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和培训策略探讨
2016-08-15宋玲芳李朝平吴建英
宋玲芳++李朝平++吴建英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大环节,是一项分层次、多类型、常态化的系统工程,加上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双重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然有其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因此如何精准培育,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探究。摸清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特点,对于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强化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成
笔者于2014、2015年对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51份。户籍构成上,上海本地户籍133人,占88.3%;外地户籍18人,占11.7%,说明浦东的土地基本还是本地农民在经营。性别构成上,男性104人,占68%;女性47人,仅占32%,表明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依然是男性。年龄构成上,50岁以下的占79.47%,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39.07%,中青年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农民。学历构成上,大专以上学历占17%,初中占32%,高中、中专占51%,文化层次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过程的终身性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所处的社会地位、职业定位和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层出不穷,就必然要求他们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以获得新的适应力。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目标的实用性
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应该更多地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培训,通过组织化、兼容式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目标。以问题为中心的实用性学习目标,是他们学习特点的重要方面。
(三)学习意识的独立性
新型职业农民处在充满正向变化的时代,他们已经基本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们的学习意识。但他们的学习意识是具有独立性的。一方面,他们对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轻易受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独立地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具有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品质,这为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基础。
(四)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由于学习背景、经历、环境的不同,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差异性非常突出,要求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如调查中,他们反映最受欢迎的学习方法就有课堂面授、参观考察、实训操作、入户指导、互动式(论坛、小组交流、头脑风暴等)多种。
(五)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新型职业农民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同一项内容的学习,并达到相同的学习结果。他们希望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要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自主学习。如调查中,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内容的需求比较集中的就有农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生产技术、产业政策、公共关系等多项。
(六)学习行为的主动性
新型职业农民对学习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如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有的会主动争取学习机会,有的则需要作一定动员,但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参加学习。有好多学员通过主动学习,取得了显著进步。
(七)学习时间的灵活性
由于从事产业的多样性,新型职业农民工学矛盾非常突出,部分学员建议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培训机构很难设计出满足所有需求的培训计划。在调查中,有44%的学员希望把时间安排在农闲时节,30%的学员希望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有的希望分散在每周上课,有的则希望集中时段学习,等等。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策略
(一)培训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是优化硬件,要提供相宜的外部环境、整洁的室内环境、优良的设施设备和优质的后勤生活保障等,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除了需要传统的教材、教案外,还需要进行优化整合,并利用数字化、网络手段等增强便捷性和个性化。三是优化学习氛围,要探索运用更多的办法促进互动:线下,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线上,可发挥网络的作用,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专网等,突破时空限制。
(二)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
1. 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技能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从而克服各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2. 引导学习目标的树立
通过制订简单可行、分层渐进的学习目标,并让他们明白,只要敢于进取是完全可以达到的,通过必要的引导,让他们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 完善培训管理的措施
(1)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必须针对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条件,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按照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2)加强学习时间的管理
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对学习时间作灵活安排。实际上,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形成系统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员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共性知识和个性知识、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的关系,教师和学员要共同把握好各学习要素与各阶段要求的特性,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4)培养学习监控的能力
要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我监控的意识,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这既是一种学习毅力的表现,又是一种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
4. 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包括对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所得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必须让学员明白: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自我超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必须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得以实现。
(三)组织管理的创新策略
1. 创新组织方式 实施分层培训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按照“基础性职业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系统性职业培训”一体化的思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成三个层次。分层次设定培训目标和课程,形成三个培训体系。(见图1)
2. 创新教学模式 注重学员参与
(1)灵活运用各类场地资源
充分利用坐落于村、镇、农业经营主体的田间教室,开展更接地气的培训;充分利用区级主导产业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技术的阵地、锻炼技能的课堂、传递科技的平台;充分利用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库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走出去”,拓宽视野。
(2)推广田间学校模式
田间学校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培训的高效模式。要通过培养专业队伍,有力推行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做到以学员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员自觉学习,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
(3)尝试孵化基地磨练
要探索建立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尝试选择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实战磨练,做到学用结合、加快成长。要建立相应的扶持政策,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金融扶持、技术支持等服务。
3. 创新知识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
创新知识结构,就是要使学员通过培训学习,能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整理与概括,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教师要运用绘制图形、表格、归纳等方法,整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加快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这是教学改革的大课题,培训机构必须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4. 创新保障服务 满足学员需求
(1)优化师资队伍
针对主要四类课程,要不断完善师资库。对于政策类课程,邀请决策层的政府领导任教;管理类课程,邀请农业组织行政管理部门、成功企业高管等任教;经营类课程,邀请农企营销总监、品牌总监等行业精英任教;技术类课程,邀请农技专家、精通技术且善于讲授的“土专家”任教。
(2)妥善安排时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想化时间是结合农时农事开展培训,但学员往往更加注重于生产经营而无暇他顾。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一半,可尽量安排在相对农闲的时间,每周固定时间开展2天培训,另一半,尽量结合农时,1周最多安排1天培训。
(3)控制班级人数
初级、中级班一般控制在40~60人,高级班控制在30~40人,研修班控制在20~30人。目的是增强学员的参与意识,增进教师与学员、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做好管理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为学员打造永不落幕的课堂,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做好相关管理服务工作。信息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与创新结合,书面与电子结合。培训日常管理要拓展交流渠道,密切与学员的沟通。要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学员集中精力放到学习上。