边防连竣工。随后,痴迷“魔兽”游戏的杨祥国,又带着搞过网游开发的战士徐鹏,俩人一头扎进连队电脑室,收集巡逻数据、整理执勤图片、研究线路地形……“巡逻数据库”迅速构建,紧贴实战的巡逻游戏就此发轫。
不久后,杨祥国由于突出的军事技能被破格提干。与此同时,杨祥国整理的《边防巡逻遇险50个怎么办》《边防情况处置40法》和“负重巡逻体能分配法”“巡逻心理训练法”在边防部队推广,官兵巡逻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背后方阵:巡逻路上有建树,杨祥国成了“巡逻王”;信息领域当尖兵,四级军士长李世能被誉为“雪域鹰眼”;抢修场上有绝活,上士李远朝成了响当当的“机械专家”……该分区近百名专家型士官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入伍大学生。据悉,该分区目前已有200余名大学生士兵在强军固边中立功受奖。
张正勇为战友们标定方位 李国涛/摄
张正勇:一个岗位一战场
胸前奖章:3个三等功,3个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无名湖的上士张正勇,戏谑自己是块“砖”,从观察班到战斗班,再到炊事班、生产班,当兵12年换了5个岗位。可这块“砖”搬到哪里都是个顶个、响当当,他“落地就生根”的事迹在山南军分区军史馆英模栏内最是催人奋进。
新兵下连,张正勇被分到海拔4600多米的无名湖观察哨。这里风猛雪狂,每年大雪封山6个月,张正勇却不闲着。裹两件羊皮大衣在雪地里一猫就是一天,一会儿记录风向,一会儿记录下雪时间,一会儿又忙着记下炊烟升起的大小……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女性却步。张正勇说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当司务长期间成功邀请了一位女性来无名湖。无名湖苦,当时不通电也不通公路,从营部到哨所30多公里全得爬山,许多地方要拉着攀登绳才能上得去,山外的蔬菜辗转背上哨所已经坏掉一大半。最恼火的是地上全是石头,给营房建避雷针时,钻山炮打下10多米,还是石头。张正勇觉得,既然要迎接首位军嫂,每餐总得见着点儿绿色吧。
地无三尺平,钢钎铁锹齐上阵;没有泥土,就带着战友拉着攀登绳到10余公里的山下背;种子不行,就发动大家从天南海北寄;气温太低,就每晚往温室里抱炭盆……好不容易地里泛出绿色,一阵狂风把连队的铁皮房顶和塑料大棚全都掀下悬崖,张正勇一屁股坐在满目狼藉的菜地号啕大哭。
张琦(右)精心呵护哨所唯一的绿色 李 西/摄
擦干眼泪,张正勇来了驴脾气,撸起袖子从头再干。当温室里小白菜可以烧汤时,他和战友修建的女厕所也完了工,指导员爱人成为第一位攀上无名湖的女性。
“军嫂来了士气高。”张正勇说,“这说明哪个岗位都能为强军做贡献。”带领战斗班,他们为全团官兵做班防御战术示范;入主炊事班,封山期的萝卜、土豆、海带就可以做出36道不同风味的菜品;住在生产班,第一个成功将黄瓜种上雪域;再到观察哨,他又带人在微光夜视仪的功能拓展上动起了脑筋……每到一个岗位都扎下根,开上花,结出果。大伙儿冲他竖起大拇指,张正勇挠头嘿嘿地笑。一笑,脸上落满“高原红”。
背后方阵:张正勇干了5行,行行都出彩;上士刘文辉种菜12年,成功将内地98%的蔬菜品种搬到雪域边防;四级军士长黄生龙扎根连队小小水电站,成为西藏军区享受士官疗养待遇第一人;上士付学元用中医给战友治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问问他们的价值所在,这群从大学直接入伍的士官咧嘴直乐,“咱就是强军方阵一步音”。
张琦:戍边生活是首诗
胸前奖章:1个三等功,2个优秀士兵,2个优秀团员。
“好儿郎,志四方。鏖沙场,驻边疆。豪情热血破天险,望万里茫茫,祖国疆土在身旁。夜漫长,思爹娘。泪荡漾,在眼眶。保边疆,弃思乡,一心为国站好岗!”这是西藏军区卓拉哨所下士张琦第一天登上哨所写下的。作为该哨所唯一的大学生士兵,谈起自己心目中的革命军人好样子,他用这首诗向我们诠释。
2015年3月,当得知卓拉哨所人员因休假空缺,急需补充人员上哨时,“新兵蛋子”的张琦第一个站了出来。考虑到封山期上哨艰辛,连长胡显军本不打算安排他上哨。可是张琦的一再坚持最终打动了胡连长,他被批准上哨戍边。
戍边驻哨,扎根奉献,哨所生活远比想象的艰辛。张琦渐渐明白,长达半年的封山期里,全天候观察与风雪交加的武装巡逻都是官兵们的“家常便饭”。化雪取水,砍柴做饭,在肩负使命的同时,哨所官兵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尽管如此,驻哨的艰辛不仅没让张琦消沉,反而激发了他从点滴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闲暇之余,他拾起爱好,读书、作诗、练字,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娱自乐。为此,他还自己成立了一个读书学习互助小组,让更多的战友加入其中。
5月底开山,他在哨所开设了专场诗词鉴赏会。“卓拉好男儿,不惧路途艰,踏冰走云端,无畏风雪寒。漫漫宵长夜,思妻惆怅满,身屹雪山巅,盼与妻相见。”会上,这首蕴涵思念之情的诗句,成为这次诗词鉴赏会的“亮点”。“这首诗,是以我们驻守哨所12载的老班长史山林家属来队,历尽艰辛上哨探亲的故事为背景写下的。”张琦介绍道。
在近期卓拉哨所广泛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张琦与其他党员战友共同创作诗句为活动“点睛”:
“国境之边,雪山之巅,卓拉哨所,矗立风间。忘乡忘忧不忘国,牢记使命在心田,巍峨雪山三伏寒,三九时飞雪漫天。心中始燃一团火,军人沙场不说难,金戈铁马守家园,使命责任在双肩。”
人如其诗,诗欲言志,在张琦的号召下,哨所官兵将深深戍边情怀融入字里行间。近日,在统计填报的《走留志愿调研报告》中,卓拉哨所的全部4名上等兵毅然填报了留队。
情愈浓,志更坚,戍边诗词每每读来,官兵仿佛都能从中摄取力量。正如张琦所言:“哨所的生活正如一首百读不厌的诗,只要细细地‘品读’,自有清香扑面来。”
背后方阵:张琦在哨所当兵3年,以诗为伴与寂寞为伍,吟唱出边防军人的远方;四级军士长朱小刚,带着花朵守哨,志把绿色洒边关;新战士余港带着吉他上哨所,音乐是他和战友们的心声……都说边防苦哨所累,但倘若胸中有诗和远方,戍边生活同样趣味盎然。
任端政:心中有条“边防线”
胸前奖章:2个三等功,3个优秀士兵,1个优秀党员。
任端政(右)正在检测通讯光缆断点 李 西/摄
一个工具箱、一个工具包、一袋压缩干粮,这便是任端政接近30斤的随行装备。
在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只要一提起通信班技师任端政,官兵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任大工”。在雪域高原边防一线巡线的他,默默走过了6000多公里巡线路,他的足迹踏遍全团防区,他保障的通信线路没有一次断开超过24小时。他的成绩一个字足以概括——通。
任端政的家在贵州安顺,大学期间他学的是现代通信。刚到部队的第一天,他就被师傅带上哨所检修机房光端机。数九寒天,积雪齐膝,他们在雪中艰难行进了5个小时才到哨所。从海拔3000米到4300米,他一路喘个不停,嘴唇乌黑发紫……第一次巡线的艰辛,任端政刻骨铭心,那时的后悔劲儿更是记忆尤其深刻。“忍上3年就回家”,他暗下决心。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整整11年。
当兵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各级组织的程控技能培训,由于实践经验丰富,他很快成了通信方面技术专家。上级组织的通信技能比武,他多次摘金夺银。服役期间,地方电信部门找上他,希望特聘他为技术员,并开出丰厚薪水,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的根扎在了边防。”
可边防巡线毕竟不只是比武竞赛那么简单。“每一次巡线都是一次征战,每一段路程都是一种领悟。”任端政告诉笔者。在该团,从3000米至4700米的任务区内,除了葱茏密林外,还有雪山冰川,环境恶劣,气候多变,尤其冬季的通信电缆巡线是既困难又危险的工作,不仅要攀爬不少的陡坡,还有遭遇雪崩的危险。如果遇上地埋线路,那么要查找断点就需要挖开1米厚的雪层、半米的冰层和半米的冻土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任端政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心得:每年雷雨期或山体滑坡和施工作业的地段,线路损坏几率大。可线路维修属于精细操作,每次冬季维修,任端政就要在摄氏零下20度的寒冬中脱下手套、摘下眼镜作业,手冻得不听使唤,眼睛充着血丝……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所在的维修班保障着全团防区数百公里的通信电缆畅通。
“当兵11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任端政一直将这份亏欠埋在心底。任端政成家后带着新婚妻子来团,当时通信保障工作任务重,任端政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连续多天在外作业。这一忙活就完全顾不上妻子,妻子感到委屈,此后5年再没来过部队。他知道自己选择了这个岗位,就会牺牲大量陪伴家人的时间。可每到士官晋升时,心中那条搁置不下的“边防线”,还是让他做出了“留队”的抉择。他告诉笔者,之所以选择留下,一是舍不得这些年奋斗过的岗位;二是希望在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长服役期内,保持防区通信畅通。
背后方阵:“心中有‘线’,大爱无限”,11年,任端政从“后悔”到“不舍”,用对边防的热爱为哨所官兵联通了“温暖”;通信排长刘欣武,带着装备进密林,创造通信抢修无限可能;上士蔡国恒,用一副铁肩扛起了守边士兵的责任和使命……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恪守,戍边军人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早已书写在祖国人民日复一日的安宁中。
孙少周:难以忘怀“三忘坡”
胸前奖章:1个二等功,1个三等功,3个优秀共产党员。
“三忘坡”是冬季通往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的必经之路,因其山高坡陡路长,被哨所官兵们依次取名为“忘乡坡”“忘情坡”“忘忧坡”。这每一个蕴涵寓意的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茬茬守哨官兵的回忆与思绪。
孙少周,云南东川人,2002年12月入伍,在哨所的服役时间长达14年,从19岁入伍的热血青年,到经验丰富的哨所阵地长,他将自己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藏、献给了边防。老孙不善言辞,可一说起“三忘坡”的故事他却如同换了个人。
“忘乡坡”——忘断乡愁,以哨为家。上哨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忘乡坡”,这段路起初植被茂盛,越往上走就越加稀疏,直至草木不生。就像战士们从温暖如春的家乡来到荒无人烟的雪上孤岛,走出人群的喧嚣,走近雪山的怀抱。思愁不如忘乡,想家也只是平添一抹忧伤。
“越向上走一步,离家乡越远了一步。”老孙告诉笔者,来到哨所虽是光荣与锤炼,但却要忍受思乡之苦。对此,他自己更是深有感触。
2011年8月,老孙像往常一样给家里打电话。得知母亲干农活的时候脚被农具砸伤,现在无法下床。心急之下他立即联系了在外打工的父亲,让父亲连夜回家将母亲送往了医院,母亲终于得到及时救治。身在哨所的老孙,因自己未能陪伴父母左右尽孝,心怀愧疚整夜难眠。
哨所班长孙少周正在给家里报平安 李 西/摄
其实,戍守哨所的10余年时光里,老孙并不是没想过退伍回家。可一旦想到长期奋斗的哨所,想起亲如兄弟的战友,老孙还是决定留下来,这一留就是10余年。
老孙说:“忘乡,正是哨所官兵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扎根边防,把哨所当做第二故乡。”
“忘情坡”——忘怀情絮,深明大义。“忘情坡”是三座山坡之中最为陡峭和漫长的,哨所官兵们不得不在巨石堆中来回穿梭,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雪坑,因此思想需要高度集中,连家人也无暇思念。
“说是‘忘情’,可又有谁能绝断。”2009年,已到立家之年的老孙在老家结识了妻子袁洁。靠着一份担当和成熟,他很快打动了袁洁。2010年2月,两人领取了结婚证,可还来不及置办酒席,老孙就回到了部队。由于哨所没有信号,座机通信更是故障频发,老孙只有隔三差五才能往家里打一次电话。
“为什么别人都能每天在一起,而自己却只能独守空房。”时间长了,老孙的妻子也在抱怨。直到那一年妻子来队探亲,海拔高、路程远,颠簸辗转一路跋涉来到连队,哨所艰苦的条件和枯燥的生活让妻子渐渐理解了老孙的不易。
舍小家顾大家,老孙同所有的边防官兵一样,边防军人扛起家庭的重担之前,首先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担当。看似无情却有情,名曰“忘情”,实际上是哨所官兵们将自己对家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埋在心底,一心一意站岗放哨。
“忘忧坡”——忘却忧虑,苦中作乐。翻过“忘情坡”,眼前只剩最后的“忘忧坡”,这里距离哨所只差最后的一公里。
虽说哨所近在咫尺,可整个上哨最难、最险的就是这最后一段。每次下山背给养物资走到这里战友们往往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哨楼是这么近又是那么远。
“撑过这最后一段路就到家了!”
“大家加把劲,都闻到哨楼里的饭菜香了!”
老孙不停地给新战士鼓劲,一边将新战士文远祥的背包往自己肩上扛。
看到这一幕,笔者不禁想,这“忘忧坡”为何能“忘忧”,或许正是因为官兵亲如兄弟,互帮互助,一同乐观面对哨所生活,将苦嚼成了甜,将哨所建成了温馨的“家”,才忘却了所有的忧愁。
踏上了哨所八角楼,一桌官兵张罗的好菜,战友们热情地递来热水,就是他们对远来客人最好的招待。饭后,围坐火炉旁,大家谈天说地,有说有笑,白天数小时的辛苦早已在炉火的噼啪声中渐渐散去,只有温暖的炉火映着这群年轻的面孔。
背后方阵:孙少周的冬天,伴随着“三忘坡”写满年轮,却成为祖国西南边防最温暖的“春”;哨长詹华,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官兵行走在国境线上,边关的一草一木早已在他心中……“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祖国和人民,决不会忘记那些播撒青春热血、戍边为国的忠诚卫士。
(责任编辑:胡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